小学科学实验设计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小学科学实验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特别说明:选择岩石要选择质地不是很坚硬的,否则实验效果不明显。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 第一单元 生物和环境

实验名称:虫E蚓对光线变化的反映

设计目的:通过采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研究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材料:蜓蚓、长方形纸盒(盒底五分之一处开一个与盒底宽边平行的口)、一张湿的吸水纸。 过程和方法:将纸盒底朝上扣在吸水纸上,使光能从右面的开口照进盒子。这样,盒内的 温度和湿度基本相同,但亮度会有不同一一左边较暗,右边较亮。将蜓蚓放 在吸水纸上,并用盒子扣上,使几条蜓蚓在盒的中间处。过一会儿,打开盒 子,观察爬向那边的蜓蚓较多。

实验结果:多数蜓蚓会爬向黑暗的一边,说明蜓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特殊说明:此实验也可利用大功率的白炽灯进行实验。

第二单元 在阳光下 实验名称:制造彩虹

设计目的:通过人造彩虹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材料:一盆清水、一面镜子。 过程和方法:将镜子斜放在水盆里,然后把它们一起放在阳光下,调整镜子的角度,观察。 实验结果:在靠近水盆的墙上会出现一条彩带。

注意事项:镜子跟水平面之间成30度角。 特殊说明:还可以利用喷雾器制造彩虹,方法是:将其灌上清水,背对着阳光进行喷射, 也可看到彩虹。

实验名称:测量向阳处与背阴处的温度。

设计目的:会使用温度计正确测量阳光下和背阴处地表的温度,知道物体在阳光下温度高。 材料:温度计、支架。

过程和方法:分别在向阳处与背阴处的土地上挖一个小坑,并将温度计放在支架上,玻璃 泡一端要插入土中,用物体遮住温度计,过一段时间观察温度计上的温度。 实验结果:向阳处的地表温度高,背阴处的地表温度低。

注意事项:

1、不要把温度计插入没有挖过的地面; 2、不要用温度计挖土。 第三单元 材料

实验名称:给锅里的水加热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材料在传热性能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并初步理解热的良 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两个概念。

材料: 1、铁片、铝片、塑料片、玻璃片、木片、卡纸片、棉布片、陶瓷片各一片、橡皮泥 (里面加1/3的细砂与橡皮泥揉均匀,可较好的防止橡皮泥加热变软)若干块, 边长为15厘米的白纸,回形针: 2、酒精灯、三脚架、火柴、小瓶盖、直径为20厘米的圆铁片。 过程和方法:用提供的材料分别制作成同样大小、厚度一致的可以装水加热的\锅\装 上同样多的水,给它们同时加热,看哪个\锅\里的水最先冒泡或最先烧开。 实验结果:金属传热快,水会先热。

注意事项:

1、用橡皮泥围在铁片、铝片、玻璃片、陶瓷片的四周做成\锅圈\橡皮泥要 紧贴在材料上以防止漏水,不要太薄,高度不能太高、最好不要超过1厘米。

2、各种材料的\锅\可以离圆铁片的中心稍远一些,且距铁片中心的距离要 差不多:

3、尽可能保证各种材料的\锅\底都比较平整的放在圆铁片上: 4、让酒精灯的火焰给圆铁片的中Jt\\处加热: 5、要注意安全,不要被火烧伤,也不要被热水烫着。 特殊说明:教学时,不必局限于这一种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提出一些可 行的方法,比如,在这些材料上用滴管分别滴上一滴水,同时给它们加热,看 哪种材料的水滴最先烧干。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

第一单元 运动和力

实验名称: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物体本身的重量和运动状况(滚动还是滑动)有关。

材料:光滑和粗糙的长条形木板(每组两块)、同样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木块(每组各两块)、小石子(每组若干)

过程和方法:

1.将条形木板一端架高,使之成为一个斜面(约30度角)

2.将两个同样的方形木块分别放在光滑和粗糙的木板上,观察它们在木板上滑下的现象

3.将两个同样的圆柱体木块同时放在一块木板上,一个横放使之向下滚动;一个竖放使之向下滑动,观察现象。

4.在小车上放上石子,使之运动,记录拉力的大小 5.增加小车上的石子,使之运动,记录拉力的大小 6.再增加小车上的石子,使之运动,记录拉力的大小 现象:光滑的木板上的木块比粗糙的木板上的木块受的摩擦力小,因此移动得快;滚动的木块比滑动的木块受的摩擦力小,因此移动得快。小车上的重物越重,受的摩擦力越大,因此所需的拉力也就越大。

注意事项:做重力实验时,小车的运动速度要一样。

特别说明:用重力牵引小车,拉力的大小就是小车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第二单元 时间 实验名称:滴漏实验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用流水计量时间的活动,理解滴漏计时的原理。

材料:铁架台、一次性杯子、量筒、时钟、烧杯(每组一套)、毛巾(每组一块)

过程和方法:

1.按照教材P29图将铁架台、量筒、一次性杯子等装好 2.堵住杯子下面的小孔,向杯中倒水 3.松开小孔,同时计时

4.记录有10毫升和50毫升水滴光所需的时间 现象:滴漏的时间根据杯子孔的大小和杯子的高度而定,因此教师要统一学生的实验条件,并课前做好准备。

注意事项:松开小孔和计时要同步

特别说明:杯子下面的小孔不宜过大,为控制水流的速度要多试几次。 实验名称:摆的实验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初步了解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是摆长,要得到精确的测量结果需要反复测量。

材料:摆绳(每组一根)、钩码(每组两个)、铁架(每组一个)、秒表(每组一个)、量角器(每组一个)

过程和方法:

1.把摆绳固定在铁架上,在摆绳上挂上一个钩码 2.轻轻推动摆绳,记录摆摆动10次的时间

3.在摆绳下端增加一个钩码,记录摆摆动10次所需的时间

4.在摆绳下端只留一个钩码,将摆绳的长度增加一倍,记录摆摆动10次的时间

5.将摆绳长度变回第一次实验的长度,使用量角器分别测量摆动幅度小于15度、等于15度、大于15度时摆摆动10次的时间

6.比较分析数据

现象:摆摆动10次所需的时间只受摆长的影响,其他因素不能影响摆的摆动时间。摆长增加一倍后,摆摆动10次所需的时间大约也会增加一倍。

注意事项:每个实验要反复多做几次,这样取得的数据才准确。 特别说明:使用钩码作为重物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砸伤学生。 第三单元 生物与环境(二) 实验名称:做一个生态瓶

设计目的:通过制作生态瓶,认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养成坚持长期观察的习惯。

材料:大饮料瓶(每组一支)、泥沙(每组若干)、水草等水生植物(每组几支)、小鱼、小虾等水生动物(每组若干)、自然环境中的水

过程和方法:

1.制定建造生态瓶的计划

2.用一支透明的大饮料瓶去掉瓶口 3.在瓶底装入一层水底的淤泥 4.在瓶中灌入大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5.在瓶里种上几棵水草

6.在瓶中放入一些小鱼、小虾等动物

现象:生态瓶中的生物会像在自然环境中一样生活,进行食物链的循环。 注意事项:生态瓶中的小生物可由附近的水域中捉取,也可在市场上购买。 特别说明:教师可参考市场上销售的生态箱或水族箱。由于这是一个长周期的活动,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修实验过程加以经常性的指导。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实验名称:地球自转实验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推断地球的自转方向。 材料:写有“东”、“西”的纸袋(每组一套) 过程和方法:

1.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太阳

2.在右手上套写有“东”的纸袋,在左手上套写有“西”的纸袋

3.试一试怎样转动才能看见太阳开始在自己的“东”边升起,“西”边消失,而且不断循环。

现象: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面向太阳的同学向右转符合自转方向。

注意事项:转动身体时不宜太快,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避免学生因转动而晕倒。

特别说明:手上的纸袋不能套错。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

第一单元 机械和工具 实验名称:杠杆的研究

设计目的:通过做杠杆尺的实验,使学生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材料:杠杆尺、钩码。 过程和方法: 1、在将杠杆尺调节到平衡状态后,首先让学生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分别在杠杆尺右边的第一、第二、第二、第四个孔上挂上两个钩码,杠杆尺会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2、让学生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观察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实验结果:

1、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与重点距支点的距离一样远,且力一样大时,杠杆尺平衡。

2、力点距支点远,重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可以省力。 3、力点距支点近,重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不省力。 注意事项:

1、使用时,教师应首先提醒学生将杠杆尺调到平衡状态; 2、可以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当成重物,把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当成使用的力,支架就是支点。

特殊说明:可以把六棱形的铅笔垫在尺子下面代替杠杆尺来进行实验。 实验名称:轮轴的研究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轮轴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知道合理使用轮轴可以省力。材料:轮轴实验装置。个,轴粗细相同,轮大小不同)、钩码、线、铁架台。过程和方法:1、将一个轮轴实验装置安装在铁架台上,并在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2、将另一个轮轴实验装置也安装在铁架台上,再在它的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

实验结果:1、学生发现在平衡时,轮上挂的钩码少而轴上挂的钩码多,即在轮上省力,轴上费力:2、对比两个轴大小相同而轮大小不同的轮轴,学生会发现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注意事项:要注意让学生分清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 实验名称:滑轮的研究

设计目的: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分别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性。材料:定滑轮和动滑轮、铁架台、线、钩码、测力计。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