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设计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小学科学实验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教科版3——6年级实验教学参考资料 第二单元 动物

实验名称:蜗牛吃食物的观察 设计目的:使学生了解蜗牛的食性,学习如何观察动物的食性,并为饲养蜗牛打下基础。材料:蜗牛:供蜗牛选择的食物,如切成小块的黄瓜、苹果、菜叶、面包或馒头等;某些带刺激性气昧的食物,如洋葱、大蒜:放大镜。

过程和方法:实验时,在一个圆形盘子的囚周放上菜叶、面包、大蒜、苹果等食物,把蜗牛放在盘子中心,观察蜗牛爬向哪种食物,去吃哪种食物,并记录下来。同样的实验可以重复做三次,这样观察到的现象会更加准确。实验结果:蜗牛会选择不带刺激性气味的植物性食物。

注意事项:

1、给蜗牛准备的每一种食物都可以小一些; 2、另外蜗牛最好饿了一段时间。

特殊说明:蜗牛的口在头部的腹面,口里有领片和齿舌。顿片有咀嚼食物的作用,齿舌上生长着很多排列得很整齐的小齿,齿舌前端可以从口里伸出来,刮取食物。

第三单元 我们自己 实验名称:测肺活量

设计目的:认识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肺部的功能在增强。 材料:一只容量约为2000毫升的大塑料瓶(如可乐瓶),一个水槽或脸盆。过程和方法:测定肺活量时,先在瓶内灌满清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然后把瓶倒过来,放在盛有清水的脸盆里,使瓶口朝下,移去玻璃片,插入带有橡皮管的玻璃管,用口衔着玻璃管,用鼻子深吸一口气,让呼出的气进入瓶内,把水排出瓶子。

实验结果:从瓶子上的水面刻度处读出的数,就是自己的肺活量。 注意事项:

1、要注意每个学生测肺活量时都要给玻璃管的口消毒;

2、为使测出的肺活量较准确,可以连测三次,以最高的一次为准。

特殊说明:测量肺活量用的瓶子要经过加工。方法是:在瓶外从瓶底开始贴一张纸条,然后把瓶子放正,用量杯向瓶子里注入清水,每次100毫升。每加一次水,按水平面的高度在纸条上画上一刻度,并标上100毫升、200毫升、300毫升等,直到瓶子装满为止。在整百的刻度之间还可以平均划分整十的刻度线。为了不使瓶外的刻度纸弄湿,应在刻度纸外面贴上一张透明胶条纸。

第四单元 水

实验名称:比较水的多少 设计目的:通过解决2号瓶子里的水比另外两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的活动经历一次发现量筒的科学探究活动。

材料:3个形状、大小不同而且装水也不同的瓶子:各种容器,如:盆、可乐瓶、饮水的杯子、盒盖、小瓶子等:皮筋,尺子:弹簧秤,塑料袋:漏斗,计时器等:每组一个量筒。

过程和方法:

1、出示材料,提出问题: 2、进行猜测:

3、选择多种方法解决;

4、利用量筒进行测量,比较出多多少水。

实验结果:1、2号瓶中的水最多:2、解决2号瓶里的水比另外两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用量筒是最好的办法。注意事项:注意学生使用量筒的测量行为是否正确,如量筒是玻璃器皿,一定要轻拿轻放:读数据时视线要与液面水平:及时记录观测到的数据: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是观测准确的基础等。

特殊说明:量筒可以用有刻度的杯子代替。 第五单元 纸

实验名称:观察不同纸的特征 设计目的:认识不同的纸在吸水性能、承受拉伸的性能和承受弯曲的性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材料:各种纸(如:图画纸、宣纸、铜版纸);瓶盖、红墨水;大头针(或回形针)。

过程和方法:

1、纸的吸水性能实验:把图画纸、宣纸、铜版纸裁成大小相同的条形,准备4个相同大小的瓶盖或碟子,倒上同样多的红墨水,再把条形纸同时浸入红墨水中。

2、纸的拉伸性能实验:把图画纸、宣纸、铜版纸裁成大小相同的条形,量好它们的长度和宽度,记录下来,然后拿住纸的两端,轻轻地往两边拉伸,以不拉断纸为限度。

3、纸承受重量的实验:把图画纸、宣纸、铜版纸裁成大小相同的条形,按照教材中那样放在两叠书之间,并往纸条上加回形针,直到弯曲的纸碰到桌面为止。

实验结果: 1、过一会儿,看哪张纸上的红墨水上升的最快、最高,它的吸水性能就最强。 2、把拉伸之后的纸的长宽量出来,跟拉伸之前的长宽进行比较,差距越大的拉伸性越强。

3、数出回形针的数量越多,它的承受性能越强。 注意事项:这三项活动是并列的,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两项活动在课堂上进行观察研究。

特殊说明:研究的方法也可让学生们自行去设计,教材提供的只是作为一种比较好的研究方法的范例。

第六单元 米饭和淀粉 实验名称:寻找淀粉踪迹

设计目的:使学生知道淀粉遇到腆酒会变蓝,利用这一点可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材料:淀粉、腆酒、滴管、米饭、米粒。

过程和方法: 1、制成淀粉糊;

2、向淀粉糊里滴一滴腆酒,观察发生的变化;

3、向米饭和米粒上滴一滴腆酒,观察发生的变化。 实验结果:

1、淀粉糊遇腆酒变蓝: 2、米饭和米粒遇腆酒变蓝。

注意事项:1、使用腆酒前,要先观察棋酒本来的颜色:2、教师在课前可在腆酒里加2-3倍的清水进行稀释,以免腆酒在遇到米饭时蓝颜色过于深,而让学生误认为是黑色。

特殊说明:淀粉糊不要像教材中那样稠。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

第一单元混合

实验名称:小苏打和醋的混合 设计目的:通过小苏打和醋的混合实验,知道有些物质混合后能生成新的物质。

材料:小苏打和醋、火柴(每组若干)、小匙(每组两支)、玻璃杯(每组3只)

过程和方法:

1.取一支玻璃杯,倒入三匙醋。 2.小心倒入一匙小苏打,观察现象。 3.再取一支玻璃杯,倒入三匙醋。

4.倒入一匙小苏打,同时向杯中伸入一支点燃的火柴,观察现象。 5.向一支空的玻璃杯里,伸入一支点燃的火柴,观察现象。

现象:小苏打与醋混合会出现白色泡沫,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伸入火柴时火柴会熄灭。向空玻璃杯中伸入点燃的火柴,火柴正常燃烧,不会熄灭。

注意事项:向杯中倒小苏打时要注意小心,火柴最好用镊子夹住伸入杯中,以免学生烧伤。

特别说明:如没有白醋用食用醋也可,但效果不明显。若火柴燃烧过旺,可能不会熄灭,但燃烧会变得不明显。教室中注意不能有风,否则火柴会因风而熄灭。

第二单元空气

实验名称: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证明空气存在、占据空间并能流动。

材料:水槽(每组一个)、无色透明的玻璃杯(每组两只)、毛巾(每组一块)

过程和方法:

1.取一只空玻璃杯,直立倒扣在水中,保持不动

2.取另一支玻璃杯横放在水中,直至杯中灌满水,慢慢立直 3.把灌满水的玻璃杯口移到空杯口的上方

4.倾斜空杯,使杯中空气飘到水杯当中,观察现象

现象:两只杯子同时倾斜时,空杯中的空气会向上漂到装满水的杯子中,占据一定的空间。

注意事项:操作时注意不要打碎玻璃杯扎伤学生。 特别说明:实验中,两只杯口都不要离开水面。实验动作要慢,观察要仔细。 第五单元沉和浮

实验名称: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的关系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改进和完善学生们对物体沉浮想象的认识和所作的解释,使学生认识到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材料:水槽(每组一只)、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快、回形针、牙签、蜡烛等(每组一套)、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球形材料五个(每组一套)、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材料五个(每组一套)、毛巾(每组一块)

过程和方法:

1.把泡沫塑料、胡萝卜等按大小顺序排成一列,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想一想,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是否有关。

3.把泡沫塑料、胡萝卜等按轻重顺序排成一列,标出它们在水是沉还是浮 4.想一想,物体的沉浮与它的轻重是否有关。

5.把一组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按大小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他们在水中的沉浮

6.把它们放在水里观察

7.把一组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物体按轻重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

8.把它们放在水里观察

现象:泡沫塑料、蜡烛会浮在水面;铁螺帽、橡皮块、回形针会沉入水底,牙签和胡萝卜在水中的浮沉不定,要亲自实验才能看到现象。轻重相同的立方体放入水中,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大小相同的球放入水中,重量越轻越容易浮在水面。

注意事项:注意不要把水槽打翻。

特别说明:牙签、胡萝卜因各种原因沉浮不定,教师要事先实验一次。 实验名称:马铃薯的沉浮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产生新的关于物体沉浮和什么有关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是一个典型的发现问题的过程,同时又让他们再一次经历了通过控制变量来分析原因的活动过程。

材料:水槽(每组两只分别盛清水和盐水)、大小马铃薯(每组两个)、蜡烛、铁片、木夹(每组一套)。

过程和方法:

1.把大马铃薯放在清水里,小马铃薯放在盐水里,大的沉,小的浮。 2.把大小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清水里,观察现象 3.把大小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盐水里,观察现象 4.取两个水槽的液体各一滴,滴在铁片上

5.放在火上加热,直到水分完全蒸发,观察留在铁片上的残留物

现象:马铃薯在清水中会沉而在浓盐水中会浮在水面。在铁片上加热盐水,最后会在铁片上留下白色的盐的结晶。

注意事项:要告知学生盐水不能入口,在做加热实验时要防止烧伤。 特别说明:盐水必须达到一定的浓度马铃薯才可能浮起来。 第六单元冷与热

实验名称: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证明气体和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强调科学探究中严谨的科学态度

材料:口部套上气球的烧瓶(每组一个)、水槽(每组一个)、暖瓶(内装热水,每组一个)、固体热胀冷缩装置、酒精灯(每组一套)

过程和方法:

1.在空烧瓶口上套上气球

2.把烧瓶放在热水中,观察现象 3.再把烧瓶放在冷水中,观察现象 1.把铜环穿过铜球停在上方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