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题目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题目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

填空、判断对错、名词解释、简答(2道)、论述(2*20’)综合运用所学理论,解释和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情况

名词解释:

词汇爆炸:1.5岁—2岁左右,儿童掌握的词汇数量激增,称为“词汇爆炸”。 本我:包括性(力比多)和攻击性两种基本的本能冲动。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代表理性和常识,受“现实原则”支配,负责调解“本我”和外界的关

系。

超我: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受“理想原则”支配。

母婴依恋:婴儿与母亲之间所形成的由爱连接起来的永久性心理联系,婴儿努

力寻求并企图保持与母亲的亲切的身体联系。

母性行为。

婴儿表现为:信号行为模式(微笑、啼哭、注视、发出响声等) 行为模式(吮吸乳汁、目光追随母亲、抓住母亲不放等)

多元智力结构论:(加德纳提出)人类至少存在8种以上与生俱来的智能。有

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

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情绪智力:简称情商EQ,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情感,识别、利用这

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情绪智力包括6个方面。认识自身的情绪、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的情绪,人际关系管理,持久力。

表情的社会性参照:婴儿根据面部表情,理解或解释他人情绪反应的能力。

6.7个月即可参照母亲的表情

复习内容:

? 婴儿社会性微笑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自发性的笑(0-5周)

1. 内源性微笑,出生2-12小时,“嘴的微笑”。

2. 可自发产生,是生物节律的反应,睡觉时最普遍。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

1. 外源性微笑,人声和面孔容易引起,尤其是母亲的声音。 2. “无选择”:对不同人是不加区分的。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1. 对熟悉的人无拘无束地笑,比不熟悉的人笑得更多,对陌生人有种警惕性的注意——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 2. 有助于依恋的形成。

? 儿童主要的恐惧的发展:

· 会引起极度紧张感,造成逃避和退缩或呆板不动,使思维受压抑,感知狭窄,动作笨拙。

· 长期处于恐惧之中,孩子往往形成胆子小、怯懦、退缩的个性。 · 警戒信号 儿童常见恐惧:

1. 怕生(6-8个月)

· 即陌生人焦虑:陌生人的出现会使孩子感到害怕、焦虑的现象。 · 原因:儿童将陌生人与导致恐惧的潜在危险相联系。 · 怕生的处理要点:

(1)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 有意识地增加孩子和其他成人接触的机会。 (3) 陌生人以适当的形式接近孩子。(慢慢接近孩子,说话轻柔,在

一旁与孩子玩耍)

(4) 母亲是孩子的安全基地(当孩子感到害怕时,母亲能抱着孩子

最好)

2. 分离焦虑(6-7月产生,12-18个月达到高峰)

· 即婴儿与依恋的人(通常母亲)分离时,表现得伤心、痛苦,拒绝分离。 · 原因:母亲不在=不舒适;不能确定母亲能很快地回来。 *皮亚杰:客体永久性认识

3. 预测性恐惧(成人多如此,预测—事情未发生)(12个月左右) · 随想象的发展,孩子会出现怕黑、怕坏人、怕大灰狼等。

· 现象:儿童3-6岁时,对大声或大声物体、没见过或不常见的东西、独自一人、在很多孩子中间的惧怕减少;对夜晚、想像中的妖怪、幽灵的惧怕增加。

如何处理孩子的恐惧感:

1. 正确对待孩子的害怕心理:

· 害怕是种错误?

· 害怕的孩子不讨人喜欢?害怕=胆小 · 实质:害怕是人类心理生活的一部分

· 帮助孩子克服害怕心理的2个必需:耐心,时间 2. 成人的帮助:

方法一:谈话,倾听和交谈;不必害怕等;被动地倾听,全神贯注,用

眼神交流,用玩具交流。

方法二:童话的故事。童话的启示:生活就是这样,会有危险和害怕出

现,但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人甚至会寻找害怕。(*尤其在谈话不能奏效的时候)

方法三:画画和塑像。孩子常自觉地拿笔画画,表现害怕。重复画熟悉

的模式可以强化安全感。用较暗颜色(如黑云黑太阳),或用特定颜色(如黑)表达心理上的伤痛如焦虑、悲伤、恐惧。

2-3岁儿童可以用涂鸦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孩子可以象征性地克服害怕,如在纸上打败恶魔,把恶魔塑像压碎。

成人不应评价孩子的画的好坏。要认真询问,和孩子交流。

? 依恋类型及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原因:

(一)依恋类型: 1. 安全型依恋:

特点:婴儿单独与母亲一起时主动探索,对陌生人反应比较积极;(最)喜

欢与母亲接近;分离时焦躁不安,母亲离开,明显的哭闹和不安;母亲回来,兴奋,易抚慰,很快平静,继续游戏。

2. 回避型依恋:

特点:对母亲采取回避的态度;分离时基本没有分离焦虑的表现;对陌生人

无太大的焦虑和不安;“无依恋”的婴儿。

3. 拒绝型(矛盾型)依恋:

特点:对母亲怀有矛盾的情感。紧靠母亲时很少有探索行为;陌生情境哭得

最多,玩耍最少;母亲离开时非常苦恼、不安和反抗;母亲回来表现得很生气,拒绝接触,不易抚慰,很难继续游戏。

4. 混乱型/迷惑型依恋:(梅因等人,1986)

特点:缺乏对陌生情境的一致策略,行为组织性很差;同时表现出寻求亲近

与回避的矛盾行为;有时对父母像陌生人一样的谨慎;是一种最不安全的依恋。

(二)形成依恋类型的原因

1. 主要是第一年母亲与婴儿的相互作用 2. 关键是母亲的敏感性和积极反应的程度 母亲的特点:

回避型:对婴儿的情感需求不敏感,或缺乏温情,表情呆滞 矛盾型:情绪变化大,对婴儿的情感需要反应不一 安全型:负责任的、敏感的、充满爱心的 3. 也受婴儿特征的影响

例如对儿童的气质在亲子依恋中的作用及气质和依恋关系的研究:敢于交往、主动接近陌生环境的孩子易形成安全型依恋,而对新环境、新事物、退缩和胆怯的孩子易形成不安全依恋(中间两种依恋是不安全的) ?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1. 自我认识 (1) 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不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认识到自己身体各部分(1岁左右)→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约15个月)→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约2岁) (2) 对自己的行动的意识的出现(1岁左右)

“自己来”,是自我调节和监督能力的基础

(3) 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

3岁左右,知道“愿意”“不愿意”,会按照要求“注意” *大约2岁时,儿童会用“我”称呼自己,是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标志。 2. 幼儿自我评价 主要依赖于成人的评价(依从性评价)。 一般情况下,幼儿过高评价自己。

3. 幼儿自我调节 受自我控制能力的制约,自我调节水平较低;“延迟满足”实验 外部监督→自我监督

? 不同气质类型的特点:

(一)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 气质类型 神经类型 特点(心理表现) 胆汁质 强/不平衡 反应快,易冲动,难约束 多血质 强/平衡 活泼、灵活,好交际 粘液质 强/平衡 不灵活、安静、迟缓、有耐性 抑郁质 弱 敏感,畏缩,孤僻 (二) 偏重活动性的气质类型 托马斯和奇斯划分儿童气质类型的9个维度:

活跃水平,节律性,注意分散性,接近/退缩,适应性,注意广度/持久性,反映的紧张度(强度),反应阈限,情绪状态(心情质量)

1. 易于适应环境的孩子

· 吃、睡有规律,易适应新环境

· 总是情绪愉快;爱玩,对成人的招呼反应较强 · 一直受成人的关怀和注意 2. 难适应环境的孩子

· 进食时烦躁不安,睡眠不规则 · 对新刺激畏缩、不易接受变化

· 心情总是不好,不易抚慰,游戏时也不愉快 · 与成人之间关系不密切 3. 慢慢适应环境的孩子

· 安静、退缩,对新事物适应缓慢

· 成人坚持和他积极接触,会逐渐产生良好反应 · 无压力时,对新刺激缓慢发生兴趣慢慢活跃 · 其发展因成人的抚爱和教育情况的不同而分化 4. 混合型气质,不属于任何一种类型

? 幼儿性格的特点:

1. 活泼好动

性格发展:勤劳 / 懒惰(成人总是限制、干涉,包办代替) 2. 好奇、好问

性格发展:勤奋好学(探索、爱思考),进取心强 / 懒于思考、自卑(约

束过多)

3. 易冲动、自制力差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