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完整word)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三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4篇课文,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景,表现了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风俗;《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告诉人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赵州桥》介绍了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的一座著名石拱桥,重点介绍了桥的坚固,同时还介绍了桥的美观,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具体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街市,再现了古都的风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在三年级上册曾学习过“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三年级上册主要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提出的,这个单元主要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的。知道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的具体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也为学生进行“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习作实践提供方法上的引导。本单元在精读课《赵州桥》、略读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都凸显了语文要素的学习。《赵州桥》设置课后练习引导学生体会第三自然段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间几个自然段的写法。《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通过例子帮助学生体会单元语文要素。 本单元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这是教材中首次出现综合性学习栏目。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主要围绕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展开,这个活动既和单元主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在课堂上,学生阅读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和小伙伴们一起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节日,感受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要求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通过写过节的过程和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教材在第九课、第十课的课后以及语文文园地前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提示,提示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途径和成果展示交流的方式,活动分为3个阶段:组成小组,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小组交流,讨论怎样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展示分享,用各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本单元,注意在引导学生学好课文的同时,重点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要处理好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的关系,合理安排综合性学习的课内交流时间。综合性学习活动时间主要安排在课外,课内学习交流时间可以安排4~5课时。在活动的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单元导语的学习要求和第一个“活动提示”,让学生了解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任务、要求,重在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愿望,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组建学习小组,指导学生做好活动分工的准备工作,建议安排1个课时左右。

第二个阶段可以依据第二个“活动提示”,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提醒学生适时交流活动的进展,讨论用怎样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并引导学生在必要时调整活动计划和方案,安排0.5~1个课时。

成果展示交流阶段,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汇报、展示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交流,并完成习作任务,可以用2.5~3个课时。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分类 课文 内容 古诗三首 纸的发明 课时 2 2 教学要点 1.认识36个生字,读准7个多音字,会写37个汉字,会写50个词语。 赵州桥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综合性学习 中华传统节日 2 1 2.能背诵、默写指定的古诗。抄写指定的课文段落。 3.能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有关的现象或成因作出解释。 4.了解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1.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目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4.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1.能回顾、梳理“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 2.能分享在曰常生活中自主识字的途径及成果,认识“税、档”等7个生字。 3.能按活动的步骤,介绍某一手工活动的过程。 4.能说出有关自然段的段式特点,并模仿写一段话。 5.了解、积累“文房四宝”等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 4~5 语文园地 识字加油站 2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合计 13~14 9古诗三首

…………………………………教材解析……………………………………

本课由3首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组成,这3首诗都描述了人们过节时的情景。

《元日》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这首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大致的意思是: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前两句紧扣题目,写出春节人们放鞭炮、畅饮美酒热闹欢乐的节日气氛。后两句紧接着上两句的欢乐气氛,用早上的太阳象征无限光明的未来,用“新桃换旧符”的习俗,表现出万象更新的景象。按照古代的习俗,正月初一清晨人们会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挂在门上,用来辟邪和祈求平安;全家还要喝屠苏酒,有的地方还会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希望能驱邪和躲避瘟疫。

《清明》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清明时节,孤身行路时的感受和心情。大致的意思是: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赶路的人心里更加增添了一份愁苦,简直是失魂落魄。他向牧童询问附近哪儿有酒馆,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前两句写出了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以及路上那些上坟祭扫人的心情。诗句中的“魂”指的是情绪、心情等,“断魂”说明“路上行人”的心中有着强烈的哀伤。后两句写“断魂”的行人,想打听一下哪里有酒家。因为他想歇歇脚,避避雨,顺便小饮几杯酒,暖暖身子,也借酒浇愁,暂时除去一些心中的烦忧。那么他是向谁“借问”的?能不能找到酒家呢?“牧童遥指杏花村”揭示了答案,原来他是在向牧童问路。句中的“遥”是“遥远”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远远地就能看见”,意思是行人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可以看见远处的林梢,有酒旗招展:《清明》这首诗用十分平白的语言,流畅自如地描绘出生动感人的情景,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农历的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忆”是 想念的意思。重阳节那天,王维独自一人在外,非常思念家人,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自然而真切地表达出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

家人团聚,每逢重阳佳节就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个而生遗憾之情:前两句中“异乡”指的是他乡,“异乡”和“异客”两个词语凸显了诗人在他乡的孤独感;“倍”是“加倍、更加”的意思,用得非常巧妙,表达出他平日对家乡也是念念不忘的,只是在重阳佳节,加倍地思念亲人。诗人一开头就直接表达了自己孤身一人在他乡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后两句,诗人不再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乡,而是把目光投向了远方,想象着家乡的亲人们都佩戴着茱萸登高,却发现少了一个人,他们该有多么遗感啊!好像他自己的孤单寂寞不值得一提,亲人们的遗憾更需要去关心。这种通过想象别人的感受来表达自己感情的写法,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教学目标 ……………………………………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旧、符”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建议 ……………………………………

教学导入时,可以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学习要求,以“了解中华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习俗,了解人们是怎样过这些传统节日的”为任务驱动,将课文学习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课文也是开展本次活动的资源,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3首古诗都是有关传统节日的,学习方法可以迁移,教学时可以尝试由扶到放。重点 指导《元日》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借助注释和插图阅读理解古诗的基本方法,然后按照学 习《元日》的方法学习《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三年级学生有拼音回生现象,尤其是“iu、ui、un”等容易混淆的韵母,可以通过拼读“魂、酒”的音节,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苏”是平舌音,“兄”是后鼻音,教师不仅要在初读时关注学生是否读准了这些生字的读音,还应在进一步的读文交流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正音。“牧”是本课生字,在正文中标注了拼音,为避免重复,作者名中的“牧”字就没有注音。

识记“牧”时,可以让学生说说对“牧童”的理解,引导学生结合“牧”的偏旁“牜”,了解“牧童”就是放牛的孩子。“屠、苏、魂”可以组成常用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比如“屠”可以组成“屠杀、屠刀”,“苏”可以组成“苏醒、复苏”,“魂”可以组成“灵魂、鬼魂”。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左右结构的有9个,其中“旧、魂、借、酒、何、独、佳”为左窄右宽的字,“欲、牧”则是左右同宽的字。写字教学可以有机地与理解课文内容相结合。比如,在引导理解“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意思时,让学生借助注释说说“旧符”指的是什么,并适时板书“旧、符”。板书时可让学生观察写好这两个字应该注意什么,重点指导“符”字,让学生说笔面笔顺,教师范写,通过板书引导学生看清字形结构。又如,在理解“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思时,结合对“牧童”的理解,引导学生观察“牛”做偏旁时,第二个横要变成提,再通过教师板书,引导学生发现“牛”作偏旁时的笔顺与“牛”字不同。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符 上短下长。 “付”的左下竖稍短些,横写在横中线上,点写在竖中线上。 欲 “口”略向右上倾斜。 “欠”第三笔撇伸向“谷”下,捺向右下伸展。

魂 左边的“云”要写得靠上一些。 “鬼”的长撇要舒展些,插到“云”的下面。 牧 “牜”的最后一笔提要有力。第八笔捺稍长一些。

二、理解运用

本课教学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让学生总览课文,借助每首诗的第一个注释,了解这几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使学生整体把握这几首诗的大致内容。教学每一首古诗时,可以让学生带着“古诗写了怎样的节日情景?”这一问题进行阅读,边读边思,把握古诗内容。

1.借助注释、字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读懂诗句是感受古诗描绘的节日气氛、描述古诗涉及的节日风俗习惯的基础。课文中对有些字词作了注释,应放手让学生借助这些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诗句中还有一些字词没有注释,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也可以通过查阅字典了解它有哪些解释,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和课文插图选择适切的解释。比如,《元日》中“一岁除”的“除”;《清明》中“欲断魂”的“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异”,“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佳”。

2.借助图画理解诗句的意思。

古诗存在省略内容的情况,这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如“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后一句就省略了主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出示正月初一清晨,每家每户在自家门前挂新桃符的图画。借助图画,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理解是谁在“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学习后两首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谁在“借问酒家何处有”,是谁“独在异乡为异客”,又是谁“遍插茱萸少一人”?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教师依然可以提供相关的图画来帮助学生发现、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结合对词句的理解,说一说人们是如何过节的,以及过节时有哪些习俗,从而落实课后练习第二题提出的学习要求。 3.多种形式朗读积累。

古诗教学应彰显朗读的作用,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引读、范读、听录音模仿读等方式,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加深对诗中情感的体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促使其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做到熟读成诵。

为了帮助学生背诵积累古诗,教师还可以借助图画,让学生看着图画内容回忆诗句,采用为图画配诗句的方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记忆诗句?再根据诗意选择适切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看着画背诵古诗。通过背诵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悟。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宋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王安石的诗歌,不仅数量多达1500余首,而且很有特色,自成一家。他退居江宁以前所写的诗歌,多数属于政治诗。他把自己长期观察、分析社会现实的感受和渴望济世匡俗的抱负写进诗里,主要有《感事》《河北民》《收盐》《酬王詹叔奉使江东访茶利害见寄》《兼并》《省兵》等:这些作品,密切联系现实人生,内容比较充实;但议论过多、形象不够丰满。他的抒发爱国感情的诗篇在他的政治诗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以咏史和怀古为题材的诗篇中也颇有传诵之作,如《人塞》《送赵学士陕西提刑》《西帅》《阴山画虎图》《商鞅》《韩信》《范增二首》《贾生》《明妃曲》等都是有感而发,寓意深刻。退居江宁以后的10年中,他一方面继续关心新法,写作歌颂新法成效的诗篇,如《歌元丰五首》《元丰行示德逢》等;另一方面,由于神宗对推行新法愈来愈动摇,自己的处境愈来愈困难,不得不借助佛理来解精神苦闷,哿隋山水,陶冶性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如《南浦》《书湖阴先生壁》《江上》《泊船瓜洲》等。在艺术上走着杜甫“老去渐于诗律细”的路子,在对仗、典故、格律上精益求精:又吸收了王维诗歌的取境之长,进一步增强了艺术美,其中不少是古今公认的佳作。有集本传世,一是《临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