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职生流失成因及控流对策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探讨中职生流失成因及控流对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探讨中职生流失成因及控流对策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万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控流、就业工作都应该是学校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千家万户,更是我们教育者应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中职生 流失原因 控流对策

俗话说:“职业学校招生难、控流难、就业难。”招生难不言而喻,能把招进来的学生留住,也是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研究的一个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流失率高,不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声誉,而且给国家财政投入和教育教学资源带来严重浪费。流生问题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控流工作是需要全社会关注的工作。笔者通过多年职校教育从多方面多层次来分析流失成因和对策。

一、 中职生流失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方面

1.家庭经济困难导致部分中职生流失原因之一

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憧憬着能通过教育改变孩子的前途,把孩子送进学校。中职生在学校里除了能得到国家、省补贴的部分资金外,每学期还需承担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书本费、杂费、住宿费和每个月三四百元的生活费等开支。而这些开支对部分困难家庭来说,是笔沉重的经济负担,家长只好选择让孩子辍学打工,导致部分中职生离开学校。

2.父母的短视行为亦是导致部分中职生流失的原因之一

一些家长在对待小孩读书问题上,只算眼前经济帐,缺少长远目光,致使部分中职生流失。例如,受到周围外出打工孩子现实状况影响,看到他们一般状况下每年几千甚至上万元的赚着,听他们谈论着打工的经验,在打工时不需要证书,相反在校读书时还要浪费几千甚至上万元,算来实在不划算。再加上部分外出打工同学回乡时的西装革履、风度翩翩及对外面精彩世界的宣传等。一些学生、家长就经不住着眼前既得利益的诱惑,就纷纷辍学加入打工洪流。 (二)学生方面

部分中职生流失从学生自身方面看也有一定的诱因。1、认识偏差。部分同学受到错误观点的干扰,无法认同中职较,认为中职校不是什么正规的学校,在那里只是浪费时间,学不到任何东西,早日离开学校就早日解脱。2、心理承受能力差。现在有些中职生本身成绩较差,心理承受力又不强,再加上部分同学任性,所以一旦在学校遇到挫折就逃避,有些学生就选择离校辍学。此外,还有部分同学看到其他同学的不良表现心存畏惧而辍学,所以中职生的心理引导非常重要。 (三)学校方面

1.中职校的教学模式陈旧,考核模式死板。笔者从事中职教育多年,所了解的情况是,大部分职校教育普高化,课程设计依然是普高模式,把职校办成对口高考校,让职校学生和普高学生拼刺刀、进大学,并引以为荣。考核老师和学生依然以分数为准绳,所以课堂上不停的灌输知识,不停地进行周练、月考。随着知识越深越广,学生越考越没有信心,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而辍学。 2.学校师资力量比较弱、实训资金投入不足。最近几年,省市县虽有奖学金、助学金等各种形式的补助,但是对老师和学生的技能培训资金投入依然显得不足,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职业教育的师资部分是从文化课转行过来担当专业教师的,很多教师自己本身就缺少实际操作经验,很难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很难担当起培养合格的技术型人才的重任。所以学生的技能实训水平依然较差,缺少一技之长,毕业后便不能适应企业需要,进了学校却不能学到就业对口的技能,一些中职生选择离校。

3.学校就业出口工作不力。中职学生实习后被送进企业,学校缺少横向联系和跟踪记录。对送进企业后的学生状况不闻不问,有些学生呆的时间很短便被辞退。学校很少关心学生的生存状态,更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素质的人才,缺少和企业的交流沟通,所以学生也很难在企业生存下来。当然对学校的招生控流就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四)社会及政府方面

1.社会及政府的导向依然不力。政府依然没有从法律层面上重视起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承担着社会功能,一方面部分差生一旦流入社会他们本身没有技能,不能谋生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另一方面许多行业职业应有行业准入资格证而国家并没有监督、执行到位,现在不管有无资格证都可进入,甚至有些企业在招收未成年人就业,导致国家教育体制下的职业教育变得可有可无,导致中职教育在部分家长和学生那里失去魅力。

2.政府资金投入依然不足。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 ,普通高中仅仅投入资金建校舍,发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便行,如果政府投入不足,还可以以各种形式集资、借资、自费弥补不足。中职教育,学生本身家庭条件差、成绩差,学校不可能指望从学生那里借资集资。因此需要政府更多投入,不仅基础设施、人员工资要投入,还有机器设备、人员培训、技术引进等,而现实中这些投入的不足导致学校硬件软件跟不上,制约职校向前发展,可以说这也是学校留不住学生的原因之一。 二、中职生控流的对策

如何有效预防中职生流失,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共同关注,特别是政府与学校,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生为本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一)强化政府和社会导向功能

1.政府和社会导向力度需加大。政府和社会应严格实行行业职业准入制、资格证制、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企业用工要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 从下游堵住企业用工不规范的现象。

2.政府资金投入亟需加大。政府在普及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前,应首先将中职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从源头上减去学校、学生负担。对困难学生,优秀学生实行助学金、奖学金、伙食补助制。对学校资金实行专项资金专项使用,特别是实训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改造和引进资金不能被挤占和挪用,确保学校学生实训有一流的设备和人才。 (二)及时推进中职校自身改革

1.改变传统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及传统的对老师和学生的考评考核机制。由于中职生来源复杂与特殊,成绩相对较次。学校应以技能课与综合素质为主,文化课为辅。少考试多实训,少见较次的成绩,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立于主人翁的地位,重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对学校有认同感。

2.开设多样化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应积极探索课程教学多样化。这些课程可以涉及法律、近现代史、乡土地理、礼仪、军事知识、急救知识、应用文、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财会税务常识、棋类、球类等等。这些课程可以用必修课形式,也可以用讲座等选修形式,让学生对课程有新鲜感,提高学生的综合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满足社会企业的需要。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解决的途径可以有:一是从企事业等单位选调符合要求的人员到学校任教,二是选派部分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或到条件好的实训基地进修,三中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中,注意培养和造就一批“双师型 ”、“创新型”、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4.加强学生心理引导、德育教育。学校要组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同时要改进思想教育方法,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教育学生或做学生思想工作时,要讲究工作方法,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决不能用过激的言行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5.加强学校常规管理,严防打架斗殴、抢劫勒索等事件在校园内发生。学校必须对不服管教、屡教不改、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的典型学生给予严肃处理,以净化校园环境,确保学生在校园有安全感。

6.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调动学生积极性。班级每周应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年级部之间可以组织定期的球赛、棋赛等各种活动,学校还应该从大局有计划地安排每学期的法纪教育大会、运动会、国庆晚会、元旦师生联谊会、校园艺术节、专业技能展示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等优良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展示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度,增强对学校的凝聚力。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祭扫烈士陵园,帮助孤寡老人,清扫公共场所等综合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企业的需要。

7.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学校应该实行与家长定期联系的制度,可以以通讯的形式,也可以邀请家长参加以学生表演为主的班会、艺术节、技能展示会等,从

而加深家长对学校的全方位了解。让家长知道小孩在学校的能力成长,加深对学校的理解和支持。

8.千方百计的做好就业安置工作。中职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学生本人更是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同时关系到学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大局,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稳定的大局。学校不仅要与当地企业、外地企业搞好横向联系,还要确保学生送得出留得住,更要搞好跟踪记录,了解学生的生存状态,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企业需求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样的素质的人才,才更有利于学校对学生进行对口培养,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当然,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冲击,学校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这种教育最好在学生入学时就进行灌输培养。 三、做好控流工作的意义

中职生的流失问题是各中职校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仅应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中职校的高度重视,还应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因为这些流失群体如不及时疏理,必将影响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高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阻碍现代化的进程,还会为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只有做好中职生控流工作,才能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解决中职生的流失问题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余祖光.调动办学主体积极性,消除供需错位,转化潜在需求 [J] 教育与职业,2001.1

【2】陈水生.职业教育研究[M] 天津:《职业教育研究》出版社,2007.10 【3】张明.沿海企业与科技[M] 沿海企业与科技杂志社, 2005.12 【4】周倩.论高校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 【5】周锦成.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思路[J] 江苏高教,2005.2

【6】邵振丽.关于高职学生就业指导的若干思考[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3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