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优质课教案_0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优质课教案_0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了解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短文。

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通过了解背景初步认知山川对以陶弘景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精神的影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欣赏本文画面布局的巧妙,学习本文描写山川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山水风云皆入画,林木花鸟总关情。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各种美景经常出现在读书人的笔下。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吧。 首先来考考大家,标题如何读,如何理解?

明确:(1)答:回复。(2)中书:官职。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夏阳(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故称“谢中书”。(3)书: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答/谢中书/书 ,即陶弘景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1. 听录音,把握朗读音准和节奏。 颓 与 二二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知识链接:

骈句,指的是以四、六句式为主,两两相对,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

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长短不一富有变化的句子。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2.指名男女生对读骈句,全班齐读散句

三、质疑解难疏文意

1.学生质疑问难: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然后提问。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复,再;与,参与,指欣赏 欲界之仙都 人间的仙境 2.翻译全文。

(1)开小火车翻译,纠错点评。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傍晚的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分析式朗读。

了解课文内容后,请大家将课文“变形”为三个部分朗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自主探究 (一)赏美景

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大家在文中找字词来概括它所描绘景色的特点?

(1)开篇的领起句“山川之美”的“美”

请大家小组讨论,通过赏析写景部分说说景色美,美在哪里。

明确: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色彩配合之美,蓝天做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同一处石壁,竟能青、黄、黑、白、赤五色并呈,像神奇的五彩池一样,这已然很神奇。更何况,这些色彩还会你辉映着我,我帮衬着你,宛如一群淘气的孩子在嬉乐,所以这是色彩的舞蹈,色彩的顽皮,与“乱花渐欲迷人眼”“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境,一样的奇幻、动人。

角度变化之美,昂首是山,低眉是水,一高一低,俯仰生姿。

刚柔并济之美,巍巍高山的肃穆之美;清清溪流的灵秀之美。

(2)大家一起再看看结尾的感叹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翻译是再没有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人了,说明陶弘景还认为这景色十分“奇”。 1.那大家觉得该如何理解“奇”呢? “奇”(“奇”字是相对开头的“共”字而言的。也就是说,突出了作者所见与“共谈”者所见的区别,与众不同。) 2.奇在何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等等这些景色,美则美矣,似乎谈不上“奇”,为什么陶弘景一口咬定它很神奇,说它与众不同?我们还需要品读一下具体的字词,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奇趣”。

从“入云”一词入手,“入云”是动词。动词表示动作,有了动作就说明景物不再是静止、一成不变的,而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

“入云”一词说明山在云中时隐时现。山在长高,山不仅仅是一个可供观赏的景物,而是山有了生命,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清流见底”一句,“流”本身就是一个动词。水永远不停地流动因为有水注入,这些“活水”四季不停注入山中水流中,让山水永远处在变化中,因而也就永远保持着清澈。

“沉鳞竞跃作者强调的“竞跃”一词。沉在水中的鱼原本看不见,也不会被人注意到,但此时却争先恐后地跃出水面。这说明即使在不显眼的角度,依然有着蓬勃的生命。两句表现出山中生命无处不在。

作者在这里还强调了两个时间,“晓雾将歇”是晨雾将散之时,这是山中一天的开始,一片寂静。但此刻山中不仅不是一片沉寂,而且满是猿鸟乱鸣的声音。“夕日欲颓”表现太阳即将下山的时候,山中的一天即将结束。山川即将是黑暗、寂静。但此刻即使是潜游的鱼都争相跃起,并没有归于平静。前面作者通过“四时俱备”一词表现出山中活力跨越了四季,此刻又说明了山中的活力在每一天中无时不在。

由此可见,山中生命的运动存在于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刻,永不止息。陶弘景看到了这一切,的确是与众不同的,请大家再朗读课文中写景的部分,加快节奏,突出这些动词,表现出山中的活力。

总结:实是欲界之仙都——仙都

如此瑰丽而神奇的山川之景,岂是一个“美”或“奇”字能了得!,看到的不只是影影绰绰的山水风光,山水风光中散发出生命的芬芳。山川美景,以“仙都”作比,那是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奇美、神秘、宁静、祥和、活力、自由,不一而足,人间哪有几处寻?

(二)延伸阅读、识奇人。

能够看到如此生机勃勃的山川的确值得自豪,但古往今来,为什么作者认为只有自己和谢灵运才能看到这一切呢?我们就得先认识一下这两位奇人。 1.谢灵运简介:

在永嘉做太守,竟然“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在朝廷做秘书监,天子眼皮底下,他也竟然“出郭游行,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 ,又不请急(假)”;在老家赋闲,他带着百多位义故门生加仆从,“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他曾从始宁南山出发,“伐木开径,直至临海”,把临海太守王琇吓了一大跳,以为来了一群山贼。他就这样毫无节制,“游娱宴集,以夜续昼”。(以上引文皆出自《宋书·谢灵运传》)

2.陶弘景简介:

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 陵(今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茅山)。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山中宰相陶弘景为何能不为世俗所累,潇然于山川,欣赏自然之美?当时的梁武帝萧衍也不禁生发疑惑:“山中何所有,卿何留恋而不返?”陶弘景是这样回答的:“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据史料记载,梁武帝深知陶弘景是个奇才,几次想请他出山做官,但陶坚辞不出。皇帝的诏书来得急,他就画了两头牛让人带去呈给武帝。画中一牛散放在水草间,一牛则被加上了金笼,有人执着鞭子在驱赶它。武帝一看,明白了意思。陶弘景的答问和所画,正折射了他处世的态度和自由的生命追求,陶弘景为人,《梁书·处士传》称:“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

总结:心静如水,清明澄澈,通透到不含一丝杂质,性灵自由,不为外物所羁的陶弘景能发现山川自然之美、山水之趣,获得精神慰藉,这就不足为奇了。而谢灵运同样是一个酷爱山水,渴望自由,不慕名利的人,被陶弘景引为知己也不足为奇了。

3.而其他人欣赏不了,文中有一词语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因为他们都生活在——欲界 欲界:这是佛教的说法,原指人的七情六欲,而这里指人间。

更多的人,面对山川美景却视而不见,他们不是不想咏叹和欣赏山川,而是缺少发现和欣赏自然之美的能力。人处在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熙熙攘攘,忙忙碌碌,车马喧嚣的欲界让人有太多的牵挂和欲望,或为名,或为利,在功名利禄的追逐中,心渐渐沉沦和迷失。世俗的欲望如樊笼,如桎梏,心若被禁锢,徒有双目也无法觉察自然之美。在欲界,人们大多不可能如陶渊明那般心境敞亮、澄澈,能“心远地自偏”的有几人?在欲界,人们有太多的羁绊,在世俗的泥沼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终而蒙蔽了发现美的心灵。无怪乎,陶弘景在文末发出了“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叹!

五.当堂背诵全文

六.想象并写一写谢中书写给陶弘景的是一篇什么样的信。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