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中考知识点汇总整理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中考知识点汇总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Ⅳ部分 物理本质理解与现象原因分析

1、声与光传播过程的分析运用

(1)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变慢,真空不能传声。 (2)光: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本质是一种电磁波,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下雨天,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闪电和雷声虽然同时产生,但是光的传播速度要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得多,所以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2、物态变化过程中的重要概念

(1)晶体与非晶体的辨别:有无固定的熔点、凝固点,图像上反应为有无平行于时间轴的一段线段。 (2)蒸发与沸腾的辨别:

名称 蒸发 沸腾 液态条件下,任意温度均可。 达到沸点,持续加热。 大量气泡,由下至上逐渐变大,到达水面破裂。 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缓慢的汽化现象。 制冷降温 蒸馏提纯 条件 现象 作用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以及液面上气体流动的快慢。 3、光的反射成像与光的折射成像

相同点:三线(反射/折射、入射、法线)共面,都成虚像,人看见的都是像,而不是原来的物体。 三点共线:折射点/反射点、入射点、观测点三点共线。

不同点:反射成像时成像物体与观察者在介质分界面同侧,折射成像时,两者在介质分界面两侧。 4、温度对质量、体积、密度的影响

密度由物质的疏密程度决定,热胀冷缩在影响物体体积的同时,也在改变物质的疏密程度,而质量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受温度影响,密度与质量、体积无关。

失火后为什么要匍匐前进?在火灾中,粉尘、烟雾等有害气体的温度升高,密度变小,气流上升,越接近地面这些有害物质的含量就越低,所以要匍匐前进。

5、分子热运动与扩散现象: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的剧烈程度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故又称分子热运动,扩散现象的本质就是分子热运动。 6、温度、内能、热量三者的关系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的外在表现。在物体的质量、状态、体积一定时,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注意,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反之,内能增加,温度不一

定升高,可能是物体状态的改变,比如晶体熔化过程,内能增加,但温度不变,但物体的状态发生了改变。

热量是物体发生热传递时,传递内能的多少,只能用吸收或放出描述这个物理量,不能用含有来描述,含有或具有可以用来描述内能多少。热传递的条件是温度差,而不是内能差。 7、根据需求选择比热容大小的分析

(1)根据温度选择比热容大小

质量相同、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大的物体,温度变化慢,比热容小的物体,温度变化快。即比热越大,升温越慢,降温也越慢;比热越小,升温越快,降温也越快。可用于解释沙漠地带昼夜温差很大,而沿海地区则昼夜温差不大的特点。

(2)根据吸热选择比热容大小

相同的质量的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大的物体,吸收的热量多于比热较小的物体。体现在应用中的就是散热的效果好,用于解释汽车的发动机为什么用水做冷却剂。 8、力的概念与作用效果的剖析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产生必然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产生力的同时,也伴随力的作用效果产生,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9、力与惯性的区别、深层剖析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物体运动的状态发生改变,必然受到力的作用;物体运动状态的维持,必然是惯性的效果。

惯性值物体的属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运动速度无关。

坐在车上的乘客,刹车时身体向前倾,脚停止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力的效果;身体向前,这是惯性在维持运动状态。

10、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与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摩擦力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压力且接触面粗糙,二者缺一不可,增大摩擦力也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即增大压力或使接触面更粗糙。

11、压强、液体压强的理解和应用,压强与沸点的关系

压强的物理意义是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从效果辨别压强大小,也可以通过压力、受力面积比较压强的大小,增大压力或减少受力面积都可以增大压强。

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深度有关,同种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增大压强可以提高液体的沸点,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

12、流体压强与流速度的关系: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表现为实物设计上,曲面设计弧度越大,管道设计越细,流体流过时,流速越快,压强越小。

13、改变物体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改变物体自身的重力,如潜水艇,二是改变物体自身体积,如鱼类。

14、功与机械效率的关系:机械效率反映使用机械时有用功的利用率,由有用功和总功决定,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要有额外功产生。

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增加物体重力,减少动滑轮重,减少绳重和摩擦力都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5、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增加动力臂的长度可以减小动力,起到省力的效果。 16、物体的导电性、导热性、传声性能的比较

从导电性看:绝缘体<半导体<导体<超导体;从导热性看:金属是热的良导体,非金属是热的不良导体;从传声性看:固体较液体强,液体较气体强。

17、电功率与灯泡亮度的关系:灯泡的亮度由灯泡在实际电压下的实际功率决定,与额定功率无关。 18、发热功率与加热效果的分析:加热效果指整个电路单位时间内产生热量,而非某一部分电路产生的热量,与电路的总电阻有关,由P?U2R知,减少电路的总电阻,可以提高加热效果。

219、焦耳定律与热效应分析:由Q?IRt知,在I、t一定时,减少电阻可以减少电路产生的焦耳热,故远距离输电时,输电线的电阻越小越好。

第Ⅴ部分 初中物理常见实验注意事项

1、声现象实验:长短改变频率,力度大小改变振幅。

2、平面镜成像:①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 ;②用两只相同的蜡烛的目的: ;③使用光屏的目的: 。

3、折射和反射定律验证光路可逆:沿折射或反射光方向入射,观察折射或反射光线方向是否与原入射光重合。 4、凸透镜成像:①移动光屏无法成像的原因:烛焰、凸透镜、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蜡烛在焦点处;蜡烛在1倍焦距之内。②凸透镜遮挡一半对像的影响:影响亮度,但不影响像的形状和大小。 5、探究液体压强特点: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保持一致,压按探头,检测气密性。

6、探究浮力与深度关系:(控制变量)在物体浸没的状态下,分别浸入不同深度,探究浮力与深度关系。 7、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调螺母使杠杆水平的目的:避免重力对实验的影响,同时便于测量力臂。 8、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记下重物和弹簧测力计起始位置的目的:便于测量物体上升高度和弹簧测力计移动距离。

9、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调节滑动变阻器的目的:控制电压一定。

10、应用到控制变量法的实验:①探究声音的特性与频率、振幅的关系;②探究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③探究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④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⑤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⑥探究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⑦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⑧电与磁探究实验。

11、应用控制变量和转换法的实验:①动能、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②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③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12、应用伏安法的实验:①测量导体的电阻;②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