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Tom整理,水平有限,欢迎指正= =!!!

鉴别:细脉: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 濡脉:濡形浮细按需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春夏少年防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病中产后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临床意义:多见于虚证或湿证。 临床意义:多见于虚证或湿证。

弱脉: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 微脉:微脉轻微潎潎乎,按之欲绝有如无, 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临床意义:多见于阳气虚衰、气血两虚证。 临床意义:多见于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四种脉象都是脉形细小且脉势软弱无力。细脉细小如细线而应指明显;微脉则极软极细,按之欲绝,若有若无,起落模糊;弱脉为沉而细软,搏动无力;濡脉为浮细而无力,即脉位与弱脉相反,轻取即得,重按反之不明显。

鉴别:促脉: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 结脉: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盛欲亡阳,

三焦欲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临床意义:多见于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 临床意义:多见于阴盛气结、寒痰血瘀,

滞;亦见于脏气衰败。 亦可见于气血虚衰等证。

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做代看, 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临床意义:见于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仆损伤等。

三者均属有歇止的脉象。但促脉为脉数而中止,结脉为脉缓而中止,二者歇止均不规则;代

脉是脉来一止,其歇止有规则,且歇止时间较长。

七、真脏脉

1、釜沸脉;2、鱼翔脉;3、虾游脉;4、屋漏脉; 5、雀啄脉;6、解索脉;7、弹石脉

八、相兼脉

相兼脉:凡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单因素脉相间出现,复合构成的脉象即称为“相兼脉”或“复合

脉”。

浮紧脉:多见于外感寒邪之表寒证,或风寒痹症疼痛。

九、妇人脉

妊娠脉:已婚妇女,平时月经正常,突然停经,脉来滑数充和,兼饮食偏嗜者,多为妊娠之征。

十、按诊的方法

了解概念即可

1、触法:是医生将自然并拢的第二、三、四、五手指掌面或全手掌轻轻接触或轻柔地进行滑

动触摸患者局部皮肤,以了解皮肤的凉热、润燥等情况,用于分辨病属外感还是内伤,判断机体阴阳盛衰以及津液盈亏。

2、摸法:是医生用掌稍用力寻抚局部,以探明局部的感觉情况,以辨别病位及病性的虚实。 3、按法:是以重手按压或推寻局部,了解深部有无压痛或肿块,以辨脏腑虚实和邪气的痼结

情况。按诊的顺序一般是由轻到重,由浅入深,先远后近,先上后下。

4、叩法:即叩击法。是医生用手叩击患者身体某部,使之震动产生叩击音、波动感或震动感,

以此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的一种检查方法。叩击法有:1)、直接叩击法;2)、间接叩击法两种。 1、按虚里

虚里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间(左乳三寸下),乳头下稍内侧,为心尖搏动处,系诸脉之所宗,又为宗气之外候,故诊虚里是按胸部的重要内容。《素问?平人气象论》记载:“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十一、按胸胁

选择或填空题

第 13 页 共 20 页

Tom整理,水平有限,欢迎指正= =!!!

2、按乳房

乳癖:妇女乳房有大小不一的肿块,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伴有疼痛,且发病

缓慢者,多见于乳癖。

乳核:乳房有形如鸡卵的硬结肿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而不痛者,多为乳核。 乳痨:乳房有结节如梅李,边缘不清,皮肉相连,病变发展缓慢,日久破溃,流稀脓夹有

豆渣样物者,多为乳痨。

乳癌:乳房肿块质硬,形状不规则,高低不平,边界不清,腋窝多可扪及肿块,或有血性

分泌物从乳头溢出,有可能为乳癌。

十二、按腹部

腹痛喜按,按之痛减,腹壁柔软者,多为虚证,常见于脾胃气虚等证;

腹痛拒按,按之痛甚,并伴有腹部硬满者,多为实证,如饮食积滞、肠胃积热、瘀血肿块等。 肿块推之不移,肿块痛有定处者,为癥积,病属血分;

肿块推之可移,或痛无定处,聚散不定者,为瘕聚,病属气分。

十三、按肿胀

用重手进行按压,若按之凹陷,不能即起者,为水肿; 按之凹陷,举手即起者,为气肿。

十四、按手足

诊手足时,还可作比较诊法。如手足心与手足背比较,若手足背热甚者,多为外感发热; 手足心热甚者,多为内伤发热。 手心热与额上热比较,若额上热甚于手心热者为表热; 手心热甚于额上热者为里热。

第五章 八纲辨证

一、八纲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二、表证

表证: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气抗邪于肌表,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证。

三、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表证 里证 半表半里证

寒热症状 恶寒发热并见 无恶寒发热并见 但寒不热,但热不寒,无寒热 脏腑症状 不明显 明显突出 特殊 舌 变化不大 视具体症候而定 脉 浮 沉或其他 寒热往来 变化不大 弦 四、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寒 证 热 证 寒热 喜恶 喜热 恶凉 喜凉 恶热 渴饮 情况 口不渴 渴喜 冷饮 面色 白/青/黑 赤 第 14 页 共 20 页

四肢 冷凉 温热 二便 舌脉 舌淡苔白尿清便溏 润; 脉迟或紧 舌红,苔黄 尿赤便干 燥;脉数 冷白清润迟踡热红黄干数乱 Tom整理,水平有限,欢迎指正= =!!!

五、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 病 程 体 质 精 神 声 息 疼 痛 胸腹胀满 发 热 恶 寒 舌 象 脉 象

虚证 较长(久病) 多虚弱 多萎靡 声低息微 喜按 按之不痛,胀满时减 多为潮热、微热 畏寒,添衣近火得温则减 舌质嫩,苔少或无 无力 实证 较短(新病) 多壮实 多亢奋 声高气粗 拒按 按之疼痛,胀满不减 多为高热 恶寒,添衣近火得温不减 舌质老,苔厚腻 有力 六、虚证、实证的真假鉴别

真实假虚证:是指疾病的本质为实证,却出现某些“虚羸”的现象,即所谓“大实有羸状”,

是实邪内阻经脉,气血不能畅达所致,其病变的本质属实。

真虚假实证:是指疾病的本质为虚证,反出现某些“盛实”的现象,即所谓“至虚有盛候”。

是由于脏腑虚衰,气血不足,运化无力,气机不畅所致,其病变的本质属虚。

七、证的转化

转化的形式和结果

(一)、表里出入

1、表邪入里:指先出现表证,因表邪不解,内传入里,致使表证消失而出现里证。

2、里邪出表:指某些里证因治疗及时、护理得当,机体抵抗能力增强,驱邪外出,从而

表现出病邪向外透达的症状或体征。其结果并不是里证转化为表证,而是表明邪有出路,病情有向愈的趋势。

(二)、寒热转化

1、寒证化热:指原为寒证,后出现热证,而寒证随之消失。

寒证化热常见于(1)、外感寒邪未及时消散,而机体阳气偏盛,阳热内郁

到一定程度,则寒邪化热,形成热证。

(2)、寒湿之邪郁遏,而机体阳气未衰,由寒而化热,形

成热证。 (3)、使用温燥之品太过,亦可使寒证转化为热证。

2、热证化寒:指原为热证,后出现寒证,而热证随之消失。

热证转寒常见于邪热毒气严重的情况下,或因失治、误治,以致邪气过盛,

正不胜邪,阳气耗伤,故而转化为寒证,甚至出现亡阳。

(三)、虚实转化

1、实证转虚:病本实证,因实证,误治,病理迁延,虽邪气渐去,而正气受伤,逐渐转

为虚证。

2、因虚致实:(1)、病本为虚,经治后,正气来复,正邪交争剧烈,症状明显。

(2)、病本为虚,因感受外邪、伤食或外伤等,以至于当前病情主要表现为

高热,无汗,疼痛剧烈,咳唾痰涎等实证。虚证暂时表现不明显。此

第 15 页 共 20 页

Tom整理,水平有限,欢迎指正= =!!!

时应急治其标,以祛邪为主。

(3)、病本为虚,因正气不足,不能布化,以致产生实邪,出现种种实证,

如阳虚水停,脾虚生湿,阴虚便秘等,虽然此时实证可能比虚证更为突出,但据治病求本的原则,治疗常以扶正为本,标本兼治。

第六章 病性关系

一、阳虚证(虚寒证)

临床表现

畏寒,肢冷 面色 光白 小便清长 脉沉迟无力

舌淡胖,苔白滑

口淡不渴或喜热饮

二、阴虚证

临床表现

三、亡阳证(气脱证)

临床表现

二、亡阴证

临床表现

第 16 页 共 20 页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