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诗文理解性默写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八年级上诗文理解性默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测试(含答案)

一、文言文理解性默写

一.《桃花源记》 1、《桃花源记》文中表现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桃花源记》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桃花源记》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桃花源记》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5、《桃花源记》文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6、《桃花源记》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桃花源记》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8、《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出自《桃花源记》文中的成语并一直沿用至今有: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老死不相往来;怡然自乐;鸡犬相闻;无人问津。 11、《桃花源记》文中各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四段的大意: ①发现桃花源、②访问桃花源、③离开桃花源、④再寻找桃花源 12、《桃花源记》文中表作者理想社会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13、《桃花源记》中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二、《陋室铭》: 1、《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陋室铭》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陋室铭》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陋室铭》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陋室铭》文中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陋室铭》文中用比喻赞美“陋室”、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陋室铭》写作者日常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三、《爱莲说》: 1、《爱莲说》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

1

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爱莲说》中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爱莲说》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品德高尚的人。 4、《爱莲说》比喻君子端庄正直美名远扬的语句: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爱莲说》中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6、《爱莲说》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7、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大道之行也》 1、《大道之行也》文中表明政治纲领的句子:天下为公,选贤能,讲信修睦。 2、《大道之行也》文中表现人人受到社会关爱的句子:使老有所终??皆有所养。 3、《大道之行也》文中表现社会安定和平、民风淳朴的句子: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谓大同。 4、《大道之行也》文中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与之相近的语句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5、《大道之行也》文中大道的内涵是实行民主体制、共同管理公共事务: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社会制度是公有制:天下为公。实行民主选举,即选贤与能。 6、《大道之行也》文中“大同社会”是各尽所能,即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大同社会”实行各取所需,即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7、《大道之行也》文中“大同社会”社会安定和平,即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8、《大道之行也》文中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的基本特征: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爱,天下亲如一家: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五,《三峡》 1,《三峡》从视觉解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不见 月。 2,《三峡》描写夏季景色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不以疾也。 3,《三峡》描写三峡春冬之时的句子:春冬之时??良多趣味。 4、《三峡》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三峡》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同情的句子:“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六、《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文中写出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竞跃。 《答谢中书书》总领全文的诗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七《记承天寺夜游》:

2

1、《记承天寺夜游》文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记承天寺夜游》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八、《观潮》 1、《观潮》中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观潮》中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观潮》中写水兵技艺之高的句子是:如履平地。 4、《观潮》中写水军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观潮》中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九、《湖心亭看雪》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两三粒而已。

(二)古诗理解默写

一、杜甫《望岳》:

1、《望岳》中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3、《望岳》中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望岳》中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望岳》中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杜甫《春望》:

1、《春望》中写出望中之所见,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春望》中承上启下,表明诗人作者移情于物,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春望》中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春望》中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春望》中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6、《春望》中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三、《石壕吏》 1、《石壕吏》中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邺城戍 2、《石壕吏》中说明战争之惨烈:二男新战死 3、《石壕吏》中战争破坏之严重:出入无完裙 4、《石壕吏》中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石壕吏》中哪两句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

6、《石壕吏》中官吏的强暴与老妇的悲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的诗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7、《石壕吏》中表明捕吏如狼似虎的蛮横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石壕吏》中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9、《石壕吏》中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0、《石壕吏》中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石壕吏》中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邺城戍。说明战争之惨烈: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四、《归田园居》

1、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2、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

五、王维《使至塞上》:

1、《使至塞上》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

3、《使至塞上》中写出《红楼梦》中香菱所评论的《使至塞上》的两句描写塞上风光的诗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六、《渡荆门送别》

1、《渡荆门送别》中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现诗人思乡深情的句子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渡荆门送别》中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反衬江水平静, 4、《渡荆门送别》中描写平原广阔景象的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