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人死后就能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南北朝时期,从广译佛经进入到深人地研究佛经,讲经和著述之风甚盛。随着对佛经研究的深入,开始出现中国自己独立的佛教学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后来的佛教宗派。“涅檠佛性”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理论的中心问题,而“顿悟成佛”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 2)隋唐:宗派林立的全盛期

隋唐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扶植,中国佛教进入了鼎盛时期,也进入了成熟期。有三个标志:一是寺院林立;二是僧尼众多;三是中国化宗派涌现。 隋代有寺院3985所,僧尼23.6万人。唐代有寺院近5万所,僧尼30多万人。寺院拥有庞大田地,并有免赋役特权,寺院经济极其发达。佛教传人后,经过五个多世纪的消化吸收,到了隋唐时期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八宗,即天台宗(也称法华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法相宗、密宗、律宗、三论宗。其中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宗派有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和净土宗,这几个宗派后来都传播到了朝鲜、日本和越南。

由于唐统治者实行儒、佛、道三教并行的政策,促进了儒、佛、道的融合。封建统治者充分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在维护统治方面实现互补。唐宋之际,三教之间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三教合一的思潮进一步形成,佛教终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宋明理学就是在儒、佛、道三教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家学说。从这些佛教宗派的思想理论观点来看,都围绕一个重心,即“心性”。心性问题是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向上追溯到孔孟,特别是孟子一系,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为中国心性学说奠定了基础。自晋宋以来,佛教学者就着重探讨人格本体即心性,把本体论和心性论的研究统一起来,大讲“佛性”,以此为人心之本,成佛的根据。由于佛教中国化,使得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特别是禅宗大大改变了印度佛教的原貌。佛教在中国从“出世”走向世俗化,原来被佛教排斥的“忠君”、“孝父母”等等思想也可以被容纳在佛教之中。成佛全靠自己“心”的觉性,“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 3)宋至清:由盛而衰的停滞期

中国封建社会自宋代开始走下坡路,而中国佛教也由此走向衰微。 佛教传人中国以后,大体上一直处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附庸地位,成为

9

儒家思想的一种补充。宋、元、明、清时期,佛教宗派内部融通趋势增强,对心性问题的认识已趋一致。宋代理学一面批判佛教的“出世”思想,一面又吸收佛教的心性学说,建立了以“心”为本的形而上学体系。程朱的“性即理”和陆王的“心即性”说法虽不同,但都是要为他们“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找一形而上学的根据,这样就使宋明理学较之先秦儒学成为一种更加精致完善的理论体系,成为官方御用哲学。这样,佛教就只能处于次要的、从即佛法,佛法即世间法。”又说:“予虽学佛者,然爱君忧国之心,与忠义大夫等。”这就是说,禅宗的主张与世俗的道理相一致,它既要人不离世间,又应超越世间,这一观念其实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模式。 2、论述佛教和道教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冲击

佛教约产生于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古印度,伦理纲常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它不仅是中国政治统治的精神支柱,而且也是各种文化观念的出发点。 另一方面,佛教因其文化的外来性,遭到了中国传统的夷夏观念的有力排斥。在夷夏之辩中,很多儒家和道家学者从民族特点、性格、民风民俗等方面来分析佛教中国传统文化的互不相容。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不仅受到传统伦理观念的抵制,而且还受到了中国无神论的挑战。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仅继承了我国古代的巫术、儒家、墨家、道家、阴阳五行思想,还吸收了外来佛教、摩尼教、火袄教的有关内容,形成了包容广博、独放异彩的宗教文化,丰富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容,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的神仙学说不仅是我国古代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的思想宝库之一,而且还对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具有相当深远的影响,甚至形成了民间风俗。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三及参考答案

教学中心 专业 学号 姓名 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0

1、天人合一

大体而言,“天人合一”是指天与人是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认为天是人伦道德的本源,人伦道德源出于天。“天人合一”既包含着人对自然规律的能动地适应、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的被动地顺从与崇拜。 2、宗法集体主义原则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法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3、定慧双修论

释家非常重视修养方法和途径,印度佛教把五花八门的修行途径和方法归纳为两个方面:定和慧,也叫止和观。“定”或“止”就是禅定,着重于佛教思维修习。“慧”或“观”,就是学习佛教义理,培养佛教智慧。南北朝时,南方注重义理,北方注重禅定。隋代天台宗传世人智頉综合这两种方法,提出了“定慧双修”,“止观并重”的双轨并行主张,以求达到涅槃境界,求得解脱。

4、嫡长子继承制

商代的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始行嫡长子继承制。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总的原则是嫡长子继承父位,嫡子和庶子分封,五世而斩。这种继承制度与商制相比,有效地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的祸乱,从而维护了王权的威严和社会的稳定。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1.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把气看作是艺术作品的根本。无形的气,在有形的作品中显现出,这就是虚实相生。中国艺术的显著特征。

2.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从审美角度看:有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或浓与淡之美。 3.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追求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宇宙之

11

和,中国艺术业把和作为最高境界,追求“和”之美。 2、分析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大乘佛教比起小乘佛教来,更具有宗教色彩,它把佛教完全宗教化和神圣化,使佛教更具有精神统治的力量。释迦牟尼最初创立的原始佛教,除了业报论(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具有宗教色彩外,其他主要的理论宗教化的程度不高,如小乘佛教就不承认有一个宇宙的最高主宰,也没有把释迦牟尼奉为神,而只把他奉为教祖或传教师,而大乘佛教却把释迦牟尼神化为如来佛。第二,在佛教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方面,大乘佛教比小乘佛教更彻底。小乘佛教认为,世界是由一些微小元素在一定条件下偶然合成,因而世界上无永恒的东西。而大乘佛教却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微小的物质,离开了所谓的涅檠世界,就是绝对的空。这更有利于诱导人们去追寻虚幻的精神世界。第三,在宗教实践上,大乘佛教比小乘佛教更具有诱惑力。小乘佛教比较注重个人的解脱,大乘佛教则不局限于个人的修行,而主张普渡众生。它极力宣扬大慈大悲,把建立西方极乐世界(佛国净土)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第四,在修行方式上,大乘佛教比小乘佛教更具有世俗的性质,较易推广。小乘佛教主张出家,过严格的禁欲生活,这就限制了自身的推广与普及。大乘佛教则主张,除出家的僧尼外,还要有大批的居家信仰,他们不必严格禁欲,只要做布施的功德就可以了。

大乘佛教的产生,使佛教具有了走向世界的可能性。 3、简述中国传统宗教的总体特征

一、不发达性

宗教在中国从未占据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但又不为宗教所左右,他们始终将神权限制在王权之下,而不允许神权与王权平起平坐,更不能使其凌驾于王权之上。正因为中国大众对宗教没有表现出特殊的热情。所以,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并没有发现诸如十字军那样的宗教战争的痕迹,也没有发现诸如在宗教改革运动以及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当中令新教和天主教双方都大为丢脸的那种宗教迫害的痕迹。

二、实用性

中国人“以研究人生现世生活之理法为中心”,对来世生活不甚向往。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结构特色是超自然因素与伦理道德因素有相当程度的分离,

12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