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郴州市农村环境状况的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对郴州市农村环境状况的调查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放总量51.7%,首次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生活污水已成为流经城镇河流的主要污染物,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用水和土壤环境。

2.2.2.境外污染向本地农村转移。郴州市的冶炼业除了利用本地矿产资源、冶炼废渣外,还从外地构进大量原料进行生产。该市永兴县并没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更没有金银矿。该县每年从全国各地购进数以十万吨的冶炼废渣进行金银回收加工,一度时期几乎是“家家点火,户户冒烟”,而回收贵重金属后的大量废渣大都未经科学处置而随意进入环境,留下极大的“二次污染”隐患。该县马桥村2000年初曾发生一起砷中毒污染事故,在调查事故原因时,发现竞是当地农民因缺乏环保知识,长期利用含砷冶炼废渣修路、砌墙、打水井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导致地下水砷污染超标。事故发生地的村庄共有29口水井,砷含量严重超标的竟达8口。

2.2.3.旅游污染向农村转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追求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心理需求日益强烈,生态旅游成为当今时尚,“农家乐”、“田园游”成为城里人度假休闲的最佳去处。郴州市近些年的旅游收入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然而,旅游及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也给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农村加重了污染负荷。农村的生活污染本来就不轻,农村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带来的生活污染给农村生活环境无疑起到了雪上加霜的作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随意塑造人文景观等活动,无疑加剧了农村的生态破坏。生态旅游及相关产业污染增加。生态旅游成为当今时尚,“农家乐”、“田园游”成为城里人度假休闲的最佳去处。该市近些年的旅游收入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生态旅游及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也给旅游目的地的农村增大了环境污染负荷和生态破坏程度。一些景区大肆建设旅游设施,添置旅游设备,刻意塑造人文景观,未经环境影响评价的宾馆酒楼、娱乐休闲场所、加油洗车站点四处林立,游船游艇五花八门,旅游生活和交通污染日趋严重。

2.3.农村面源污染积累增加。

长期以来,由于广大农民对现代农业的片面认识,对传统农业生产中一些好的作法的抛弃,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以及各类激素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业增产增收很大程度上依赖无节制地大量使用无机化学生产资料而获得,致使农业面源污染积累增加,不少农田土壤层有害元素含量超标,对土壤环境、肥力构成极大的危害。且化肥结构单一,养分投入不均衡,重氮磷,轻钾肥,土壤中的速效钾含量降低,造成一些耕地出现耕层浅,土质变酸变黏,板结硬化,土地功能逐年丧失。据2002年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显示,郴州市施用化肥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由1990年的48.8%上升到2002年的98.0%,2002年氮肥(折纯)使用水平242公斤/亩,磷肥(折纯)208公斤/亩,农药0.31公斤/亩(其中高毒农药0.03公斤/亩);1990年以来,全市农药的总用量以每年6.8%的速度增长;农药化肥中氮、磷元素大约有50%进入环境。2000年,我市农膜使用量达3419吨,是1990年的2.3倍;使用农膜的耕地面积54185公顷,为1990年的5倍;使用农膜的耕地面积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2.3%,比1990年增加近18个百分点。农作物秸杆还田作肥料只有50%左右,另外一半则是替代柴薪能源或抛弃在环境。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无机物增加与有机物的减少,还在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上世纪末,全市养殖业产值占农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已达40%,畜禽粪尿的年产生量达990万吨左右;300多万农村人口,每年产生人粪尿275万吨左右。这些都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又是重要的能源。但是,这些优良有机肥由于很少用于农业生产,而与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一道进入环境,不仅造成畜禽粪便和人粪尿的严重浪费并污染环境,还形成了化肥与人畜禽粪便的双重污染,产生的有害气体已经危害到人体健康,进入水体严重影响到水环境功能。 2.4.农村环境管理执法难度极大。

2.4.1.常驻农村的农民文化素质差,生产生活方式传统。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改革开放后,相当部分年龄较轻、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到工厂、城市打工经商,常年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文化素质显得更加低下,有的乡村常驻人口中,基本上以老幼病残为主体,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口的年龄文化结构和整体综合素质。经济相对滞后的农村,农民经济意识更强烈,环境意识更淡薄,环保知识更贫乏,生产生活方式更传统,自我保护能力极差。不少农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仍然浓厚,因农产品价格偏低的制约,缺乏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不注意农业生产力建设,不注重生产方式改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仍然存在;农村生活方式松散,农民活动无任何约束,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处理而直接进入环境;农村固体废弃物管理处于无序状态,也没有任何环保局设施,致使许多河道发黑,河岸杂草丛生,垃圾成堆。随着大量工业企业迁移到农村,一些乡镇工业较为发达的农村,农民工人数迅速增加,而其劳保措施相对较差,对污染的防范能力较弱。一些冶炼企业的农民工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忽视工作环境污染危害,职工病人数比例在不断上升。有的农民随意将工业废渣废料用于生活设施建设,导致环境污染,危及生命健康。

2.4.2.农村环境执法难以落实。农村大部分“土小”企业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点多面广,环保部门鞭长莫及,对非法、土法上马的小企业更难以全面掌握,导致数字不准,情况不明,环境执法力不从心。又因不少“土小”企业投入少,即使被查处,取缔关闭损失并不大,恢复重建成本也不高。故而尽管政府年年搞环境整治,往往执法队伍刚走,身后又是狼烟四起,反弹现象极为严重。加之农村企业主生产生活、经营管理方式并无拘束,缺乏规范的财务制度,资金并非全部进入银行帐户,造成环境执法处罚难以到位,导致执法成本极高,环保部门不堪重负。

2.4.3.地方保护主义极为严重。农村基层政府以及村民自治组织片面追求当地利益而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对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等环保行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的现象极为严重,甚至煽动、阻碍、对抗环境执法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加之乡镇组织对农民的号召力极为有限,监督管理也难以到位。

2.4.4.农村环境能力建设缺乏。目前,农村乡镇政府普遍没有设立环保机构,村民自治组织更无环保人员,环境执法监督往往出现空白;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基本是空白,环保投入几乎为零。而县以上环保部门又苦于人员不足、经费不足、装备器材十分落后,也无力对极度分散的农村生产活动进行有效环境管理。 3.化解农村环境矛盾的主要对策

鉴于农村地域广阔,污染源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各类污染齐全,单个污染点规模小,污染治理成本高,且经济相对落后,治理难度大;乡村企业管理松散,组织号召力不强,监督难度大。然而,农村污染若任其下去,继续恶化,必将引发大范围的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和谐问题,引发整个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己经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必须从宣传教育入手,着眼于建立循环型、节约型社会,立足于建立科学机制,落实环保责任,实施综合治理。

3.1.强化环境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增强农民环境意识。 3.1.1.把环境意识与健康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千方百计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当前农村各类污染(包括乡镇工业污染)及其危害性,特别对人的身心健康、生存质量的危害性具有较强的认识,产生一种对生命意识的强烈危机感,唤醒农民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唤起广大农民防治环境污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