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要点详细总结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上海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要点详细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 第五题 科学进步与道德伦理 1、科技是否是价值中立的?2、科技研究有无禁区?3、应发展什么样的科学技术?4、试从某一案例入手,分析高新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哪些伦理问题?(如可选择克隆人、安乐死、器官移植、基因问题、网络交往、高智能犯罪、环保等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1、科技是否是价值中立的? 在我看来,科技之于别的学科,例如社会科学,法学等,价值观都是处于中立状态的,他们是以最客观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求证真理,以最简单易懂最朴实无华的方式来描述一个事物,一个理论,解决一个问题,描述一个现象。他们都是以中立的不带有偏向的方式来研究问题。但是科技之于人却不是中立的,人是属于社会的,人在社会中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在使用科技的同时,会多少被自己的价值观所左右,这样,就赋予了科技价值取向。所以,人在使用科技的时候,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否则就会使得科技带来的效果适得其反。 2、科技研究有无禁区? 科技研究是无禁区的,它可以涉及到自然界的任何方面,但是科技之于人类社会,却要受到社会伦理的约束,人文是社会的组成因素,科技作用到社会人文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人这个最关键的因素,这样科技的研究就有了禁区,就要受到管制。从事前沿领域研究的科学家们,必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心怀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注。他们不但需要对于研究工作的激情,而且需要对于社会的冷静思考。他们有责任非常谨慎地估计自己的研究工作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最谨慎的科学家也不可能把情况想得周全,因为问题常常远不如核武器会带来灾难那样一目了然。科学决不是科学家手中的玩物,它可能对人类生活发生深远的影响。 3、应发展什么样的科学技术? 科技的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科学是一种以生产知识为目的的社会活动,表现为一种社会建制;其次,科学作为特定的人类活动的成果,表现为一种动态的知识系统,它借助于相应的认识手段和方式而生产,构成当代观念和文化的重要方面;最后,科学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与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相互作用,并与技术一起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第一生产力。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绝大部分的发展都要归功于科技的进步。科技造福于人类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科技本身是无价值取向的,而人却有,人在错误的价值取向之下使用科技,就会对人类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利用科技犯罪,不经过论证的人体试验,活体试验,过度污染环境等等,问题很多,所以,在使用科技的同时,使用科技的人必须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有了价值观作为指导,就能利用科技发展出造福于人类的技术来,人们在加以利用,就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4、试从某一案例入手,分析高新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哪些伦理问题? 克隆人技术对人类社会存在的论理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人类克隆技术将冲击传统的人伦关系,造成家庭不稳定。传统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亲生父母,而克隆人是对单个人的复制,“那单个人与克隆出来的个体是什么关系呢,是母女(或父子),还是兄弟(或姐妹),而克隆出来的个体又与代孕的那个女人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将破坏传统家庭的稳定性,造成社会对爱的缺失。 人类克隆技术是对人类尊严的挑战。每个生命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而克隆人是对供体的复制,这将损害人类的尊严,破坏人类的独特性。这对整个人类来说都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人类克隆技术对人类生育模式也是一种挑战。传统上来讲,人类的生育模式是两性生殖,缺少男女一方都不可能实现,而克隆技术是一种无性生殖,女性的重要性凸显,而有没有男性似乎变得无所谓。同时,人类还可以依靠克隆技术对人类的性别进行选择,这将使社会结构失去平衡。 纵观科学技术的应用,虽然都会带来一些伦理问题,但总的来讲,利远远大于弊。所以,只要用科技伦理规范好克隆技术的应用范畴,就会带给人类更多的益处。在某些情况下,器官移植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但是器官稀缺,需求量又很大,成功移植后,还会出现不同的排斥问题。此时,应用克隆技术制造出可植入人体的动物器官,就解决了所有问题。这为医学研究带来了福祉,为患者带来了希望。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克隆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更好的生存带来了希望。对于克隆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还是应以科技伦理为导向,以各国政府所制定的相关法律为基础,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它的发展。而伦理学本身就是开放的、宽容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步,目前,我们能做的就是限制克隆技术负面影响的出现,当我们真正能够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克隆人的相关问题后,克隆人亦会被社会以及人类所接受。 第六题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1、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有哪些??(主要是科技的正面效应,可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社会变革层面进行分析)2、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有哪些表现?3、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4、科技能否解决一切问题?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科学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科学所具有的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第一:科学带来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第二:科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第三:科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其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通过经济的发展引起的产业结构变革,造成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不断优化人的发展空间,提高了人的实践活动的自主程度和人的交往范围,丰富和发展了人的社会关系。科学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解放了人的体力和脑力,缩短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人全面发展的自由时间;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变革人的思维方式。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创造了大量的文化娱乐设施,从而极大的丰富了人类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科学技术扩大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提高着人们的思想水平和认识水平,并不断更新人们的观念,促进思想的解放,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无比优越的条件。 2、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有哪些表现?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为人类谋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譬如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等。同时,随着高科技的出现,一些新的伦理问题也不断涌现,如网络伦理问题(网络沉溺和网络犯罪等)、基因伦理问题(基因歧视及基因隐私权的保护等)以及生命伦理问题(器官移植、克隆人和安乐死等引起的生命伦理问题)和环境伦理问题(引起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论、生物平等主义和生态整体主义等流派之间的讨论)等。科学技术负面效应事实上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出现的冲突与矛盾,它直接造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自然危机。如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或系统的利用率,就会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投放,而造成土壤和水体成分的退化,生物物种的灭绝,生态失衡,以及通过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的致畸、致基因突变、致癌等。 其二是社会危机。由于人类社会共同体是由无穷多样的不同类烈的主体构成,虽然他们有共同利益的一面,但又有利益冲突、彼此矛盾的一面。 其三是人类自身危机。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一大支柱,同时科学技术强调对人和物的控制。 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特征主要有:第一,规模化、高风险、全球性;第二,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和渗透性;第三,目的与结果的离异化;第四,表现形式上的滞后性;第五,效果的难以预测和难以控制。 3、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我认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造福于人类,也带来了危害。放在历史长河中,技术的发展的确给予了人类诸多方便。但是,最先进的技术都是用于军事的,也就是用于杀人的技术。如果不加限制地滥用的话,科幻电影中的科技灾难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生活中。成也科技,败也科技。技术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美好生活,也能导致人类社会的倒退,比如核子能量的发现,可以带给我们巨大的能量,但是一旦核泄漏,那就是灾难,即使上百年都将对环境、人类生活具有影响。这就告诉我们要注意使用技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威胁人类未来的全球问题。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人为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所困扰。因此我们对科学技术对社会价值执行评价应用辩证的眼光,注意并发挥它的正面功能,同时正视并抑制它的负面影响。比如核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基因工程可以用来治病,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所以说,如何发挥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的正面功能,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并非仅仅取决于科学技术本身,更主要是人类如何去应用。我们应具有的科技价值观:充分认识到科技是一柄双刃剑,益处和弊端是相生的,尽可能多地发挥科技的正面效应,创造价值,减少损失;科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正确看待它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科技并不是单向的决定着社会的关系,要使科技和社会同时进步;科技是人的主观活动的产物,所以应该从根本处做起,即从人自身做起,科技革命和人自身的革命。 4、科技能否解决一切问题?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科学是有边界的。存在着科学认识事物的、不能超越的极限。科学的第一个限度:假设。科学的第二个限度,来自于测量。科学的第三个隐藏的限度,就是科学活动的从事者人的局限。上述问题,实际上都不会随着技术的进展,譬如运算能力和测量手段的进展而被消灭。某些限制例如逻辑的限制实际上也无可扩展。因此,科学严格意义上的不能解答一切问题,它是有着不可逾越的限度的。科技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科学技术所能处理的仅仅限于技术层面,而他诱导出的社会问题就爱莫能助了。科技能够解决程序漏洞,却弥补不了电脑病毒带给人们的恐慌;能够设计出绿色上网的专用软件,却对青少年的网瘾问题来说仍只是杯水车薪。科学技术的解决效率远远低于问题产生的速度。科技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其局限性,科技业不例外。比如人类对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破坏就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有些东西破坏了就在也不能恢复的。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科技的依赖心理也越来越强,这是科技能解决的问题么?科技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在一些科技不能的解决问题上,我们应当依靠我们的制度、科技等共同来解决 第七题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科学”和“人文”究竟分别指的是什么?2.它们的目标是什么?3.在何种意义上说它们之间存在紧张?都没有特别一致的意见。 请谈谈你对“科学”和“人文”的理解,试就它们之间的关系阐明你的主张,以及支持特定主张的理由。 1.“科学”和“人文”内容 科学就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科学的目标是探索自然世界客观规律,最终达到造福于人类。而人文的定义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目标体现在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2.它们的目标 科学与人文的目标: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是研究、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是“是什么”;它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不以人的意志与感情为转移,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所以科学是逻辑的、实证的、是独立于人的情感世界之外的。

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是“应该是什么”;它带有强烈的\终极关怀\的感情色彩,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因而人文是非逻辑的、非实证的、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

科学与人文事实上存在着双重关系:一方面随着专业化和学科分化愈演愈烈,人文学科的阵地激烈萎缩,在教育体制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互相隔绝;另一方面,以唯人主义为标志的近代人文传统和以技术理性为标志的近代科学传统事实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现代性”的基础。正是现代性多要求的专业分工和力量意志,导致了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裂以及人文科学的严重危机。

3.它们之间存在紧张?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可以区分为下面几个不同的层次: 一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对象、理论特征、研究方法等方面表现出的直接的对立性关系。我们可以根据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自在性、客观性,研究手段的实验性、控制性,研究结果的定量性、可检验性,理论功能的解释性、预见性等,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建立一系列的对应关系。这种对立是现实的,对于人的自我理解和发展来说也是有意义的。从本源上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人以“外向地认识自然”和“内向地观察自己及生活”(卡西尔语)的方式进行自我理解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是人们关于科学与人文价值的主观意见之间的关系。科学与人文对于人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但这种意义常因人的具体评价而表现出某种对立。这种对立本质上是人们对科学与人文关系的非系统化反思,它源于科学研究的职业化以及人以自己本学科为中心理解和解释文化的解释学属性. 三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关系。这是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关系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反思。它们之间的对立,是哲学思潮也是哲学形态的对立。在当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出现了从冲突到交融的新趋势。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归根结底有赖于当代社会实践的进一步扩大、丰富。四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精神是人哲学地理解科学规范,将科学的特征推至极值而领会到的科学的理想的精神气质。当人们用这种精神规范科学家群体的行为、价值取向、道德培养时,就变为了我们所说的科学的人的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想精神,默顿最初的“四规范说”是从现实的科学活动中提炼不出的,而只能通过科学规范来理解。既然它是人的一种理想,因而与以人的自由为终极意义的人文精神就不可能是矛盾的,它们都是人作为人的精神。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既有现阶段对立性的一面,也有本源和终极意义上一致性的一面。它们之间的对立,是人以人的方式生存,创造有意义的世界而还没有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我们要做的,是厘清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层次,明确不同层次关系的不同性质,尽可能减少这种对立的负面影响 第八题.提示:人工智能的应用及其限度 1.目前国内外关于人工智能的应用现状是什么?应用到了何种程度?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美国、欧洲和日本依然飞速发展。在 AI 技术领域十分活跃的 IBM 公司,已经为加州劳伦斯·利佛摩尔国家实验室制 造了 ASCI White 电脑,号称具有人脑的千分之一的智力能力。而正在开发的更为强大的新超级电脑—“蓝色牛仔”(Blue Jean),据其研究主任保罗·霍恩称,“蓝色牛仔”的智力水平将大致与人脑相当。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现代几乎各种技术的发展都涉及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说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应用到许多领域 1、问题求解,即解决管理活动中由于意外引起的非预期效应或与预期效应之间的偏差。

2、专家系统,探讨一般的思维方法转入到运用专门知识求解专门问题,实现了人工智能从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的重大突破。 3、机器学习,是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活动。 4、神经网络,是由大量处理单元即神经元连接而成的网络。 5、模式识别,是指用计算机代替人类或帮助人类感知模式。 6、人工生命,主要是通过人工模拟系统来研究生命的领域。

2.有人认为随着有情感、意识和创造性的人工智能的出现,机器人可能会代替人类,你对此怎么看?机器人不会代替人类。机器人是人类发明的,是受人类控制的。机器的智能来自于人类,机器人的行为都是按人的指令来进行的,如果人类给机器发出的是正确的指令,就不可能伤害到人类,也不会替代人类。机器人智能部分替代人类进行工作!

3.结合影片《Her》,《AI》,《I,Robot》等有关人工智能的电影,谈谈体会。)《Her》讲述了人和人工智能相爱的故事,《AI》讲述人工智能应对全球变暖拯救人类的故事,《I,Robot》是讲述机器人由于进化而做出伤害人类的故事。以上故事都表现出了人类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预测。都是作家基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机器人的不断智能化而进行的想象和猜测。在艺术作品上来说是都是非常不错的想象,而且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折射出很多现金随着高新技术发展而发生的问题。从科学技术角度来看,这些电影中的场景是不可能发生的! 4.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其限度的认识人工智能的开发与自然界进化人类一样,需要经历漫长时间才能完成。人工智能不仅包括技术层面,还包括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哲学和系统科学等。人工智能的限度在于现今人类对自身智能还没研究清楚,以及如何从远古时代进化到今天的高智能还不了解。所以人工智能的极限在于人类对自身智能探索的极限。 第九题.提示:可从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的社会责任感上发表看法 在当今这个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作为“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一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全面而深刻地作用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科学家在社会生活所中扮演着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其社会责任问题也日益为社会所重视。前苏联科学家谢苗诺夫曾指出:“科学的社会功能越大,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大。一个科学家不能是一个‘纯粹的’数学家、‘纯粹的’生物学家或‘纯粹的’社会学家,因为他不能对他工作的成果究竟对人类有用还是有害漠不关心,也不能对科学应用的后果究竟使人民境况变好还是变坏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不然,他不是在犯罪,就是一种玩世不恭。”科学家有责任思考、预测、评估他们所生产的科学知识的可能的社会后果,担负起其应有的社会责任。 1、教育大众的责任。科学与社会紧密相连,科学家有责任捍卫科学的尊严,抵制伪科学对社会的侵害,以正确的科学理念教育大众,使之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所在。科学家不应该只躲在象牙塔中醉心于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而应该做好科学普及工作,使科学成果为大众理解,进而为大众服务。

2、维护社会和谐的责任。科学对人类的社会事务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家应该对科学体制和社会政治承担其应有的责任,呼吁建立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大协调发展机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科技发展与人的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人、自然和社会的综合协调。

3、推动人类进步的责任。科学技术在物质文明方面可以不断满足人类的需要,不断地实现人类的目的;科学技术在精神文明方面可以对思维方式的变革、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深刻的变化和科学精神的形成等具有重大影响;科学技术在政治文明方面可以提高人们的政治觉悟和政治参与意识,进步的政治思想、政治道德、政治观点和思维方式,如民主、平等、自由、人权以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等。

第十题1、何谓科学问题? 2、何谓科学假说?3、请基于你的学科背景给出理由,捍卫或者反驳其中一种立场。

答:1.科学问题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与它提出时的知识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是时代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到一定程度对求知欲的一种满足。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借助科学方法(归纳评价和演绎推理)才有可能解决的问题

科学问题实质上是经验与理性之间的矛盾,它主要包括经验事实之间、经验与理论之间、理论自身、理论与理论之间等方面的矛盾。 2、科学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当然,科学假说不是凭空猜想,它应该是建立在一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并经过了一定的科学验证的一种科学理论;还有,假说具有相当的推测性,它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论点,是根据不够完善的科学知识和不够充分的事实材料推想出来的,它还不是对研究对象的确切可靠的认识;最后,它还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科学假说是科学性与推测性的对立与统一。它既包含着真,又包含着假,是真与假的对立与统一。它有可能失真而成为假,也有可能由假而转为真。它是为由假达真而生,也为这种转化的实现而亡。因此,假说又是理论形成中的生与亡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的转化条件在于实践,实践是检验假说的唯一客观标准。科学假说的形成同要回答的科学问题分不开,所以,阐明怎么提出假说,提出什么假说,首先必须明确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说必须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科学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对科学问题网络的梳理和考擦,讲产生对科学问题的解答,提出相应的科学假说,他是科学思想的创新,是可能成立的科学理论,因此,从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从经验与理论的关系来看,假说 的提出需要满足一下基本条件:第一,一致对应性;第二,可解释性;第三,可预测性。

3.a我认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这是因为理论是一种对自然界的普遍性的猜测,而猜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一些矛盾和不一致。第一,理论与观察不一致.第二,理论与理论之间不一致.第三,理论内部不一致.有了这些不一致的问题,人们就要对它进行猜测,于是就有了理论。

b我认为科学始于观察。因为科学是这样才演变而成的:观察——思考——收集——实验——结论。

举个例子说明科学研究始于观察.一个穿着开裆裤的小孩,蹲在地上聚精会神地看一队蚂蚁走过。对这样司空见惯的场景有谁想过,它与一位科学家的联系?这应该是童年时代最初表现出的对科学的兴趣。许多孩子的童年都是这样度过的: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去弄清一件玩具或一种工具是怎么组装在一起的,又是如何工作的。如果作为家长或教师的成人能保持并引导这种好奇心,“科学家”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美国科学家卡尔·萨根说,科学于我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所以,当我们提到科学这个字眼,尽可以怀着无限的崇敬之情,却不必敬而远之。因为发明与创造本身就有着游戏的品质,只不过很久以来被我们忽视了;因为有这样一种科普书:它如教科书般严谨,同时又像侦探小说一样好看;因为有聪明人想到把踢足球和学数学联系在一起??太多的理由告诉我们,科学也轻松。科学原本就是一桩好玩的事情,不是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深入科学研究,才会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第十一题 1、科学技术伦理问题是由科学技术的应用造成的,还是由科学技术自身造成的?或是其他原由?

答:1、科学技术自身不具备任何属性,没有价值偏好,是中性的;由它带来的伦理问题应该是科学技术应用造成的,其实还是从事生产活动的人造成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必须受社会伦理规范的约束,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效益,尽可能地扼制其负面影响。 科技伦理是对科技活动的道德引导,是调节科技工作者相互之间、科技共同体与社会之间诸种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科技伦理不仅蕴含一般的伦理价值,而且包容科学技术真价值。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工具。” 我个人也比较赞同爱因斯坦的这个观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其对伦理问题的部分负面影响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有些人把什么生物技术发展带来的诸如克隆人这样的负面原因都归结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难免有些牵强。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不是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简单交叉与融合,二者也应是辩证统一的。

因此,对于现在不断涌现的各种网络伦理问题,诸如网络沉溺、网络犯罪等等,应该受到口诛笔伐的应该是人,而不是网络技术本身。对于前种问题,症结出在崇尚金钱利益、不顾青少年健康的游戏开发制作者和对危害认识不足的沉迷者;对于后者问题,也是由很多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