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与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与当代意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 .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YUYING162)

社会学习理论是本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理论。它的创始人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他于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由于他的创造性研究工作使他在心理学界树立了很高的声望。1974年他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在从事行为矫正技术的研究中提出,人的行为模式实际上都是从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模仿学习过程是一种信息加工理论和强化相结合的综合过程。他于1977年出版的《社会学习心理学》(Social

Learning

Theory)一书,是社会

学习理论及其研究成果的一本总结性的著作。从这部著作中,不仅可以看到他的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研究成果,而且也可以看出其理论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概述

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班杜拉的这一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理论家们的大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他的观点在行为派和认知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对认知--行为治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

word版本

. .

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班杜拉将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形式。直接学习是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其学习模式是刺激—反应—强化,离开学习者本身对刺激的反应及其所受到的强化,学习就不能产生;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处理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正因为人类具有观察学习的能力,所以人们才能不依靠尝试错误一点一点地掌握复杂的行为,而很快地学到大量的复杂的行为模式。由此可以看出,观察学习在人类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在青少年儿童的学习中,观察学习的地位就更为重要。因此,班杜拉对观察学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证资料。其社会学习理论是以观察学习为核心而建立的。

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主要观点 (一)三元交互决定论

对于人的行为的起因问题,班杜拉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单向决定论,也反对人本主义的个人决定论,而主张交互作用论。然而,他认为,交互作用论所主张的交互作用模式是不同的,至少有三种(B—行为; P—个体; E—环境)。 1.单向的相互作用 B=f (P,E) 2.部分双向的相互作用 B=f(P←→E) 3.三项的相互作用

第一种交互作用是“单向的相互作用论”,它将环境与个

word版本

. .

体看作是独立的实体,这两个实体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影响人的行为。该模式的特点是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虽然是结合起来共同决定行为,但这两种因素都仅仅是自变量,两者之间没有发生影响。

第二种交互作用是“双向的相互作用论”,它将环境与个体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看作是行为的起因,这两个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影响了人的行为。该模式的特点是不再将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看作是独立影响行为的自变量,而是认为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才是行为的起因。

第三种是班杜拉提出的个体、环境与行为三者相互影响的三元交互作用观。他认为,环境因素、个体因素与行为因素是交互决定的,这些因素之间彼此交互影响,双向地相互影响。如下图:

word版本

. .

交互性并不意味着这种影响的双边具有同等的强度,相互交错的三个决定因素的根源所起的相对影响,会因不同的活动、不同的个人和不同环境条件而不同。在分析这三个决定因素的来源时,不能把某一个因素放在其他两个因素之上。有时候,环境的影响力足以钳制行为,有时候环境则会深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根据这个三元交互决定的模式,个体的学习行为是前因决定因素与后果决定因素的函数。首先,前因决定因素既包括个体因素,个体在形成该行为之前已存在的那些影响力,包括预期、价值观、各种生理与情绪方面的变量等;也包括某些环境因素,如起到引发和激活人的行为的作用的环境刺激,如时间、地点、人物、事物、语言、文化背景等。后果决定因素主要指行为的结果如成功、失败、奖赏、批评等,它可以是来自外部,即环境,也可以是来自内部,由自我引发。 (二)观察学习 1.观察学习的实验研究

班杜拉以儿童的外部行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一系列实验对儿童的社会学习行为做了大量的研究。下面介绍班杜拉关于观察学习的两个经典实验。

模仿学习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将被试儿童分为甲、乙两组,在实验的第一阶段让两组儿童分别看一段录像片,甲组儿童看的录像片是一个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娃,过一会儿来了一个

word版本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