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人民版 必修3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高中历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人民版 必修3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课前思考】

明清时期一些有文化个性的学者再一次开创了思想活跃的局面,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受到冲击。预习教材内容,查阅资料,结合相关知识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文化现象在哪些方面冲击了传统儒学?它的出现起什么样的作用? 【本课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2.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重难点突破】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本课重点,难点在于通过对这些思想主张的学习,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其受到的冲击,并指出这一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明清之际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来分析思想文化的变化。还要考虑到儒学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明清之际时代发展的不适应性。对这些思想家的主张可以采用分析其异同点的方式加以掌握。 【教学过程】

一、明末清初的思想 1.儒学再次受到批判,正统地位再次面临冲击 ..2.思想家对儒学进行修正,儒学进一步发展,思想领域出现继百家争鸣以后的又一次活跃局面

二、社会背景:

1.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思想文化:理学空谈义理,八股取得士,限制了思想的自由。 三、活跃的表现:

(一)明末: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原因:

(1)社会背景:(略)

(2)生活经历: 青年时代生活困乏 ,中年做过小官,目睹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3)家庭影响:祖父辈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李贽自幼受传统思想束缚较少

(4)学派的影响:继承并发展泰州学派反传统的精神(泰州学派是一个具有强烈反叛传统意识的学派)

2.李贽的代表作: 《藏书》《续藏书》《 焚书》《续藏书》等多种著作。 3.思想主张。

(1)认为“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2)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①儒家经典不是万世至论

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标准作为判断是非的依据。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学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4)批判封建礼教,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

材料:他的徒弟中有女弟子,备受正统士大夫诽谤;他赞扬寡妇再嫁,批判“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的言论,赞扬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 ——以“惑世诬民”最遭逮捕,在监狱中自杀) (5)诗文: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 4.评价

(1)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要求平等,发展个性,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2)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二)明末清初的四位思想家 1.共同的时代背景:

(1)政治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源)

(3)思想: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 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2.各自主张: A:黄宗羲:

(1)生平:①参加抗清斗争 ②失败后,隐居著述 ③ 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2)主张:

①最精彩之处——批判君主专制:

a: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c:臣民平等(实质:反君主专制)

② 具体制度——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而非君主 ③ 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反映:清初工商业繁荣的情况) (3)评价: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B.顾炎武:

(1)生平:①明末参加复社,反对宦官专权 ②参加抗清活动 ③开清代考据学之河 (2)主张:

①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② 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原始的主权在民思想) ③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④ 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三人中最注重实学):如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涉及实用学问。

(3)评价:脚塌实地的学风对晚清学者影响很大。

C.王夫之:

(1)生平:①参加抗清 ②隐居著书:收录:《船山遗书》 (2)主张:

①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

如:批判秦朝的暴政:横征暴敛:人民疾苦+君主专制:君臣之道丧失+法制之弊:政治腐败

② 哲学思想:发挥“气一元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3)评价: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D.唐甄 1.主张:

(1)倡导“经世致用”,著有《潜书》 (2)大胆抨击君主专制(帝王皆贼也),反对神化帝王 (3)抨击官吏为盗臣,为民贼 2.评价

(1)在当时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对君主专制和官吏腐败行为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3)把希望寄托于明君,为君之道和治国之道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二)归纳四人的进步思想主张。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

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三) 对四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他们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何谓“经世致用”

1.概念: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2.背景:

(1)明朝末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2)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

(3)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结合现实,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3.经世致用的内容

(1)反对八股取士,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关心国际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天下郡国利病书》

(2)提出拯救时弊的主张 (3)主张“工商皆本”

◆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经济: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

物质基础。

2、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政治: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