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期末考试背诵版)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期末考试背诵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白朴《梧桐雨》

李隆基在太平无事的日子里,不问是非,竟给丧失时机的安禄山加官进爵,让他镇守边境。李隆基与杨玉环两人恩恩爱爱,在梧桐树旁立下山盟海誓,相约世世生生。后来安禄山叛乱,李隆基仓皇逃走,他在不能自保的情况下,只好让杨玉环自缢。李隆基退位后,在西宫养老,他对杨贵妃思念不已。以至于梦见杨贵妃,却被梧桐雨惊醒。全剧以李、杨爱情为主线反映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及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过程。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渲染了悲剧气氛,衬托李隆基凄凉的内心世界,是这剧本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成为元代文坛的一树奇花。 马致远《汉宫秋》

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寿斩首。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以美人换取和平,身为九五之尊的汉元帝,落得个“无人搭救”的屈辱下场。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只有孤雁哀鸣凄厉地陪伴他度过寂寞的黄昏。环绕汉元帝、王昭君的形象,马致远通过戏剧冲突,抒发自己无法主宰命运,只能任由拨弄的悲哀。

纪君祥 《赵氏孤儿》

故事源流及梗概

《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其本事见于《左传》,《史记》,但二者所涉及的人物出入较大。《赵氏孤儿》所敷演的剧情,主要取材于《史记》。大致剧情是:春秋晋灵公时期,武臣屠岸贾擅权,将大臣赵盾满门抄斩,其子驸马赵朔亦被逼自杀。赵朔妻在幽禁中生下赵氏孤儿,被程婴偷带出宫。屠岸贾得知后,下令屠杀全国所有半岁一些婴儿。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决定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以保全赵家血脉。后程婴告发公孙私藏了赵氏孤儿。结果程子被杀,公孙被杀,程婴被屠岸贾收留为门客,赵氏孤儿也被屠岸贾认为义子。20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告知已真相,终于报了大仇。

悲剧色彩

《赵氏孤儿》显然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奸臣屠岸贾的残暴狠毒与程婴、公孙杵臼等人貌似历险、慷慨赴义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

屠岸贾为了个人私怨而杀害赵盾全家,为了搜捕赵氏孤儿而不惜下令杀死全国的小儿,这种令人发指的残忍行径,是他成为邪恶的化身,由于他得到昏君的重新,掌握了大权,这使得程婴、公孙杵臼等人为救护无辜而进行的斗争特别艰巨,甚至要以牺牲生命和舍弃自己的后代为代价,从而构成了全局惨烈悲壮的基调。鲜明的表达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完成了复仇的主题。

人物形象

正面人物形象,作者赋予他们不畏强权,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他们性格的完成,实在剧情的展示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凸显的,显得真实感人。 程婴

最初受托救护赵孤时,还是处于单纯的报恩思想,而当屠岸贾下令屠杀全国所有半岁一些婴儿后,他舍弃己子的举动,就不仅仅是为了一个赵孤,同时也是为了挽救更多的无辜,他的思想境界明显地有一个升华的过程。狡诈的屠岸贾让程婴拷打公孙杵臼,以试其真伪。程婴为了保住赵孤,既要担当卖友求荣的恶名,又要亲手拷打共谋者,特别是屠岸贾当着程婴的面,亲手将假冒赵孤的程子剁为三段,这都使程婴处于常人所无法承受的巨大精神重负下。而程婴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强忍悲痛,始终不漏破绽。正是在这种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程婴忍辱负重、沉着坚毅、视死如归的思想性格特点,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南曲戏文

最初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的浙东沿海一带,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并未使南戏消亡,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步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

南戏在体制上较为自由,曲牌运用比较随便,剧本常以人物上场、下场分为若干段落,每一段落即为一场。表演不拘一恪,各类角色均可歌唱。戏剧结构的时空辕换相当灵活。剧本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规定,曲调的宫调也没有规定。南戏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均可歌唱。歌唱的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又可对唱,合唱,轮唱。不似杂剧能由一人独唱到底。最高成就是高明的《琵琶语》。 南戏和元杂剧在体制上的比较

(一)“折”是元杂剧的体制单元,元杂剧剧本一般由一本四折的创作惯例;而南戏的结构单位为“出”,它一般不受折数的限制;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张协状元》长达五十三出,《宦门子弟错立身》最短,只有十四出。

(二)元杂剧的演出脚色分为末、旦、净三类,而南戏的演出脚色分为生、旦、净、末、丑各类;

(三)元杂剧由一人主唱,而南戏中任何脚色都可以演唱,演唱形式也灵活多样; (四)元杂剧一折只能采用一个宫调,并且不相重复,而南戏则没有严密的宫调组织;

(五)元杂剧一般以弦乐伴奏,南戏一般由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 元代散曲:

散曲之 “散”,与杂剧整套剧曲相对而言。剧中曲,粘连科白、情节。如作家纯以曲体抒情,则与科白情节毫无联系,即 “散”: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 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语言。既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口语体自由灵活,以及曲体某一部分章节散漫化的状态。二是艺术。比近体诗更多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元代散曲:《秋胡戏妻》

中国元代杂剧作品。石君宝著。这是一则早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事见刘向《列女传》,唐有《秋胡变文》。写秋胡新婚才三日,即被征召入伍,妻罗梅英在家含辛茹苦,侍奉婆婆。财主李大户倚势谋娶,遭梅英拒绝。十年后,秋胡得官荣归,在桑园相遇,竟调戏梅英。梅英发现调戏自己的竟是盼望多年的丈夫,顿感羞辱,要求离异,迫于婆母之命,勉强相从。全剧充满喜剧色调,但又写出了妇女的不幸遭遇,讴歌了她们的反抗精神。语言本色,成就较高。

三国演义:

试论《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特点以及人物塑造的方法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其运用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正确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章学诚曾指出《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从文学的角度看,此说是符合作品实际情况的。所谓“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则是指在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的精采片断,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使之在不影响基本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全实则死,全虚则诞。罗贯中游刃有余地运用了虚实相间的手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为后来的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成功的典范。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构思时,主要采用了似下几种技法:

(1)细心穿插,巧于构思。即对各种史料重新组织,达到点铁成金的效果。 (2)于史无征,采用传说。对于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需要而正史中又无依据的内容,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

(3)本末倒置,改变史实。即将个别事件加以改动而成为新的情节因素。 (4)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5)妙笔生花,善于铺叙。即将史书中有关情节的简略记载加以渲染铺叙。

艺术特征

《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法方面,采用了类型化的手法。类型化典型人物的主要特征是:为一般而寻找特殊,共性对个性占有突出的优势,直接以比较纯净的形态呈出。

《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

(1)单一性。即重要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的、突出的特征,它在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决定性位置,这一特征足以托起整个形象。

(2)稳定性。即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他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强调本质、一致、必然、普遍,不强调性格变化,使主要人物特征反复出现在不同事件中,以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