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作文复习导航(二) 第一部分 全命题作文写作导航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考语文作文复习导航(二) 第一部分 全命题作文写作导航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一部分 全命题作文写作导航

一、考向观测

近几年,命题作文在全国中考作文中强势回归,占比高达61%。全命题作文“高热”依旧,“有新意,做精致”正式命题者追求的目标。如江苏徐州市中考作文连续5年都采用这种命题方式:2011年《有句话儿在心头》,2012年《又是一个新起点》,2013年《总有一次惊喜》,2014年《阅读,曾让我感动》,2015年《办法总比困难多》。湖北近年的全命题作文渐渐趋于主导地位,随州更是连续四年采用了全命题作文的形式。且分值大都为50分。他们命题的指导思想就是考查学生的生活积累、思考和感悟,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让考生吐真言、抒真情,秀出佳作。全命题作文在中考里呈现出了三种形式:直接命题作文、提示语+命题作文、材料+命题作文。

二、谋胜方略

看到一个作文题,先要判定它是何种类型的作文题:是全命题作文还是提供话题需要再自拟题的话题作文,是选择型半命题作文还是自由填写型半命题作文,是材料作文还是用材料引题的全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类型明确后,审题是决定考场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审题的目的是吃透命题人预设的条条框框,并尽可能地拓展开思路,确定最能扬长避短的写作方向;审题时,必须弄清题目中的“关键词”和“核心词”。下面就教给你“谋胜”四把“金钥匙”。

1.审题——抓“题眼”。

“题眼”即题目中的关键词,它揭示意义、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找准了题眼,就抓住了重点,抓住了中心,抓住了文章的着笔点。题目若只一个词,题目本身就是题眼,如《偶像》;题目若是一个短语,那么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常常就是题眼,如《怦然心动的感觉》中,题眼是“怦然心动”,“感觉”就是中心词。短语型命题的题眼一般由动词或形容词来充当。

2.看提示——抓“题限”。

“题限”就是限制题目中心词的因素,它体现写作的对象和范围。全命题作文的题目,大都进行了明确的限制。有的还带有鲜明的引语或提示语,有的则加上材料进行提示或限制。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必须仔细推敲,选准切入口。很多时候,抓“题限”就是抓“关键词”,有几重限制就有几个关键词,不受“限制”制约,等于选择失败。

3.构情节——抓“新”“奇”。

同题作文最忌讳的是“跟风”,即千篇一律。它的构思选材上策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奇”。它需要舍去第一念共性的材料,滤出第二念个性的材料,调好切入口径,洞开一片极致的境界。

1

4.择文体——力求“异”。

恰当的文体,犹如“潮”装,让人爽心悦目。选择文体的原则:一是选自己最擅长的,二是选承载文题内容最恰当的。

三、前沿真题体悟

1.直接命题作文

(1)【真题传递】(2015*徐州*中考作文*65分,含书写5分) 以“办法总比困难多”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自选。

(2)【思路导航】①题目中的“困难”,指处境艰难、生活穷困,亦指事情复杂、阻碍多。对初中学生而言,主要指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压力;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生活上的艰难与困境等。“办法”即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办法可以是技能技巧,思维路径,精神力量等,这两个名词(中心词)主要指向文章的材料。“总比”是“一定比”、“肯定比”的意思,这是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关键词,说明我们不论遭遇怎样的困难,最后一定能够找到办法解决问题,它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②如果写记叙性的文章,就写自己(他人)在学习或生活中遭遇的具体困难。要写出详细的过程,还要写出通过自我感悟或在他人的启迪下,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更要通过议论、抒情性的语句,揭示出鲜明的主旨;画龙点睛。

③如果写议论性的文章,就要尽量举出不同类型的事实论据,加之恰当的引用和道理论证,思路清晰地论证“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一中心论点。若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结构安排上或并列论证、或递进论证,文章就能进入更高的档次。

④误区提醒:A、对题目中的关键词“总比”审视不够。只叙述出事件或者把困难和方法简单地交代就匆匆结尾,对所选材料的内涵缺乏挖掘,对作者情感态度和文章主旨没有充分揭示。B、记叙事件不具体,缺少情节,多概叙,少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C、主题的表现不是从材料中自然表现,而是像贴标签,补补丁一样,生硬地拼凑在一起。D、文体意识不明,记叙一段文字之后,马上来几句议论抒情,貌似夹叙夹议,实则非驴非马,难辨文体。

(3)【满分例文】《办法总比困难多》

天空透着澄净的淡蓝色,晚霞穿过天马行空的云彩映照在我的四周,厨房里传来轻微的声响,我从书本中抬起头:对啊,办法总比困难多。

倒计时牌上的数字在一天天地消瘦下去,中考的复习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书包里,课桌上,书房里随处可见复习用的练习、笔记与书本,为了攻克我的薄弱科目——数学,我每天坚持做五道把关题,为此时常忙碌到深夜。

指针又一次指到了十二点,我还在题海中埋头苦干。橘黄色的灯光疏疏落落地投射到书页间,形成无

2

数光影。我在这最后一道题上浪费了半个多小时,却依旧找不到突破口。“滴答滴答”,秒针的脚步声让我更加慌乱,我紧紧地咬着笔杆,不时地在演草纸上飞快地计算着,眼前的字母仿佛变得陌生起来,它们在试卷上躲躲藏藏,让我理不清头绪。困境让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我把头埋在臂弯里,整个身体伏下去,盯着做了一半的题目不知道路在哪里。

手指触到温暖的感觉,我抬起头来,妈妈正把一杯茶放到我的手心里,“又遇到难题了吧?来,喝点清茶清醒清醒大脑。”妈妈对我笑了笑,“没有什么战胜不了的困难,办法总比困难多。”我端起茶杯,白色的杯底舒展着几片墨绿的茶叶,我喝了一大口,温热的液体温暖了我的全身。妈妈知道我不喜欢喝浓茶,所以,这杯茶里并没有太多的苦涩。

窗外是一片看不见的黑,我低头重新读题,细细地琢磨每一个给出的条件,是不是方法出了问题呢?我的脑海中掠过无数个知识点,忽然想到老师上课讲的一道例题,灵感不期而至。“哦——”我轻呼一声,“果然有简便方法!”思绪泉涌,笔走如飞,我不停地计算着,这道题,终于迎刃而解了。

窗外的景致在黑暗中反而清晰,我透过玻璃看到了点点星光,那就像我的信心与意志吧,在困境中引领我前进。

人生是一段永不止歇的旅途,如飓风起于青萍之末,需要经历千百种困难,并为之努力,才能泅渡成功这条河流,蜿蜒成生命的高度。信心是这条路上必备的行囊,它让我不懈地努力与追求,坚信黑暗的前方就是光明。

抬起头,我想:是的,办法总比困难多!

(4)【亮点解读】①这篇文章以其文题“办法总比困难多”为线索贯穿全文:开头是自我的心理暗示,中间是妈妈的话语鼓励,结尾是战胜困难后的感悟和收获。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②文章选材紧扣学习生活,记叙“攻克我的薄弱科目——数学”中遇到困难、战胜困难的过程详细而又具体。描写忒能引人入胜。心理描写如:“秒针的脚步声让我更加慌乱,我紧紧地咬着笔杆”,真切细腻;景物描写如:“窗外是一片看不见的黑,我低头重新读题”“窗外的景致在黑暗中反而清晰”,烘托着“我”心绪的发展变化。

③文章语言形象生动,耐人寻味。例如:“倒计时牌上的数字在一天天地消瘦下去”,就这么一个“瘦”字,让人浮想联翩,情系其中。“我紧紧地咬着笔杆”,一个“咬”字传递了解题束手无策、无奈、痛苦的心理。

2.提示语+命题作文

引语或提示语的作用一般有三种:一是拓展写作思路,降低文题难度;二是明确写作方向,暗示写作要求;三是引起考生情感共鸣,调动写作素构。审引语主要是提取关键词和切题联想。

3

(1)【真题传递】(2015 * 苏州 * 中考作文 * 60分)

出发,可以说是人生常态。一种期待,一次召唤,一个承诺……凡此种种都可能成就一次出发,让你去经历,去收获……

请以“记得那一次出发”为题写一篇不要少于600字的文章。

(2)【思路导航】①题目由提示语和一个全命题作文题两个部分组成,这说明此提示语很重要。“出发,可以说是人生常态”提示和解释了“出发”的内涵,“一种期待,一次召唤,一个承诺……凡此种种都可能成就一次出发”提示要写出发的原因,“让你去经历,去收获……”提示要写那一次出发的收获和感悟。

②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和一个核心词(中心词),关键词分别是“记得”和“一次”,核心词是“出发”。“记得”这个词要求作文写回忆的内容,写过去的事情。“一次”这个词要求作文只能写一次,即使是写多次也要围绕“一次”来写。核心词“出发”可以是具体的实指,如一次旅行或执行一次任务等;也可以是抽象的虚指,如一次心路历程或一次辩论等。需要注意的是“那一次出发”的主体可以是“我”,也可以是“他(她)”,还可以是一个团队。

③题目的核心词“出发”对选材稍有限制,但开放度也很大。考生要看到它所受的限制,更要看到它比较大的开放度;叙事、随笔、游记等都可写。立意方面,考生可以通过叙事来礼赞亲情友情;也可以写景来歌颂家乡美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还可以对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反腐倡廉等一些热点、重点问题进行批判或反思,提出考生自己的观点与主张。

(3)【满分例文】《记得那一次出发》

时间兜兜转转,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的夜里,风有些微凉。

路上一个行人也没有,可以说“万径人踪灭”,驿路边的房子稀稀疏疏,只有几家还亮着灯火,泛着豆黄的微光。

一间窄仄的驿站卧房里,苏轼独坐在床上,床边落满灰尘。他左手轻捋着长长的须,右手拿着笔,时而落笔纸上,时而又悬笔空中。夜,渐渐地深了,油灯也越来越暗,他挑了挑灯芯,但最终似乎仍不满意。还是吹灯睡觉吧,他脱掉了身上的长衫,若有所思地躺到了床上。

外面如水的月光流进了房子,将苏轼的思绪拉长,又拉长。他思绪泛滥,想家?想亲人了,还是想朝中的君王了?他难以入眠,不禁感叹道:“月亮啊月亮,你来做什么?是来嘲笑我这孤零零的贬谪之人吗?”他又翻了个身,面对墙壁,可随即又翻了过来,看着透过碎碎窗纸的皎白的月光,辗转,再辗转。过了好久,他蓦地坐了起来,自言自语道:“月亮啊月亮,是不是现在只有你能与我作伴?太好了,谢谢你陪我。既然难以成眠,那就还是出去,陪你走走吧。”

月亮渐渐高了,高过了路边的古槐树,就连蜷缩的老乌鸦也睡了。这里的确静啊,这里没有可以与他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