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训练:第二单元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Word版含解析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训练:第二单元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Word版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曳兵(yè) 数罟(cù ɡǔ) 王天下(wànɡ) ...B.庠序(yánɡ) 鸡豚(tún) 狗彘(zhì) C.孝悌(tì) 饿莩(piáo) 浡然(bó) ...D.洿池(wū) .

衣帛(yī) 不可胜用(shēnɡ) ..

解析:B项,“庠”应读“xiánɡ”;C项,“莩”应读“piǎo”;D项,“衣”应读“yì”。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C.施从良人之所之 D.数罟不入洿池

解析:A项,“颁”同“斑”;B项,“由”通“犹”;C项,“施”通“迤”。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骄其妻妾 .

A.填然鼓之 .

B.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 .C.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 .D.去关市之征 .

解析:C项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A项为名词活用为动词,B项为使动用法,D项为动词活用为名词。 答案:C

4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③马之千里者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⑥填然鼓之 .A.①②⑤/③/④/⑥ 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④/③⑤/⑥ D.①②⑤/③④/⑥

解析:①②⑤为结构助词,的;③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④为代词;⑥为音节助词,不译。 答案:A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 ..

B.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尽心焉耳矣 ..

解析:A项,古义指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指保养身体。B项,古义指依靠、指望,今义指抬着头向上看或敬仰而有所期望。C项,古义指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答案:D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

(《孟子·梁惠王上》)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苗浡然兴之矣 兴:生长。 .B.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C.皆引领而望之矣 .D.沛然谁能御之 .解析:C项,引:伸长。 答案:C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嗜:爱好。 引:引领。 御:抵挡。

①沛然下雨 则苗浡然兴之矣②由水之就下 沛然谁能御之

③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之: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而:表转折/连接状语与中心语,表修饰关系。 答案:A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2)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3)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参考答案:(1)看上去没有国君的威仪,接近他,看不出有什么让人敬畏的地方。 (2)(梁襄王)突然问道:“天下怎样才能安定呢?”

(3)百姓归附他,就好比大水流向低的地方,气势盛大,谁能抵挡呢?

9结合对文段的理解,回答下面的问题。 (1)孟子在文段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2)梁襄王给孟子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参考答案:(1)残暴的统治会失掉民心;如果实行仁政,则民心归附,就能以此统一天下。 (2)无国君的素养,不令人敬畏,平庸低能,缺乏教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4题。

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尝仕于齐,位至卿,后不能用。孟子去齐,尹士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

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王如改之,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仓谓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乐.正子②曰:“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吾为此惧,闲先王之道,...距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以承三圣者。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节选自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穷通》,有改动)

注①昼:齐国邑名。②乐正子: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嬖人臧仓谓曰 嬖:宠幸。 .B.是邪说诬民 .C.闲先王之道 .D.距杨、墨,放淫辞 .解析:B项,诬:欺骗。 答案:B

诬:陷害。 闲:捍卫。 距:抵制。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君是以不果

以承三圣者

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千里而见王克告于君

又绝粮于邹、薛王如改之 则必反予

B C

D

仁义充塞 则率兽食人

解析:D项,均为连词,相当于“就”。A项,介词,表原因,因/连词,表目的,用来。B项,连词,表递进,而且/连词,表修饰关系。C项,介词,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向/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 答案:D

12下列选项中分别表现孟子在宣扬孔子学说过程中的“穷”与“通”的一项是( ) 绝粮于邹、薛 A

不屈道趣舍 枉尺以直寻B C

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梁惠王复聘之 以为上卿受业于子思尝仕于齐 位至卿

D

鲁平公驾 将见孟子识其不可 然且至

解析:B项,前者表现孟子不为人理解,后者表现的是其得到任用,分别对应“穷”和“通”。 答案:B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尹士认为,孟子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如果不是不明智,就是为谋求个人利禄,离开齐国时在昼“三宿而后出”,这也太迟缓了。

B.孟子在昼“三宿而后出”,是因为他相信如果多停留几天,齐王就可能回心转意请他回去,可等到齐王改变态度,他已经不便在昼再停留下去了。

C.孟子游说诸侯的途中,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为《诗》《书》等作序,最后终于被梁惠王聘为上卿。

D.孟子认为,杨朱、墨翟的学说不破除,就会阻止仁义施行,杨、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并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

解析:B项,无中生有。齐王并没有改变态度。C项,“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错,“为《诗》《书》等作序”是其返回后的行为。D项,“率兽”,像野兽一样;“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不破除杨墨学说,二是不发扬孔子学说。 答案:A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