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苏教版,推荐文档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完整word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苏教版,推荐文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精品文档★

下肢骨:股骨、腓骨、胫骨、跗骨、遮骨、趾骨 注:关节头从关节窝中脱落叫脱臼。关节囊作用:把两骨牢固的联系在一起。关节腔有滑液,使运动灵活。关节软骨作用:减少两骨摩檫。

2、运动的产生:当骨骼肌受神经系统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运动对生存的意义:觅食,避敌,适应复杂多变环境) 3、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当手提重物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当双手自然下垂,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说明任何动作都反映出各群肌之间的 相互协调关系。P30 图

4、运动系统和其他系统的关系:运动不仅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他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5、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如:取食、防御、繁殖、迁徙行为等,根据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两大类: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如:繁殖,取食、攻击,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躲藏在阴湿中的老鼠见光就跑,排尿。蜘蛛结网,鸭子游泳。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5 / 27

★精品文档★

蜜蜂跳“8”字舞

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如:模仿,判断,推理等。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维持生存的意义: A.先天性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简单必不可少的行为。B.学习行为是动物不断适应多变的环境,得以更好地生活和繁衍的重要保证。动物的生存环境越复杂多变,需要学习的行为也就越多。动物的学习行为是比先天性行为更为高级的一种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时间越短,学习行为越多。 6.社会行为: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他们具有一系列的动物社群行为。P37 社会行为特征: a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组织,b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如蜜蜂群体) c 群体形成等级(如狒狒群体)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通过动物的动作、声音、气味。用性外激素作引诱剂,诱杀害虫。 (四)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动物在自然圈中起一定作用: a 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6 / 27

★精品文档★

和所占的 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b动物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c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d辨证的认识动物与人类益害关系(有利有弊) 2. 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 a 可食用,药用,观赏b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生物反映器:利用动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要的某些物质

仿生:科学家通过对生物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宇航员的失重现象与长颈鹿,萤火虫和冷光灯,蝙蝠的回声定位与雷达,乌龟的背壳与薄壳建筑。) (五) 细菌和真菌 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菌落: 细菌菌落:比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多为白色

真菌菌落:比较大,表面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状,有各种各样颜色

细菌、真菌生存环境:广泛分布在生物圈的各种地方。无处不在

细菌、真菌生存所需环境条件:①水分 ②适宜温度③ 有机物 ④空气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7 / 27

★精品文档★

细菌、真菌培养方法:①培植培养基 ②高温灭菌 ③接种 ④培养 2、 细菌

形态:单细胞,个体十分微小,有球状,杆状,螺旋状等三种状态

结构: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没有成型的细胞核)有些细菌还有鞭毛,荚膜,芽孢(休眠体) 细菌营养方式: 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异养型

细菌生殖方式:分裂生殖.计算公式:a×2n (a:细菌总个数,n为分裂次数)

n﹦总时间/分裂一次所需时间.

细菌与动物细胞相比,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与植物细胞相比,没有叶绿体

⑶ 细菌的发现:a 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制作了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发现细菌

b 巴斯德做的肉汤试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C巴斯德发现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 称“微生物学之父

⑷细菌分布广泛原因:①细菌个体十分微小易于携带可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8 / 27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