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题名著阅读《呐喊》资料汇编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附加题名著阅读《呐喊》资料汇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的启蒙主义者、勇猛的反封建战士的特征。

他非常喜欢研究和思考问题,对社会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具有现代意识和反传统精神,还具有自审精神。他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要把孩子——民族的未来从封建传统中解救出来,有着为民族的现状、前途忧心如焚而又满怀希望的灼热情感。他不是只把自己放在批判者的位置上,他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是“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民族的一员,进行了严格的自审,直率地、严肃地批判自己身上的封建传统思想,发出了“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的深沉的自责,这种自审意识,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复兴和改造的希望所在。

(九)《兔和猫》

《兔和猫》这篇小说带有寓言的色彩,作者以小动物兔和猫为对象,抒发了自己的爱憎之情。作者同情新生弱小的兔子,憎恶大黑猫的凶恶,并由此寓视社会现象,从而更加反衬出代表黑暗势力的大黑猫的凶残,和作者对其的憎恶之情。

简答题:

1、文章从那些方面描写了白兔这一动物的?其作用是什么?

“通红的长耳朵,动着鼻子,眼睛里颇现些惊疑的神色”,“后脚在地上使劲一弹,。。。。。。跳起来,像飞起一团雪”“他们很和气,。。。。。。蹦跳起来,探一探头。。。。。。”作者从白兔外形、动作、神态方面用传神的笔致把白兔描绘得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准确,表达对兔子的喜爱之情,也反衬出残害小兔子的大黑猫的凶残。

2、文章不仅写了两只新生的小兔子的遭遇而且还写了记忆中的鸽子、小狗、苍蝇的惨死,作用是什么?

作者写两只新生弱小的兔子被大黑猫残害后,又写了鸽子、小狗、苍蝇被残害,形成类比,进一步表达对弱小、脆弱生命的同情,更加反衬出代表黑暗势力的大黑猫的凶残,进一步激发读者的爱憎情感。

(十)鸭的戏剧

1919年12月份,鲁迅把家人从绍兴接到北京。12月29日,鲁迅全家迁入新居——西直门内八道湾十一号大宅。《鸭的戏剧》这篇小说就取材于八道湾后院的生活,写于1922年10月,最初发表于1922年12月上海《妇女杂志》第八卷第十二号。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写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在仲密家的后院小池塘中养蝌蚪和鸭子的事情。小说的主题是对博爱、对充溢活力的生命的歌唱,同时又有对世事并非尽如人意的叹惋。这篇作品,虽然从生存竞争的角度(小鸭吃掉了长了脚的蝌蚪)对童话世界作了解构,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北洋军阀统治下社会生活的黑暗和政治气氛的压抑,但是,小说给人整体的感觉是温暖的,尤其是在描写小动物的一些细节上,笔端洋溢着温情,如“小鸭也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一处。”这使小说有了散文般的诗意情调。

1、这篇小说中的爱罗先珂是怎样的一个人?

9

爱罗先珂是一个有着浪漫情怀的诗人,富有童真和爱心;他感受到现实的压抑却又无力改变,便想用自然之音来驱逐生活的“寂寞”, 寻求暂时的精神寄托,是一个对生活抱有幻想和追求,又常常失意于现实的人。

2、你对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如何理解的?

这篇小说通过写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在后院小池塘中养蝌蚪和鸭子的故事,表现出作者对博爱、对充溢活力的生命的歌颂,同时又有对世事并非尽如人意的叹惋。

(十一)社戏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却索然无味,一次是少年时代浙江绍兴农村看社戏却经久不忘。少年时代看社戏的部分,叙述我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在回忆对比中,形象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这篇小说语言生动、简练、幽默;景物描写细腻逼真,用白描手法勾画了一副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有着浓郁的抒情气氛。

10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