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考研张俊芳强化班讲义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13考研张俊芳强化班讲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社会意识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根据社会意识的主体、承担者,社会意识可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根据社会意识的低级和高级层次划分,社会意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根据社会意识是否是经济关系的产物,可分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及社会发展的动力:

7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于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构成。

72、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1)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现实的客观物质力量。

(2)生产力有三个基本要素:劳动对象、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者。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是首要的生产力。

(3)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是衡量生产力性质和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不同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是衡量人对自然认识能力高低的物质标志。 73、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物质关系。 (2)生产关系有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一种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其他两个方面;同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7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生产力的产生、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状况。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③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迟早要变化的。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①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就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①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形成、性质和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②这条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根本规律。

28

75、经济基础的内涵。

(1)经济基础是同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经济基础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3)经济基础反映的是社会物质关系。 76、上层建筑的含义。

(1)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及设施。

(2)上层建筑系统可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3)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监狱、法庭、政治部门等实体性要素以及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章等制度性要素。 (4)思想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观点体系。政治法律思想是思想上层建筑的核心,哲学是思想上层建筑的理论基础。 (5)思想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是意识形态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①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②意识形态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③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④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⑤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6)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

(7)上层建筑反映的是社会政治思想关系。

77、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具大的反作用:①上层建筑必须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②上层建筑用政权力量和思想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有害于自己经济基础的旧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残余作斗争。③上层建筑对自己经济基础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主要看它是否适合自己经济基础的要求。

(3)上层建筑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先进生产关系时,对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就起促进作用;相反,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落后的、腐朽的生产关系时,对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就起阻碍作用。

78、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引起生产关系相应的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

(3)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从生产力发展到生产力解放的循环,实质上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源泉。

29

79、社会形态理论。

(1)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复杂的过程;由于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种生产力,所以人们也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种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决定性、规律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能动性)。 ①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是指社会发展的客观性、规律性、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性。 ②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是指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历史主体不仅要使自己的活动符合客观对象的尺度,而且也按照自己的需要、目的和尺度,影响和改造客体,使客体产生适合于主体的效益。历史发展表明,当历史发展到一定时空条件下,往往历史为人们提供多种可能性供人们选择,在这种条件下人们的选择就会对历史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③历史主体的选择性与历史必然性的统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的选择性并不是对社会发展决定性的否定,相反,主体的选择性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是内在统一的,是一致的。

(3)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即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而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这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②社会发展的道路则是曲折的,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发展道路的曲折性包含着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停滞、暂时倒退甚至失败。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通过曲折的道路实现出来,表现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运动。

(4)社会形态理论的意义:①这一理论指出社会形态的内容是全面的,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二者缺一不可,是骨骼和血肉的关系,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 ②这一理论指出社会形态是统一的有机整体。我们只有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区分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才能发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本质和规律。③这一理论指出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从而提供了把握历史规律的可靠根据。

80、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作用表现在: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和现实的生产力,为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 (2)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进步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3)在当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生产者的方方面面,并通过解放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等表现出来,否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

(5)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①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如此。它在造福于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会导致与人类利益相背的消极后果,使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深化,乃

30

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即“全球问题”。

②所谓“全球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急剧膨胀、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濒临枯竭、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破坏。其中全球变暖、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的破坏,涉及世界各地,成为人类最棘手的环境问题等。这些问题使人类面临严峻挑战,威胁整个人类的生存,具有世界性的影响,所以被称为“全球问题”。 ③要解决“全球问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方面的实际措施。包括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体制和社会运行机制,包括完善法制和加强管理,以及发展和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等。但从根本上说,是要建立起人与自然相互依存、有机统一的整体观念。

8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是由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所引起的各阶级间的对抗和冲突。

(2)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革命阶级同反动阶级的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被剥削阶级同剥削阶级的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有所进步。 82、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科技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4)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的问题:

83、人的本质。

(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作为“类”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2)规定人的本质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唯心史观“人性论”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抽象的共性。

(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要求人们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阶级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一定群体和个人的本质和作用。在一定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上或者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具有不同社会属性的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4)在阶级社会,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唯心史观“人性论”宣扬超阶级的“人性论”。

8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历史活动的主要担当者和体现者。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31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