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考研张俊芳强化班讲义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13考研张俊芳强化班讲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7.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的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理论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4.德国古典哲学的典型代表人物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 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绪论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A 4.C 5.B 6.B 7.C 8.A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BCD 2.BCD 3.ABC 4.BC 5.AB 6.ABC 7.CD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40

A. 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 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是指

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各不相同 B.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物

C.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3.“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4.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5.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 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6.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 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两者是根本对立互不相容的

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D.两者是完全统一没有区别的 7.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8.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9.“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古人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B.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C.人可以得于长处,也可以失于长处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10.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虎之所以犯这种错误,在于割裂了 A.必然与偶然之间的关系 B.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C.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D.可能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41

11.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12.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是指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所表现的自主性、目的性。这个“可能性空间”

A.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等既定条件决定的 B.是由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多种随机现象构成的 C.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偶然因素的重要作用

D.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必然因素的重要作用

1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4.恩格斯指出:“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这句话的含义是指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

A.是否承认发展的观点 B.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

C.是否承认变化的观点 D.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6.中国古代哲学提出:“无独必有对”,“独中又有自对”,这是一种 A.矛盾的观点 B.矛盾对立无限性的观点

C.一分为二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17. “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是越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这句话指的是 A. 自由是必然的根据 B. 没有超时间、超历史的绝对的自由

C. 包含必然性越大的判断,就越是自由的判断

D. 必然是自由的限度 18.放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像是被折断了一样。对这一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真实的反映 B.没有理性,眼睛并不是最好的证人

C.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D.这是一种用歪曲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 19. 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就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可以防止科学发展受到阻碍

42

C.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20. 对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A.唯物主义承认,唯心主义不承认 B.唯心主义承认,唯物主义不承认

C.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

21. 一位哲学家说: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22.“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23.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是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24.根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关系,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25.“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26. 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这种观点说明 A.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必然否定历史决定论 B.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盾 C.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都根源于主体的选择

D.历史决定论是根本错误的 27.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

A.两种不同的社会状态 B.两种不同的社会选择 C.两条不同的社会道路 D.两种不同的社会理想

28.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其历史观都是唯心的,关键在于没有正确解决

A.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客体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43

D.必然归结为相对主义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