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德育原理离线作业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东北师范大学德育原理离线作业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德育原理中的德育概念不应特指某一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德育而应是作为古今社会德育现象的德育。 答:正确。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集体教育是个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但不能完全代替个别教育。 答:正确。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着名的“平行教育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育和培养集体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联系起来。要求老师做到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重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正确处理集体和个别教育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

3、德育与整体教育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和人之为人的需要。 答:错误。

德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与学科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成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

不同德育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教育的成效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是无法进行量化的。

4、学校德育中的法制教育就是要达到使学生知法、懂法和守法。 答:错误。

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实施法制教育离不开思想上、道德上的基础性教育。如果学生没有社会主义的道德意识、规范及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风尚就不会以极大的积极性去学法、了解法从而达到知法就不能从“法律规范”中体会出共产主义道德的精神实质达到真正懂法更不会在实践中自觉地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自觉守法。这就是道德规范在学法理论指导及守法实践中的意义。 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

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答:德育实施过程之所以要注重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主要在于

第一、这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可靠保证。德育实施过程的目的不在于它确立了相应的影响机制或组织形式也不在于它建立了广泛的影响渠道和约束机制。而在于它是否真正促进了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真正发展。思想品德的真正发展虽需要一定的外在教育影响但这种发展在本质上是自我性的——即经过自己的身心活动建构起自身的品德。这种情况意味着外在的教育影响能否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与教育对象自身是否具有相应的内在活动密切相关。自我教育作为教育对象自身内在活动的重要方式具有“自教”性特点。这种“自教”的发生既表现教育活动之外也常常表现在教育活动之中。

第二、自我教育不仅是影响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也是当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当代社会的文明发展使人的主体地位日益得到重视日益得到提升。现实社会的改革开放和激烈的竞争无疑需要人以更大的主体性来适应。正因为如此人的主体性发展在当代教育中被受关注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而人的主体性发展与自我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自我教育既是人主体性成长的内在土壤也是主体性体现的主要标志。没有自我教育人的主体性发展失去了内在的土壤主体的素养就难以得到提升就难以实现本质力量的丰富性。人的自我教育是人生存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的体现人的主体性发展总是伴随自我教育而发展人的主体性只有在自我教育中才能得以真正确立和不断巩固。

2、有人认为当代德育改革的根本问题是教育的方式方法而不是观念问

题。请你分析当代德育改革最为根本的问题是不是这样为什么?

答:我认为德育改革中最根本的问题是观念问题其次才是方式方法、内容、评价等等各方面改进的问题。因为思想是行为的指南一切改革最大的阻力就是参与改革之中的人的观念改变的问题一个人观念的改变不是听几次报告、讲座或者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参与和影响然而人们观念的改变又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最前提性的条件。 三、案例分析(共20分)

现实中有人往往用这样的情况来说明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有问题的:如:有百分之多少多少人不了解林则徐,有百分之多少多少人不知道“9、18”是什么日子……等。

请分析:这种评价中所说的问题,是属于学生思想品德上的问题吗?你认为哪些方面才属于思想品德问题?为什么?

答:这些问题不是思想品德问题。在涉及到善和恶的问题上才属于道德问题。道德问题不是知多知少的问题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首先因为德育对社会、对人的发展、对整体教育发展具有巨大价值。 其次因为这是教育目的决定的教育目的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而德育方面的要求往往是教育目的构成的主体部分古今中外的任何社会都是如此。在中国古代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人才以利“化民成俗”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因为思想品德是决定人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也是社会衡量人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社会价值就不可忽视德育地位。德育是个体社会化及其社会价值提高不可缺少的。德育的地位说明德育不是可有可无的无关紧要的。更不是“软”任务“虚”任务而是一项重要的关系社会稳定、个体发展及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大问题。这样言说德育的地位并不是否认德育为首的地位观。主要是因为这样更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德育与各育的关系。德育为首呈现了重视德育的一种意识并为德育的整体教育和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作了明确的指向。这是能使人较为清楚看到德育应处于怎样的位置的。作为重视德育的一种观念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作为具体工作的绝对化原则则是值商讨的。作为重视的一种观念“首位”是一个具有形容性的概念强调的是的不可忽视性对首位的东西都忽视了这是不应该的。但是如果把首位作为实质的量词和序词绝对化地要求具体的教育实际。那就意味着不管在什么时

间什么情况下进行什么教育都要首先进行教育。这样势必造成教育的尴尬局面陷入机械的僵局。所以需要正确认识和看待德育为首。在实践中正确体现德育为首既要保持一种“绝对”性也要保持“相对性”。所谓绝对性是指德育在长远教育工作中的不可忽视性。不能视为可有可无的应在长远的教育工作中使它在各项工作之中得到体现。所谓相对性即指德育相对于各育处于薄弱状态或根据某种际情况需要在某一时期对德育工作有所侧重。学校教育是整体的。但并不意味着工作上各育平分秋色始终体现量的对等性。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或针对某一育的薄弱性在某一阶段对某一育有所侧重以使这种情况得到改变。这种有利于整体教育工作的有所侧重也是应当的。 四、联系实际论述(共20分) 1、德育是整体教育的必然使命

答:学校德育的经常性工作应在整体教育中来进行而不是以整体教育教学之外的活动来表现德育的经常性。这主要是因为在整体教育中“各育”具有互含性“每一育”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含有其他各育的因素那种纯而又纯的德育、智育、体育是极少存在的。这意味着整体教育中蕴含十分广泛而又丰富的教育资源特别德育资源注重整体教育中的德育有利于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各育”的这种互含性决定了“各育”的互为性。使得每一育的开展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会为其他各育的进行奠定一定的基础创造一定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整体教育中进行德育会使德育得到整体教育的烘托同时应看到学校中的“各育”都统一在整体教育目的之中都是整体教育目的所要实现的任务。“各育”与教育目的的这种联系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每一育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是其他各育所要解决的问题每一育所要完成的任务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是其他各育所要完成的任务。德育的任务和目的无不包含在整体教育目的之中从现实来看整体教育中的德育能使全体教育工作者自然界入其中发挥多方面的影响作用。这是整体教育教学之外的德育很难做到的。以上这些都说明德育虽有其独特性但它的日常进行应是与整体教育融为一体的。

强调德育与整体教育的不可分割性并不是要抹煞德育的独特性并不是要把德育消融在整体教育之中否认德育的不可代替性这样的话也是对德育地位的否定。强调德育与整体教育的不可分割性也不是要求学校德育不能独立地进行一些活动。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倒真是抹煞了德育的独特性。需要指出的是不能把这类活动当作德育的全部或主体来代替德育

应有的全部形式。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