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江苏省淮安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D.戈尔巴乔夫推行企业租赁和承包制度

18.右侧截图出自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政治讽刺喜剧

《是,大臣》,尖锐地揭露了当时英国政坛上的种种 弊端。图中的台词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英国 A.调整福利政策面临着巨大的阻碍 B.开始推行福利政策减少社会问题 C.奉行凯恩斯主义以发展“福利国家” D.达成缩小“福利国家”规模的共识

19.“决策不是通过谈判完成,而是通过高官会——部长级会议——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逐级协商取得

一致……这些成果是集体意志的体现,但不是协议,也不是条约,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下列属于该组织“集体意志的体现”的是

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B.《汉城宣言》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罗马条约》

20.下表为21世纪初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中的案件统计,对该表中数据理解准确的是

年份 2002~2004 2005~2007 2008~2010 全部磋商请求 82 45 50 中国申诉请求 1 1 5 中国被申诉请求 1 7 13 A.2007年以后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世界竞争 B.世贸组织充分发挥职能减少了贸易纠纷 C.发达国家借申诉机制成为全球化受益者 D.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提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请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21.(11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当今社会发展仍然具有借鉴价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仲舒认为人性有三等,“圣人之性”是善的,善者为圣贤,无需教化而成德;“斗筲之性”是恶的,恶者为盗贼,是教而不化,必刑及之人。但这两类人只占社会的极少数,多数人属于“中民之性”,这些人的本性是纯朴的,但需经过教化才能成善。他主张“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

序以化于邑”,通过“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使整个社会“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乡党有序,则民有所让而不敢争”、“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摘编自唐国军《董仲舒与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化》

材料二 “良知之学”的目的在于“人之学为圣人”,即使“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教之,即与圣人无异矣”。“使学者为圣人”就必须在教育的内容上强调“明(人)伦”、“德教”,“道德以为之地,忠信以为之基,仁以为宅,义以为路,礼以为门,廉耻以为垣墙”。王阳明还十分重视民风教化,力图通过礼乐教化的手段,使民众“见善互相劝勉,有恶互相惩戒,务兴礼让之风,以成敦厚之俗”。

——摘编自王军昌《王阳明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董仲舒的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主张实施带来的影响。(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学为圣人”的主要途径。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二者教育思想的异同。(5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董仲舒和王阳明教育思想有何时代价值?(2分)

22.(11分)明代江南与西北地区的经济交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交流形式,对于当时及后世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明代江南与西北地区的经济交流中,官方市场是南北方经贸联系的重要渠道。边军因制作冬衣御寒、折为军饷和战功奖赏品而需要大量棉织品,其中绝大部分从江南地区贩运而来。官方的茶马互市亦很兴盛,梭布、绸缎等是茶马互市的重要内容,绝大部分也来自江南。西北地区输入江南地区的则主要是各类毛皮、羊皮、药材等产品。官方市场及边境贸易带来了西北地区商品流通的繁荣及西北商人的活跃,为山陕地区的众多商人日后步入全国市场奠定了基础。边境贸易促进了边境城镇的兴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量的江南棉布运销西北地区也带来了江南市镇的繁荣。

明末松江府须上纳棉布12万余匹之巨,加之政府委派的商人采买,成为织户棉织品最可靠的市场保证。但从长远角度看,它又给江南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惰性,使其无需锐意进取。 ——摘编自张海英《明代江南与西北地区的经济交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明代江南与西北地区经济联系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7分)

(2)有学者认为,明朝由官方市场所带来的农业、手工业品的商品化,有其自身的两重性。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

23.(12分)大生企业的兴衰成败极为发人深思,值得我们深入地探索研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筹办纱厂、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开垦苏北沿海滩涂荒地时,张謇都是依靠股份制向社会集资。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他“考诸上海各厂,而加以斟酌”,使纱厂在开创之始就建立了一套精干的企业管理机构。张謇选拔人才重才学,重品行,而“不问贵贱,不问年龄,不问所操何业,不问男女”。当兴办实业初见成效时,他用企业盈余兴办近代教育事业,创办职业教育机构是大生企业集团培养中低级职员的最佳途径。

——摘编自陈争平《近代张謇的企业制度创新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二 大生纱厂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了种种外延式的多元化扩张,先后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物力创办了六十多家企业。大生企业始终奉行的是“厚利股东”“得利全分”的分配策略,严重堵塞了大生企业集团资本自我积累的途径,使企业“严重失血”。大生企业利用张謇的特殊身份地位和与达官显贵的密切关系,交通官府,借助官府的力量来竭力加以排斥和阻止外地企业和商人在通海地区与大生企业进行竞争,力图保持大生企业在通海地区独家经营的特权。然而,由于多年独家垄断经营无人竞争,大生企业的竞争能力也就日益削弱。

——摘编自金其桢、黄胜平《大生集团与荣氏集团兴衰成败之道探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的企业制度创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7分)

(2)据材料二,分析大生企业走向衰败的原因。(3分)

(3)据上述材料,大生企业的兴衰历程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2分)

24.(13分)铁路业的发展是19世纪欧美国家经济的一面镜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铁路的出现是由于两种需要而引起的。在企业主方面,他们明显地希望以尽可能更快、更便宜的方法将他们的货物运送到距离遥远的地方。对资本家来说,它还特别是投资场所。那些在纺织业赚了大批财富的英国人,一旦他们付过了工人的工资并把一定数量的资本再转过头来投人他们的工厂后,还保存了一部分剩余利润。他们希望从这部分利润再以体面的、牢靠的方式赚点钱。铁路投资就成了解决他们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摘编自(美)罗伯特·E·勒纳等《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促使全国市场进一步联结和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重大因素之一就是19世纪末美国铁路运输的巨大发展。铁路建筑吸收了美国工业的很大部分生产能力,并带动了各部门的加速运转。但由于铁路重复铺设过多,营运不足、成本上升;互相竞争导致运价下跌等因素,1893年危机中全国1/4以上的铁路宣告破产。纽约金融界乘机大肆兼并。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4个大集团掌握了全国铁路总收入的85%。

——摘编自刘绪贻等《美国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引起铁路出现的“两种需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需要”出现的历史条件。(4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铁路业的发展与两次工业革命”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