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孙立斌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孙立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万物谐化;序,故群物皆别。……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记·乐论》)

以上贯穿于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礼乐相济”的儒家思想与“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思想,其核心内容及终极指向皆为“和合”:即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辅相成,和谐共生。“和合”思想亦贯穿于我国古代手工艺设计生产之中,《考工记》里“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即为这一思想、最明确的表述,而这段述文也成为中国古代设计传统中一个重要的工艺美学观与价值标准。

那么何谓“天时”呢?《考工记》指出:“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意思是说,天有时助万物生长,有时令万物消亡;草木有时欣欣向荣,有时凋落枯萎:水有时凝固成冰,有时又转化为泽。这些都为天时。又何谓“地气”呢?《考工记》指出:“桔逾淮而北为枳,瞿鸟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 地气然也。”从中可见“地气”指的是地质、地貌、地况、植被、矿物等多种客观存在的地理环境。而各地因天时地气的不同,就有了各地不同美质的各类材料,如“燕之角、荆之干、吴粤之金锡等”,这些即谓之“材美”。“天时、地气、材美”共同构成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先民已经认识到大自然虽然没有意志和目的,但是它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且这种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如荀子所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广,地不为人之恶远也辍……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所以工匠必须审曲面势、各随其宜。

另一方面,《考工记》又指出:人尽管不能左右大自然(即“天”),但人可以在认识、协调大自然因素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来为人类谋福利,这就是“考工记”提出的“工巧”之造物原则。“工巧”原则是对人的创造才能的赞美与肯定,但工巧的实现一定是建立在协调“天时、地气、材美”的基础上,具体表现为:

1.巧工应尊重大自然,其设计行为应遵循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功成事遂。如“弓人为弓”,强凋“取六材必以其时”,即“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体。冬析干则易,春液角则和,夏治筋则不烦,秋合三材则合,寒奠体则张不流。”明确提出了根据春夏秋冬季节的不同而制作弓箭不同部位(干、角、筋、体)从而达到“和合”的要求。

2.巧工能主动体认材质之美,并在设计中做到合理地选材及用材。如“舆人为车”,其用材讲究“直者如生焉,继者如附焉。凡居材,大与小无并,大倚小则摧,引之则绝”。强调制车配料应如树枝附干一样坚实可靠。不应大材、小材配用:若以小材支撑、牵引大材都会令车体崩坏断裂。“斩毂之道,必矩其阴阳,阳也者,稹理而坚:阴也者,疏理而柔。”则强调依据树木向阳面与背阴面的不同质理来制作车毂可经久不变形。从这类记述中我们可看出古人用材是极具科学性的。 3.巧工全面而精湛的技术也是设计成功的关键,《考工记》一再提及“三材既具,

巧者和之”,“六材既聚,巧者和之”的观念。在《轮人》与《庐人》等篇中亦多次对技艺高超的工匠誉以“国工”(即国家级名匠)的称号,如“轮人为盖,良盖弗冒弗绂,殷亩而驰,不队(通“坠”)谓之国工。”又“庐人为庐,六建既备,车不反覆,谓之国工”。诸如此类,都说明了古代社会对工巧的重视及对巧工的推崇。

贯穿在《考工记》里的“和合”思想,不仅反映在传统设计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上,还反映在人与设计产品(器物)的和谐统一上。如“车舟人为车舟”篇强调制作合度的车车舟(即曲辕)的要求:“欲弧而无折,经而不绝。进则与马谋,退则与人谋。终日驰骋,左不楗:行数千里,马不契需:终岁御,衣衽不敝,为车舟之和也。”意思是说:车舟的设计应顺木理弯曲适度而无折痕,这样才能配合人、马进退自如,马儿行驶数千里,也不会伤蹄怯行:御者终年驾车驰骋,也不会磨破衣裳。二千多年前的设计标准似乎已经自觉运用了现代社会所谓的“人体工程学”的设计主张,反映出我国古代社会充满人文关怀的“人性化”设计思想。 结语:

总的说起来,我以为《考工记》的设计思想也体现中国古代工艺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1、重已役物——以人为主体是工艺美学思想的基石;

在哲学上,人与人造物之间的关系历来是一个重要的命题,马克思还由此产生了劳动异化理论。他通过人的劳动创造物,反过来使人成为非人的过程、认为这种情况马克思恩格斯这里的异化、即十分接近个道家所说的“丧己于物”。这钟情况.不但在工业革命后的欧洲体现得十分明显,在中旧古代也同样存在,古代的?些思想家们同样提出了警告,《尚书·旅美》里说:?不役耳目、百度惟真,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丧志即是异化的—种表现方式,因此儒家几乎不言物。道家则充分意识到物与已的关系,力求“不以身假物”“不与物交?“从而无物累”“不以物控志”“不以物害己”要做到“物而不物,故能物物。”“重已役物”古代工艺美学这种始终把人放在主体位置纳思想在哲学发展上具有进步意义,也与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相符致用利人一强调实用,讲求功能是工艺美学的重要前提。

用和美,在哲学上可以延伸为善相美,两者始终是统一的。致用利人的思想在里子的著作中表达得最为完整,“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非乐》)营子也曾说:“古之良工,不劳其智以为玩好,是故无用之物,宋法者不生。”(《管子·王辅第十》)韩非子曾举著名的玉厄和瓦器盛酒酌关系,说明物的价值首先取决于实用。在整个中国古代工艺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这种重实用的思想贯穿始终,才能时时避免如“奇技”“淫巧”之类与国计民生无关的工艺产生,保持关怀人、讲求功能的人道主义精神。

2、审曲面势、各随其宜 ——工艺美学的最高标准是适应生活方式

在工艺美学问题个.如何达到致用利人等的目的。田自秉先生说:“所渭灾、就是和谐、就是适应、就是合理。”(《论工艺美学》向上)我国古代杰出的技术著作“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坐而论道;逝作而行之;或审曲面势.以伤人

材。……”这里的审曲面势;单作津视曲直.观测形势,而是说明在工艺造物时,要根据不同情况,创制出相宜的造型或装饰来。这种因材施用、园地制宜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工艺发展之中,从而决定了工艺的审美价值的标准,是和刘虽说的“物行荧恶。施用有宜;……裘蓑虽异,被服实同;美恶虽殊、适用则宜”《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是一样的。。

3、巧法造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与绘画师自然的传统相同.工艺造物也善于从自然造化中吸收营养,无论从造型、装饰等方面,均探受自然的启发,这种追求,决定了工艺美学的超味和风格,必然是祟尚自然,返朴归真,追求一种自然家朴之美。明代漆工专著《 饰录》提出的“巧法造化、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不仅阐明了创作和生活的关系,也说明了内容的本质和形式的规律.其中“造化”的含义,决定了工匠在造物艺术上不仅师自然,而且也从材料等方面做到因材施艺。

4、技以载道一强调道器的统一是工艺发展的必出之路;

从《易》开始,中国古代传统中是道器并举.形而广形而厂作为哲学的橄念而相互依存。先秦时期,道豁倾斜.洁子百家多持重道轻器的让场。这以后,技艺的发展长期以来句商业行为联系起来.为历代封建统治脊加以限制。儒家思想是在“仁”“礼”的因果关系F来看待生活日用,“技”须和“六艺”结合,被看作有利于。仁”才加以提倡,道家则明确提出“技进乎道”,技不是孤立的拉.它到了某种阶段时是不可言传的,即进入“道”。它反过来说明技如果离开了道就没有价值、器是基础,是手段,逗则是终极目的;法家祁墨家虽然技道并重,但有一个前提,即这必须建立在“义”“利”的基础上,因此,“技”仍然是独立的?中国古代技道关系的发展,使“技”始终在·定限闲F.稍——逾矩,便被视为“奇技淫巧”而加以约束,这种结果.使“拉”不可能独立成为“技”,另外、道家“技进乎道”思想的滥筋,也使“技”逐渐走入神秘,成为一种不可传的“道”的境界,妨碍了“枝”的传承。但反过来,道器的“中庸??境界,也使中国在人和物的关系上建立了一个有别于西方的优秀传统.

5、文质彬彬一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功能与装饰的统一;

“文质彬彬”的思想是儒家首先提出来的,作为艺术创作中的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同样也体现在工艺美术的功能与装饰的关系的处理上.在造物艺术中,不言而喻,形式是重要的,“皮之不存,毛挎焉附。”先有物品的使用功能,然后才谈得上装饰。但历史上随着经济的霸荣.工艺美术品种里的非实用品类渐渐分化独立,成为欣赏工艺和陈设工艺,因此历史上各家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雹质轻文或重文轻质均有之.但其主流却一直坚持“文质彬彬”的传统,文和质,形式和内容互相制约平衡,成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传统之一。

重新反思我国传统设计中固有的“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重新审视《考工记》里“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设计美学观,对防止现代设计过于功利化、社会的过于物质化,防止传统文化的丧失及人文情怀的失落,防止自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中国现代设计也能

藉此理念,在一个开放的,共生的, 动态的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下取得更长足的发展。

美术学院 08艺术设计 08412104 孙立斌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