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财版货币金融学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西财版货币金融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和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到期收益率是指从债务工具上获得的回报的现值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的利率。

7.1.3 利息的计算 1.单利和复利

单利法和复利法是利息的两种计算方式。单利法是以本金为基数计算利息,所生利息不再加入本金计算下期利息。用复利法计算利息时,要把上一期的利息加入原本金来计算下一期的利息。在现实生活中,更有意义的往往是复利。

2.现值和终值

用复利的方法计算出的本利和,就称为终值。通过它的逆运算,知道终值和 使用的利率,求出的本金,即现值。现值和终值有很广泛的运用领域。

3.系列现金流的现值和终值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很多时候会遇到一系列现金流的情况,如分期付款、发放养老金等。这种定期定额的系列收支称为年金。根据现值和终值的道理,系列现金流的现值之和即年金现值,系列现金流的终值之和即年金终值。

4.到期收益率的计算

计算几种主要的融资工具的到期收益率,包括普通贷款的到期收益率的计算、定期定额偿还贷款的到期收益率的计算、息票债券到期收益率的计算以及贴现发行债券到期收益率的计算。具体的计算公式见书上相应的内容。

通过对多种信用工具的到期收益率的计算,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当期债券价格与利率呈负相关,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降;反之,利率下降,债券价格上升。

7.2 利率的决定

利率水平是怎样决定的,有哪些因素会使它发生变化,是金融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关于利率决定的分析,存在着若干理论流派。在历史上有影响的利率决定理论包括: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凯恩斯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新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

7.2.1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认为,利息来源于利润,是利润的一部分。因此,利率的上限一般不能超过平均利润率,否则,融入资金者就会由于成本太高而停止融入资金;另一方面,利率又不能等于零或为负数,否则,融出资金者又会由于无利可图而停止供给资金。因此,利息率一般是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波动。

在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率决定利息率的理论中,并没有排斥在短期内利率受借贷市场供求状况变化和借贷双方竞争力量影响而发生特殊波动的情况,没有排斥在偶然情况下会有超越平均利润率限制而存在的市场利率。

7.2.2 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

这是西方经济学传统的利率决定理论,也称作“真实利率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利率是由经济中的实际因素-----储蓄和投资决定的,而储蓄取决于人们的“时间偏好” 、“节欲”、“等待”等实际因素,投资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康巴维克、马歇尔和费雪。

这种理论认为,认为通过利率的变动,能够使储蓄和投资自动达到一致,从而使经济始终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在充分就业状态下,储蓄和投资的真实数量都为利率的函数,利率决定于储蓄和投资的交互作用。

一方面储蓄和投资作为资本的供给和需求,二者的变动和均衡过程影响和决定利率。另一方面,利率的变动可以自动调节储蓄和投资,利率降低,人们的储蓄报酬减少,投资的成本降低,就会导致储蓄减少,投资增加;相反,利率提高,则会刺激人们增加储蓄,减少投资。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

7.2.3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这是一种将传统的实际因素决定利率的理论和凯恩斯的货币因素决定的理论进行综合而形成的利率决定理论。代表人物是罗伯逊和俄林。

这种理论认为,利率决定过程中既有实际因素----储蓄和投资,又有货币因素----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给----储蓄S加新增的货币供给ΔM和可贷资金的需求----投资I加新增的货币需求(或货币窖藏)ΔH共同决定的,决定均衡利率的条件是可

贷资金供给等于可贷资金需求,即S+ΔM=I+ΔH。

假定可贷资金供求双方之间的借贷都采取发行债券的形式来进行,那么一定时期内可贷资金的需求就等于该时期内新增的债券供给,可贷资金的供给就等于该时期内新增的债券需求。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另一种表述形式,即均衡利率取决于债券的供给和需求。

7.2.4 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这是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利率不是在产品市场上由储蓄和投资决定的,而是在货币市场上由货币的供给和货币的需求决定的,当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时,利率上升;反之,利率下降,利率决定于货币市场供求的均衡水平。关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各自的变动,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是由货币当局决定的外生性变量,货币需求则取决于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

所有这些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揭示了决定利率水平及其变动的各主要因素和这些因素对利率的作用机制。在运用这些理论对现实经济中的利率问题进行分析时,人们发现,凡是能够使储蓄、投资、消费、收入、货币供求等发生变动的因素,都在影响着利率的变动。这些因素主要有:经济周期、产业结构、资本边际生产效率、市场结构、通货膨胀、预期、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机构经营和发展状况、金融创新和管制、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等。具体分析这些因素,能够使利率的确定更加切合实际,更具有操作性。同时,人们在运用上述利率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时,常常又反过来思考利率变动对储蓄、投资、消费、收入、货币供求等的影响,以此来判断利率在经济中的作用,以此来检验一定的利率政策所产生的实际效果。

7.3 利率的结构

不同种类的资金使用有不同的利率,不同期限的资金使用有不同的利率,就存在着利率的结构问题。利率结构理论考察的是各种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最典型的是利率的风险结构和利率的期限结构。

7.3.1 利率的风险结构

利率的风险结构指的是期限相同的融资工具而利率却不同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违约风险、流动性及税收等因素引起的。

7.3.2 利率的期限结构

利率的期限结构指的是利率与期限(时间)之间的变化关系,回答的是其他特征相同而期限不同的各证券利率之间的关系。

在利率与期限的关系的三种情形中,其中一种情形最常见,即利率随期限的延长而增加。 西方经济学在解释利率的期限结构的两个现象(一是各种期限证券的利率往往是同向波动的;二是长期证券的利率往往高于短期证券)时,主要存在三种理论:预期理论、市场分割理论和优先聚集地理论。

1. 预期理论

假定整个证券市场是统一的,不同期限的证券之间具有完全的替代性,也就是说,证券购买者在不同期限的证券之间没有任何特殊的偏好。在此基础上,预期理论断言,利率的期限结构是由人们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决定的。当人们预期未来的短期利率将上升时,长期利率就高于短期利率,即收益曲线向上倾斜;反之,若人们预期未来的短期利率将下降,则长期利率低于短期利率,即收益曲线向下倾斜;只有当人们预期未来的短期利率将保持不变时,收益曲线才是水平的。

预期理论将不同期限的证券视为一个密切联系的统一体,从而为证券市场上不同期限证券利率的同向波动提供了解释。但是,预期理论也面临着一个重要的经验事实的挑战,那就是市场上长期证券的利率一般要高于短期证券,这是否就意味着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未来的利率会高于现在呢?这显然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人们预期的利率变化方向不可能是不变的。针对这一矛盾,有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利率期限结构的分割市场理论。

2. 市场分割理论

假定各种期限的证券之间毫无替代性,它们的市场是相互分割、彼此独立的,因而每种证券的利率仅仅取决于该种债券的供给和需求。市场分割理论对收益曲线通常向上倾斜,即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的经验事实提供了一种直截了当的解释,那就是人们一般更愿意持有短期证券,而不愿意持有长期证券,因而短期利率相对较低。但是由于这种理论将不同期限

的证券市场看成是分割的,所以它无法解释为什么不同期限的证券利率往往是同向波动的,因此这一理论也有局限性。

3. 优先聚集地理论

优先聚集地理论可以被看成是上面两种期限结构理论的综合。它考虑到了投资者对不同证券期限的偏好,也就是说,投资者有一个优先的聚集地,但是它认为这种偏好并不是绝对的。当不同期限的证券之间预期收益率达到一定临界值后,投资者就可能放弃他所偏好的那种证券,转而投资于预期收益率较高的证券。也就是说,由于投资者偏好的存在,不同期限的证券不可能是完全相互替代的,因而各种证券的预期收益率不会完全相等;但是当这种不等达到一定程度时,替代就会发生。这一假定显然较预期理论的完全替代性和市场分割理论的完全分割假定都更为现实。

优先聚集地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为什么长期利率通常高于短期利率,也同样能够解释为什么不同期限的证券利率会同向波动。它是一种最流行的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7.4 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

7.4.1 经济发展初期的利率管制

一国实行何种利率政策,是管制还是市场化,与其经济发展现实密切相关。在经济发展初期,为刺激投资需求,政府都会倾向于实行低利率的利率管制政策。

7.4.2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利率市场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产生变化,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转换,利率管制政策固有的消极作用也将逐步显现并不断强化,利率管制成为导致国民经济畸形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利率管制直接造成资金使用上的低效率。在这种情况下,解除对利率的管制,使利率走向市场化已是势在必然。利率市场化促使投资结构趋于合理、投资效率不断提高。利率政策由管制到市场化的改革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有利于经济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7.4.3 经济制度变迁与利率市场化 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里,发达国家的市场化改革主要是市场深化,即市场结构的延伸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而在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尚不充分,自然经济的比重还比较大,所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化基本上与其农业自然经济解体并逐步工业化的过程同步进行。原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实行市场化改革的首要任务是逐步废除计划体制,建立市场机制,完成从计划到市场的转轨。

第八章 外汇市场的汇率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在这一章中,我们讨论外汇、外汇市场、汇率和汇率制度的概念和分类、汇率决定的理论基础和影响因素、汇率变动的原理等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①外汇、外汇市场、汇率和汇率制度的概念;②在长期中和短期中决定汇率决定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使汇率随时间而变动;③汇率变动的原理;④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的含义、特点;⑤我国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二)课程内容梗概

8.1 外汇、外汇市场与汇率

8.1.1 外汇

外汇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外汇泛指一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这一概念通常用于各国管理外汇的法令中。狭义的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直接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外汇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普遍接受性、可偿性、可兑换性。 8.1.2 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有三个交易层次:一是客户市场(零售外汇市场);二是同业市场(批发外汇市场);三是中央银行与外汇银行之间的交易市场。

外汇市场上最基本的交易方式是即期交易和远期交易。 8.1.3 汇率

汇率是指一国货币用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或以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汇率有两种表示方法,即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汇率的种类有即期汇率、远期汇率;买入汇率、卖出汇率、中间汇率;电汇汇率、信汇汇率、票汇汇率;基本汇率、套算汇率。

在当前的国际汇率制度背景下,汇率的频繁波动是外汇市场上的常态。因此,要讨论关于汇率决定和变动的问题。

8.2 长期中汇率的决定

汇率决定的基础是两国货币价值的对比,但在不同国际货币本位制下,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有不同的市场表现。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有国际收支、通货膨胀率、利率水平、经济增长率、官方干预以及市场预期;反过来说,汇率的变动也会对一国的贸易和非贸易收支、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等产生影响。

8.2.1 长期中汇率决定的理论基础

著名的购买力平价理论为汇率的长期决定提供了一种比较好的解释。它认为,一国货币的对外汇率,主要是由两种货币在其各自国内所具有的购买力决定的,均衡汇率就等于两国物价水平的比率。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化也要与该时期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成比例。一般认为,在长期中对一国货币汇率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对其可贸易产品的需求。就A国和B国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任何导致A国产品相对于B国产品需求增加的因素,都有使A国货币升值的趋势。反之,任何导致A国产品相对于B国产品需求减少的因素,都会使A币贬值。

8.2.2 长期中汇率决定的影响因素

影响本国产品相对于外国产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相对价格水平、关税和限额、对本国产品相对于外国产品的偏好以及生产率。

8.3 短期中汇率的决定

8.3.1 短期中汇率决定的理论基础 按照资产需求理论的解释,在短期内影响人们对本币资产和外币资产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两种资产之间相对的预期回报率。假如本国居民或外国居民预期本币存款回报率高于外币存款,则对本币存款需求增加,从而会相应降低对外币存款的需求。因此可以说,是两种货币资产之间相对的预期回报率决定了两种货币之间的交易或兑换,从而决定了汇率。

8.3.2 存款的预期汇报率

8.3.3 利率平价条件与外汇市场的均衡

在本币资产和外币资产是完全替代品的假设下,利率平价条件是外汇市场的均衡条件。利率平价条件是指外币利率等于本币利率减去外币的预期升值率,或本币利率等于外币利率加上外币的预期升值率。只有当利率平价成立时,或者说当本币存款和外币存款的预期回报率相等时,人们才愿意继续持有手中已持有的本币存款和外币存款,这时外汇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均衡汇率的含义是,在这一汇率条件下,人们没有动力将其持有的某种货币存款资产转换为另一种货币存款,即不再为资产转换而从事外汇交易,从而汇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8.4 汇率的变动

要理解均衡汇率是如何随时间而变动的,就必须了解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本币存款和外币存款的预期回报率线发生位移。本币存款的预期回报率等于本币存款的利率减去外币的预期升值率,这其中有三个因素,即当期汇率、本币存款利率和预期未来汇率可以影响到本币存款的预期回报率,而当期汇率的变动只能导致本币存款的预期收益沿着该预期汇报率线相应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