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季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2010年春季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010年春季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导读:延安窑洞,穿过岁月的烟尘,仍显示出经久不衰的魅力;井岗翠竹,经历战火的洗礼,仍旧生机勃勃;英雄少年,跋山涉水,走上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这些都令人难以忘怀。学习本单元课文,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

4 《延安,我把你追寻》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新词: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

2.重点句: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二)能力训练点 1.了解全诗的结构。

2.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德育渗透

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学习延安的伟大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全诗的重点,主要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解决。

(二)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 (三)“为什么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这是疑点,主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教师精讲、点拨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目标完成过程

一.教师调动,激发兴趣、 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 二 师生互动,共同参与 1 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划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韵脚是:光、阳、看、场、琅、炕、咱、梁、煌、翔、想、光、阳。)

(3)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自读第一节,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学习第二节。

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生回答后师点拨)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教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3 小结。

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学生主动,发展创造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诗的后四节。

2.理解全诗内容,解决疑点。 3.渗透延安精神教育。 4.发展学生技能。 目标完成过程

一 教师调动,激发兴趣 .复习检查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说说延安精神的含义。 二 师生互动,共同参与、

(1)自学三、四两节。教师点拨,解决疑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出示灯片: 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

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②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③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2)自学五、六两节。

①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三 学生主动,发展创造 1.总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扩展: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5井岗翠竹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8~9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冈翠竹吗?它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饭,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

二、检查预习: “贞、稠”是翘舌音。“蓬、腥”是后鼻音。“殷”是整体认读音节,它的左边第二笔是“撇”,不要写成了“竖”。“韧”字右边的“刃”不要少写“点”。 三、集体感知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反馈交流。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四、再读课文,感受翠竹精神。

1、读1-4自然段,井冈山的翠竹“郁郁苍苍,重重叠叠。 2、竹之外形,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写。

五、静心默读,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

第二课时

一、教师简短谈话后,导入新课。

二、教师引导学习5-12自然段。领悟写作手法。

1、自由读课文5-12自然段,想想井冈山竹子的革命功绩表现在哪些方面? 2、用“————”勾画出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搭、做、盛、蒸、摆”。用~~~~~~画出作者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在旁边标明修辞手法。排比、反问、设问、引用等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体会:井冈山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不懈的无私的贡献及其精神对中国革命深远的影响。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