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份试卷合集)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语文高考模拟试卷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4份试卷合集)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语文高考模拟试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参考答案

1.D 2.B 3.C 4.B 5.C

6.①政府(政策):政策导引,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完善服务体系。②理念:宣传“大健康”理念,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③行业(市场):对保健品行业要加强保健品国家标准体系建设,规范保健品企业主体行为,坚决打击保健品市场乱象。 7.D

8.示例:(1)诗性特征:①运用乡土风物类语词,如“耧车、连翘、黄土、黄牛、布谷子”等描画乡村自然风景与田园劳作场面,表现乡土田园牧歌般的诗意。②多用各类叠音词,如“淡淡的、远远、轻轻、圆圆的……”,使小说叙述呈现舒缓的节奏,营造宁静、从容、和谐的意境。

(2)口语化特征:①以祖孙对话,呈现日常劳作场景,洋溢浓浓亲情。②多用短句、口语化语词、方言词等,使小说语言通俗、质朴,有乡土气息。

9.(1)老福田层面:①这话是老福田和土地做着最后的告别,表现老人对土地难以割舍的爱;②面对耕种了千年万年的土地即将变成荒地的现实,老福田内心充满了无奈和痛楚。

(2)小说主旨层面:①表现工业化对农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②“最后”融进了叙述者对逐渐消逝的农耕生活的留恋和思考。 10.D 11.A 12.C

13.(1)他的堂弟张克功弹劾蔡京,蔡京迁怒于张叔夜,搜罗他公务上存在的小过错,把他贬去监管西安草场。 (2)输液再次上书请求代理骑兵,与各位将军合力截断敌人的归路,没有得到答复。 14.D

15.参考答案: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②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16.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则足以拒秦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17.B

18.D 19.C

20.①“拜读”改为“翻阅”或“浏览”;②“颇有建树”改为“小有成绩”;③“荣誉”改为“称号”;④“加盟贵校”改为“成为贵校一员”;⑤“垂怜”改为“垂青”。 21.1、上联:千载招魂悲楚仕 1、下联:万人抚卷叹离骚 2、上联:时逢端午思屈子 2、下联:每见龙舟想汨罗 3、上联:芳草美人屈子赋 3、下联:冰心洁玉大夫诗

4、上联:龙舟竞渡,凭吊屈子怀古恨 4、下联:赤县雄飞,喜谱今朝爱国篇 5、上联:包粽子,举国欢宴聚亲友 5、下联:赛龙舟,把酒吟诗慰圣贤 6、上联:箬叶飘香,一粽尝来千古事 6、下联:龙舟逐水,百桡划出四时情 22.那个背影

盛夏时光,许多风景如过眼云烟,唯独那一个背影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终于,我拖着拉杆箱再一次,头也不回渐渐地远离了你的视线。

每一次,在火车的鸣笛声中,我们都在用着焦急的目光寻找着彼此的身影。但,似乎每一次,你的眼神都那么地沉稳而又急躁,而我却是那般的模糊与不安。也许我知道,每一次的再次相逢都意味这彼此的抱怨会再次升级。我总是会先在车厢里,找到一个高大却又瘦弱的身躯,那个一直支撑着我们那个小家的高大却而瘦弱的身躯,那个我又爱又恨的高大而瘦弱的--我的爸爸。

靠站了,我总是埋着头,拖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而你却悠闲地走在一旁。直到我开口说了句:“爸,帮我一下”,你才恍然大悟般轻巧的接过那大包点的东西。可是,你不知道我还是很累?其实,并不是劳累,是心累。没一次你都这样。从西站到军博,还有一段路程,于是我继续驼着,跟着你的背影,努力地穿过一群又一群匆忙的行人。而你却一点也不顾及我的感受,依旧走在我努力寻找的方向,你给我留下的是无情的背影,然而是你的无情伤了我的有情,所以,我怨,并且越发的怨。也许就是这样,使得我一直很独立而然而孤独。

挤卡刷,挤人流,挤地铁,你留给我的始终是模糊的却又在熟悉不过的背影。我也始终记得,我一个人驼着货物般行进在军博地铁的异样!而他们也和我一样,拉着各自的货物,吃力地挤地铁。而我必须紧跟着你,我一直在加速,我想看看你的正脸是否也有怜惜的眼泪,哪怕是一丝神情!我也就“欣慰”了,你呢?却从不曾缓慢你的脚步,留给我的依然是背影,可怨可恨的背影。

于是,陪你进货时,我从不帮你,而一直以来都是你一个人在凄清的凌晨--酷暑、雪冬,两点半出门,穿过整个北京市,挤地铁,挤公交,一个人拉着一大堆货物,滑稽地,吃力地穿越人海。而我紧随其后,纠结着,我决定帮你一把。那一瞬,你笑了,我哭了,我知道你依然也在怨着我,但你更爱我,只是你,不允许有柔情。

时光是短暂的。相遇的必然决定了别离的决然。我还是明白了你的认知:她该独立。于是,我拖着拉杆箱,一个人,头也不回地走着......。

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盛唐之音本是一个相当含糊的概念,拿诗来说,李白与杜甫都称盛唐,但两种美完全不同。拿书来说,张旭和颜真卿俱称盛唐,但也是两种不同的美。这两种“盛唐”在美学上具有大不相同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说,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是对旧的传统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束缚拘限,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那么,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则恰恰是对新的社会规范、美学标准的 确定和建立,其艺术特征是讲求形式,要求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如果说,前者更突出反映新兴世俗地主知识分子的“破旧”、“冲决形式”,那么,后者突出的则是他们的“立新”、“建立形式”。“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五百年。”杜诗、颜字, 加上韩愈的文章,却不止领了数百年的风骚,它们几乎为千年的后期封建社会奠定了标准,树立了 楷模,形成为正统。这如同魏晋时期曹植的诗、二王的字以及由汉赋变来的骈文,成为前期封建社会的楷模典范,作为正统,一直影响到晚唐北宋一样。曹、王、骈体、人物画与杜诗、颜字、古文、山水画是中国封建社会在文艺领域内的两种显然有异的审美风尚、艺术趣味和正统规范。

这些实际产生在盛中唐之交的艺术典范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把盛唐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即严格地收纳凝炼在一定形式、规格、律令中。从而,不再是可能而不可习、可至而不可学的天才美,而成为人人可学而至、可习而能的人工美了。但又保留了前者那种磅礴的气概和情势,只是加上了一种形式上的严密约束和严格规范。……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种规范斟酌并不是齐梁时代那种四声八韵的外在形式的追求,纯形式的苛求是六朝门阀士族的文艺末流。这里则是与内容紧 密联系在一起的规范。这种形式的规范要求恰好是思想、政治要求的艺术表现,它基本是在继六朝 隋唐佛道相对优势之后,儒家又将重占上风再定一尊的预告。杜、颜、韩都是儒家思想的崇奉者或提倡者。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忠君爱国的伦理政治观点,韩愈的“博爱之谓仁,行 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的半哲理式的儒家信念,颜真卿的“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六一题跋》)的卓越人格,都表明这些艺术巨匠们所创建树立的美学规范是兼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在内的。跟魏晋六朝以来与神仙佛学观念关系密切,并常以之作为哲理基础的前期封建艺术不同,以杜、颜、韩为开路先锋的后期封建艺术是以儒家学说为其

哲理基础的。尽管这种学说不断 逐渐失去其实际支配力量;但终封建后世,它总是与上述美学规范纠缠在一起,并作为这种规范的道义伦理要求而出现。这也是为什么后代文人总强调要用儒家的忠君爱国之类的伦常道德来品赏、评论、解释杜、颜、韩的缘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的艺术特征是内容承载不住形式,是天才抒发。 B.杜诗、颜字和韩文作为正统,要求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和统一,一直影响到晚唐北宋。 C.曹植的诗、二王的字及骈文与神仙佛学观念关系密切,是前期封建社会的楷模典范。 D.后期封建艺术因为注重形式,所以强调用儒家的伦常道德来品赏、评论杜、颜、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阐明了盛唐之音的美学意义和前后期封建社会不同的正统规范。 B.文章阐明了杜甫颜真卿等与六朝门阀士族在形式规范上不同的要求,论证条理清晰。 C.文章着重论证了以杜诗、颜字和古文等为代表的艺术典范的特征,及其深远的影响。 D.文章第二段中以杜甫和韩愈的诗文为例,目的是论证其美学规范必须要有哲理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李白、张旭等人的“破旧”,就不会有杜甫、颜真卿等人的“立新”。 B.李白与杜甫在才华上并无高下之分,但李白无可仿效,杜甫却有法可学。 C.以杜诗、颜字和古文为代表的艺术典范既有磅礴的气势,又有严整的规范。 D.尽管儒家学说的力量不断弱化,但它始终与后期封建艺术的美学规范相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人方可谓之“成人”。中国古代男子满 20 岁行冠礼,女子满 15 岁行笄礼,行礼后,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倡导各地组织年满 18 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2001 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开展成人仪式活动,引导公民提高道德修养。2000 年,浙江省把每年 12 月 9 日定为 18 岁“成人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随后,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也以不同的形式确立了地方“成人节”。

2018 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建议以国家立法形式规范 18 岁“成人节”仪式,以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国家观念教育,把仪式所特有的庄重感转化为感动和鼓励,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章正《代表委员建言:立法规范 18 岁“成人节”仪式》)

材料二:

在孩子 16 岁时,英国家长一般会为他(她)举办庆祝成年的仪式,就是“成人礼”。笔者曾 参加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