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六单元教案设计

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热爱土地保护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增强学生热爱土地保护环境的意识。

2.本单元重点:

(1)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古诗三首》。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古诗三首》的每一首诗都是描写美丽景色的,让学生感悟祖国河山的美丽,为此而自豪。旨在教育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害处,保护环境,为环保做出贡献。

(2)分析作者是怎样抓住关键句子来表达自己观点的。每篇课文中作者都有意地写出了一些关键性的句子,如《只有一个地球》中“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明确表达出了作者的观点。《青山不老》中“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三黑和土地》中“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一句贯穿全文,使读者从心底里体会到翻身农民爱土地胜过爱生命的真实感受。我们在学习中,也要学会利用关键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内容 教学要点 时 三首诗分别生动地描写了黄河、江南和乡村的美丽景色,表达出作者对美好景色的赞美。2 1. 利用课件出示风景图片把学生带入情境。 2. 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句描述的景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文围绕保护地球这个中2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观点。 课教学建议 17.古诗三学习重点是理解诗句的含义,背首 诵这首诗歌。 18.只有一心意思,分别从“地球渺小——个地球 资源有限——无法移居”三个方面讲了人类破坏地球的严重后果,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重点是找出关键句,了解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看看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得出“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这个结论的。 19*.青山不老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青山不老”的深刻含义。重点是读课文,了解老人为绿化大山做出的贡献,感悟老人的高尚情怀。 1 3.分析重点段落,学习说明方法。 抓住“青山不老”这个关键句子,分析故事发生的“大环境”和老人所处的“小环境”,进而了解老人的无私胸怀。 20*.三黑和土地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翻身农民三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重点是抓住关键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1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关键句子,想象三黑的生活环境,体会翻身农民热爱土地的感情。 学会与大家协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意见有分歧1 学生看示例,学习换位思考,态度平和地与人交际。 口语交际 的时候要学会细心听取不同意见,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寻求解决途径。 习作 了解倡议书的用途,学习写倡议书的正确格式。 1 以倡议书为例,讲解格式,了解什么情况下可以写倡议书。 学习理解古诗词的方法,学会从一段话中找到表示作者观1 学生从学习和生活实际先感知,增加感性认识,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技巧和方法,尝试运用。 语文园地 点的重点句,学会乘坐公交车时选择合适的路线。积累“五行、五谷、五音、五彩”的有关知识。

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