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评传2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桓温评传2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治通鉴》我们可以看出更多问题,录如下:

二月,大司马温来朝。辛巳,诏吏部尚书谢安、侍中王坦之迎于新亭。是时,都下人情恟恟,或云欲诛王、谢,因移晋室。坦之甚惧,安神色不变,曰:?晋祚存亡,决于此行。?温既至,百官拜于道侧。温大陈兵卫,延见朝士,有位望者皆战慑失色,坦之流汗沾衣,倒执手版。安从容就席,坐定,谓温曰:?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温笑曰:?正自不能不尔。?遂命左右撤之,与安笑语移日。郗超常为温谋主,安与坦之见温,温使超卧帐中听其言。风动帐开,安笑曰:?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时天子幼弱,外有强臣,安与坦之尽忠辅卫,卒安晋室。 温治卢悚入宫事,收尚书陆始付廷尉,免桓秘官,连坐者甚众;迁毛安之为右卫将军,桓秘由是怨温。三月,温有疾,停建康十四日,甲午,还姑孰。

秋,七月,己亥,南郡宣武公桓温薨。初,温疾笃,讽朝廷求九锡,屡使人趣之。谢安、王坦之故缓其事,使袁宏具草。宏以示王彪之,彪之叹其文辞之美,因曰:?卿固大才,安可以此示人!?谢安见其草,辄改之,由是历旬不就。宏密谋于彪之,彪之曰:?闻彼病日增,亦当不复支久,自可更小迟回。?宏从之。温弟江州刺史冲,问温以谢安、王坦之所任,温曰:?渠等不为汝所处分。?其意以为,己存,彼必不敢立异,死则非冲所制;若害之,无益于冲,更失时望故也。 【78】

由上面两段资料我们可以看到这期间主要发生了两件事:一,桓温处理卢悚案的相关责任人;二,桓温向朝廷暗示给自己加九锡。

先看第一件事,《资治通鉴》记载:“ 彭城妖人卢悚自称大道祭酒,

事之者八百馀家。十一月,遣弟子许龙如吴,晨,到海西公门,称太后密诏,奉迎兴复;公初欲从之,纳保母谏而止。龙曰:?大事垂捷,焉用儿女子言乎!?公曰:?我得罪于此,幸蒙宽宥,岂敢妄动!且太后有诏,便应官属来,何独使汝也?汝必为乱!?因叱左右缚之,龙惧而走。甲午,悚帅众三百人,晨攻广莫门。诈称海西公还,由云龙门突入殿庭,略取武库甲仗,门下吏士骇愕不知所为。游击将军毛安之闻难,帅众直入云龙门,手自奋击;左卫将军殷康,中领军桓秘入止车门,与安之并力讨诛之,并党与死者数百人。 ?【79】卢悚是当时的道教领袖,宗教领袖参与政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情况。东晋末年道教的广泛传播为为他们的政治活动创造了群众基础,而从卢悚对皇宫的熟悉程度来看,亦不乏高层人士对他们进行政治投资。宗教领袖牟取政治权力这是东晋末年特有的景象,田余庆认为:?道教徒卢悚起兵,针对桓温;道教徒孙恩起兵,针对司马元显,各有所指,看起来与士族政治无涉。但是从东晋士族政治的整体看来,这些都是低级士族反对当权门阀士族的一种行动方式,是东晋门阀士族政治面临的挑战之一。?【80】这样看来桓温作为新贵族不仅不为老牌贵族相容,也受到中小贵族的反对,无怪乎王、谢在军权完全由桓氏掌握的情况下还可以和桓温抗衡。

第二件事,可以总结为桓温篡位不成求取九锡。何为九锡?九锡是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这些礼器通常是天子才能使用的,它们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九锡原本是对大臣的最高表彰,但问题在于所谓“九锡”,王莽,曹操,孙权,司马昭都接受过,于是乎“九锡”成了篡

逆的代名词。大家都相信桓温求取九锡是为了篡位做准备的。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之前桓温是率领大军前来,目的不明,大家都以为桓温是来诛杀王、谢然后篡位,谢安也说出了“晋祚存亡,决于此行。”的话来,可见桓温此时篡位的意图已经相当明显。那又是什么让桓温犹豫不前呢?仅仅是桓温谨慎的性格使然?

《世说新语》对桓温与王、谢的会面有更详细的记载: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阼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81】桓温不杀王、谢肯定不是惮其旷远,不过他还是有所忌惮的。桓温意图篡位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平衡,世家大族联合起来反对桓温,而桓温也没有得到小士族的支持,虽然他们没有兵权,但也是一股巨大的政治力量,这才是桓温所忌惮的。不过,桓温轻而易举地退兵除了因众人反对而对篡位持谨慎态度外,应该还有别的原因。我大胆提出一个假设:桓温此次实为篡位而来,原因有二:一,众人都认为他是为篡位而来,这起码说明桓温做好了篡位的准备,要不然大家不会做出这样的推测,而且桓温确实有杀王、谢的想法,只是最终未付诸实施。二,桓温此时年事已高。宁康元年,桓温已经六十一岁,在当时已经算高寿了,他应该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虽然桓温一直谨慎行事,但他的年龄不允许他等下去了,因此铤而走险行篡位之事也是很合理的。但为什么桓温气势汹汹地来了,最后连九锡都没有弄到手就回去了呢?我认为桓温和王、谢可能做了一个交易:桓温回到姑孰而王、谢帮助他获得九锡。这是一个可

能,另一个可能是桓温知道自己可能活不长了,世子桓熙缺乏雄才大略,而自己的弟弟桓冲却很有能力,如果贸然篡位,一旦自己身死恐怕一切都将付之东流。不如暂时收敛,这样不至于直接走上与晋室的对立面。这个做法是很明智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桓温有明显的篡位倾向但死后却极尽哀荣。因为桓温并没有直接与晋室对立,不能算叛逆,而桓氏家族的势力又让朝廷十分忌惮,因此不如顺水推舟了。 七、余论

1、桓温北伐为什么会失败

桓温三次北伐总的来说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北伐最终为什么会失败

呢?申胤看得很明白。太子太傅封孚问于申胤曰:?温众强士整,乘流直进,今大军徒逡巡高岸,兵不接刃,未见克殄之理,事将何如??胤曰:?以温今日声势,似能有为,然在吾观之,必无成功。何则?晋室衰弱,温专制其国,晋之朝臣未必皆与之同心。故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乖阻以败其事。又,温骄而恃众,怯于应变。大众深入,值可乘之会,反更逍遥中流,不出赴利,欲望持久,坐取全胜;若粮廪愆悬,情见势屈,必不战自败,此自然之数。?【82】朝臣不支持北伐,是担心桓温北伐成功就会篡位成帝,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担心?邹纪万给出了解释:?当时除了少数苟安的士大夫外,晋人莫不希望早日规复中原。他们普遍抱有一种思想,认为谁能驱逐胡虏,谁便有称帝的资格。这种思想在东晋中晚期尤为显著。?【83】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即使桓温真心北伐也为士族所掣肘,自然不可能成功。对于高门来说,只有维持一个君弱臣强的局面才对他们最有利,处于这个考虑,士族们一面限制皇权,一面却维护皇权,因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