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八 验证距离平方反比率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实验八 验证距离平方反比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实验八 验证距离平方反比率

一、 实验目的:

1. 学会根据实验精度要求选择测量时间和测量次数; 2. 学会用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实验数据; 3. 理解距离平方反比率的意义和实际指导作用。 二、 实验器材:

1、 γ总量检测仪(KZG03C辐射总量检测仪); 2、 Cs-137点源一个;

3、 铅准直器、铅皮套和铅板若干。 三、 实验原理:

设有一点源向各个方向均匀地发射光子(γ光子),若单位时间发射的光子数为N0 ,测量以点源为球心、以R为半径的球面上,单位时间将有N0 个光子穿过(假设空间无辐射、吸收与散射等作用—理想条件),因此在离源R处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通过的γ光子数为:

I?N024?R ---------------------------------------------- (1)

令C?N04?,当放射源的强度I一定时,则C为常数,但是通常情况下

源在不停的衰变,因此N0 也随时在变小,故我们在做实验时一般视很短时间内N0不变。所以可得以下公式:

I?CR2 ? I∝

1R2

四、 实验步骤:

1、 由指导老师或自己在实验场所及附近设定一条测线进行不同

测点放射性γ总量测量。每隔10秒记数,每一个测量点记数3次取均值。

2、 在实验室内找一定点,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多次重复性测量(每隔10秒记一次数,不少于100次),然后以平均值N为中心,以δ∕2为组距统计画出落在计数落在N±δ、N±2δ、N±3δ区间内的概率,与理论值相比较。(δ为均方差) 五、 数据分析与处理: 1. 不同地点测量结果:

表1 测量的原始数据

地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 计数(n1) 计数(n2) 计数(n3) 均值(N)

根据表1测得的数据在平面直角坐标上画出测线的放射性水平示意图(注:用测点表示横坐标,测点间距要求大体一致;用每个测点的计数表示纵坐标)。 2.固定地点测量结果:

表2 测量的原始数据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计数率

次数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 计数率 频率直方图2520次数151050667695722750778计数806834862890系列1

例图1

计数落在N±δ区间内的概率为84%,落在N±2δ区间内的概率为94%,落在N±3δ区间内的概率为98%,基本符合正态分布。

定点γ辐射测量计数率1008060402000时间(s)100200300400500600例图2

六、 实验结论与心得体会: 七、 思考题: 1、 2、

衰变服从什么规律,核辐射测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统计误差的意义是什么?

八、 参考文献:

1. 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合编 《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 原子能出版社 1998;

2. [美] 格伦F.诺尔 《辐射探测与测量》 原子能出版社 1988; 3. 贾文懿 《核地球物理仪器》 原子能出版社 1982; 4. 周容生 《核方法原理及应用》 地质出版社 199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