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3.厔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弗郎士由鸽子叫声所引起的联想,表现了他对侵略者禁教法语的讽刺、轻蔑。)

4.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

(这段文字描绘了郝叟老头儿认真读书的情景以及孩子们的感受。“又想笑,又难过”符合儿童的心理:郝叟老头儿“古怪的声音”让孩子们觉得好笑,而他拼读字母时的真诚又令孩子们感动、难过。)

五、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写完后与课文对比一下,想一想,课文以一个小男孩的口吻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小男孩口吻叙述故事的好处:作者选择一个调皮贪玩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反映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眷恋深情。同时,孩子的视角无疑更加纯真感人,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六、《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谁?

认识小说的主人公,应该以人物在表现主题和情节发展中的作用为主要依据。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这一点在进行了人物分析以后,很好理解。也可以说主题是在这两个人物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忽略、贬低其中任何一个人物的作用,都会

9

削弱对主题的理解。在情节发展中,这两个人物的作用也是同等重要的。《最后一课》的情节就是小弗郎土上学、听课,韩麦尔先生讲课的过程,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情节,“最后一课”都会是不完整的,甚至无法成立。

把小弗郎士从单纯到深沉、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过程仅仅理解为是起衬托作用的情节,是为表现韩麦尔先生的教育作用服务的情节;或者把小弗郎士的作用仅仅理解为是小说所采取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的叙述方式都是不恰当的。同样,把韩麦尔先生的作用仅仅理解为是小弗郎土转变的条件,也是不合适的。

综上所述,认为《最后一课》有两个主人公或两个“典型人物”也许更合理些。需要说明一点,文学作品并不是只有或只允许有一个主人公,它可能有一个主人公,也可能有两个,甚至几个主人公,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判断应该从作品的实际出发。

七、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兵的操练,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最后一堂法语课。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

其次,小弗郎上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上,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震撼心灵的作用。

10

八、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组织的?

小说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上学的小事把一个重大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绾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民族的屈辱历史就在这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 九、本文序幕部分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文在序幕部分写了两处场景。一处是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一处是镇公所旁的布告牌前。这两处场景虽然只有寥寥数笔,却起到了牵掣全篇的作用,充分展现了作品的典型环境。小说仅用了三句话,就真实地为我们刻画了一幅殖民地生活的典型画图。 《土地的誓言》

一、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哲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二、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11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求解:一、明确该词的本义;二、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泛滥”本义是“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三、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

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这一表层含义必须理解。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一种联想呢?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战栗着、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12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