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A统考题库 电大奥鹏网络教育远程教育 word文件193页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大学语文A统考题库 电大奥鹏网络教育远程教育 word文件193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汉代乐府民歌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1,具有生动的故事性。(如《孔雀东南飞》、《孤儿行》、《艳歌行》) 2,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陌上桑》中的罗敷) 3,灵活自由的句式和朴实凝练的语言。

4,在语言上,多用口语叙事言情,朴素自然,生动活泼。

5,语言的组成上,虽对四言及杂言诗均有尝试,但基本上已经以五言为主。(如《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

6,汉代乐府民歌以现实主义为主,但也有不少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如《孔雀东南飞》、《上邪》、《战城南》)

(四)文人五言诗的发展

五言诗的真正确立是在汉代,有据可查的最早一首文人五言诗是东汉班固的《咏诗》。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萧统编的《文选》,标志着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成熟,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艺术成就。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善于运用比兴和写景来抒发感情。《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这首诗擅长采用事物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体现了“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抒情风格,是我国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在句法韵律上,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韵律轻柔优美,悠扬婉转,很适合歌唱和吟诵

《古诗十九首》自魏晋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认为是“五言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二、先秦两汉诗选

“兴”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兴”是从《诗经》开始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表现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朱熹的解释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

5

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随着文学的发展,“兴”又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在诗歌创作中,“兴”其实就是诗歌的开头,也就是先用一、二句话描写一下周围的景物或自己正在进行的动作,以引起下面的歌词,这在民歌中是最为常见的。诗中作为起兴的句子可以与后面的诗意有关,也可无关。 “比”,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一)《诗经》《王风·黍离》

1,《诗经》《王风·黍离》的主题

答:深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2,《黍离》之悲的含义

答:《黍离》之悲,是指对国事危难的感慨。《黍离》是《诗经·王风》中的篇名,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就写了《黍离》一诗,以示志哀。后世的人即用“黍离”一词来表达亡国之痛》

这里的《黍离》之悲有三层含义:怀念故土盛世、感伤国势衰亡、希望天佑东周。

3,分析《黍离》中的结构特点和抒情方式

答:这首诗采用重章复沓的结构和反复咏叹的抒情方式,全诗三章只换了6个字,而低回哀怨,一往情深。

全诗从“苗”到“穗”到“实”,说明时间的长久,并通过重章加强抒情性;又以“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三种状态,说明心情的痛苦程度,复沓中有变化;又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为主旋律,三章完全重复,突出心忧和无奈,充分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郁闷和激愤。

4,背诵、默写全诗

(二)《诗经》《秦风·蒹葭》

1,伊人形象

6

答:此诗通过反复描写,刻画了一个颇具象征意义和朦胧美的伊人形象。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人;有人认为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

其实,只要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它就包容了世界各种可望不可及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等心灵的回响,也就都可以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感应。

2,《秦风·蒹葭》一诗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这是一首抒情诗。全诗分三章,每章一、二句借景起兴,三、四句点名主题: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借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诗中描写的景象处处含情,画面、色彩彼此映衬,风神摇曳。通过对深秋凄迷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意境,也造成某种神秘色彩,极好地烘托了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寻以及不可得的失望和惆怅心境。技法高超,风格自然,真切感人。

3,《诗经》《秦风·蒹葭》的艺术手法表现 答:全诗的主要特点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

全诗采用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白露”之“为霜”、“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寻时间的延伸;“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移动,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虽然只用了几个字来表现,但其间的微妙变化和幽深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

(三)屈原《涉江》

《涉江》全诗五章,是一篇纪实性的作品,用第一人称叙述,通过对屈原自己被放逐湘、沅的行走路线和时间及生活的真实记录,申诉了自己的崇高志向,表达了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无比愤慨,反复抒发了自己心系祖国,实现理想的热切情怀,充分表达了其九

7

死未悔的执著追求精神。当然,也反映了屈原徘徊、惆怅、复杂矛盾的心情。

1,屈原生平及其诗歌成就(见教材P12)

2, 分析《涉江》一诗叙述、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答:此诗无论叙述、描写,还是议论,都充满了感情。诗中关于诗人艰难跋涉的记叙,关于流水回曲、寒风萧瑟、幽谷密林、雨雪霏霏的描写,都与诗人孤寂、愁苦、悲怆、愤慨的心情融成一片,悲中有壮,哀而不伤,尤其是“乘鄂渚而反顾兮”和“人溆浦余儃徊兮”两章,更为感人.

3,《涉江》一诗的语言特色

这首诗在语言方面极富特色。语言感情色彩十分强烈:大胆抨击黑暗,严斥奸佞小人,表达宁死不变之心志,爱憎分明,斩钉截铁。

诗末的乱辞,又连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以鸾鸟、凤皇、露申、辛夷喻贤才,以燕雀、乌鸦和腥臊臭气喻小人,又以天象为喻,感叹生不逢时。

“兮”字是楚辞的标志性用语,楚辞中有许多“兮”字,其在诗中的作用是:1,调整音节,使音律协畅。2,起着一部分虚词如“于”、“以”、“之”、“而”等的语法作用。

《涉江》这首诗不但大量用“兮”,而且用法多样,有的用于句中,有的用在奇句末,有的用在偶句末,灵活多变,无不妥帖,显示了高超的语言造诣。

(四)《汉乐府·陌上桑》

1,分析《汉乐府·陌上桑》一诗中罗敷的形象。

答:这首诗叙述了采桑女子罗敷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

罗敷是一位美丽、勤劳、坚贞、机智、勇敢并忠于丈夫爱情的采桑女的形象。

2,《汉乐府·陌上桑》一诗是如何运用侧面描写手法的?

答:此诗除正面描写外,主要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如,诗中不去描绘罗敷的面容如何姣好,而是通过行者“下担”、少年“脱帽”、耕者忘犁、锄者忘锄等贪看罗敷的具体表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