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名师整理)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水蒸气就会将塞子冲出,即对塞子做功。将水的内能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 故选:C。

【点评】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即内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10.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内能和比热容的相互关系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高的物体具有的热量多

B.物体吸收了热量,内能一定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C.比热容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与物体的质量和吸热多少有关 D.1kg 0℃水的内能一定比1kg 0℃冰的内能大

【分析】(1)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含有多少热量; (2)晶体熔化过程中,虽然吸热但温度不变;

(3)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质量、吸收的热量等无关,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解答】解:A、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含有多少热量,故A错误;

B、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内能增加,但温度不变,故B错误;

C、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吸收的热量等无关,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故C错误;

D、1kg、0℃的水变成1kg、0℃的冰时要放出热量(凝固放热),所

17

以1kg、0℃的水的内能比1kg、0℃的冰的内能大,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热量与温度的关系: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不一定变化,这是因为物体在吸热或放热的同时,如果物体本身发生了物态变化(如冰的熔化或水的凝固)。这时物体虽然吸收(或放出)了热量,但温度却保持不变;

物体温度改变了,物体不一定要吸收或放出热量,也可能是由于对物体做功(或物体对外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变化了,温度改变了。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1.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下是小亮饮茶时观察到的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

A.打开茶杯盖,闻到茶香四溢,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B.飘在水面的茶叶受到浮力,沉在杯底的茶叶不受浮力 C.倒水冲茶时,茶叶随水旋转,停止倒水,茶叶仍然运动,是由于茶叶受到惯性的作用

D.冲茶所用的热水或凉水都具有内能

【分析】A、分子动理论中提出以下观点:一是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二是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三是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

18

斥力。

B、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

C、惯性定律: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D、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共同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解答】解:A、打开茶杯盖,闻到茶香四溢,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A正确;

B、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飘在水面的茶叶受到浮力,沉在杯底的茶叶也受浮力;B不正确; C、水冲茶时,茶叶随水旋转,停止倒水,茶叶仍然运动,是由于受水的推力而继续运动,不是惯性作用;C不正确;

D、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茶所用的热水或凉水都具有内;D正确; 故选:A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内容的了解情况。需要结合具体生活实例进行分析,并掌握用物理语言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 12.清明小长假,小乐和同学到“天下第一泉”景区游玩。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小乐发现许多与物理相关的现象并给同学做出解释如下,其中合理的是( )

A.五龙潭花香阵阵,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19

B.划桨荡舟大明湖,利用了省力杠杆的知识 C.垂柳倒影趵突泉,是利用光的折射形成的 D.护城河航线上的船闸,运用连通器的原理

【分析】(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杠杆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但费距离;②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但省距离;③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既不省距离也不省力; (3)光的反射是指光线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出去的现象,比如平面镜成像;

(4)上端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如果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解答】解:

A、五龙潭花香阵阵,是气体的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该选项说法正确;

B、船桨在使用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属于费力杠杆,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垂柳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船闸是由闸室和上、下游闸门以及上、下游阀门组成,利用了连通器的原理,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D。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的运动、杠杆的分类、光的反射以及连通器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20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