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和组织中文翻译版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社会认同和组织中文翻译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能会被其他组织共享。承诺一贯性的尺度特征普及了目标和价值观术语的使用,如组织承诺调查表的项目“我发现我的价值观和组织的价值观是相似的”。(Mowday et al.,1979, p. 228)回答者并没有被要求限制他们对组织具体价值观的回应,如果事实上他们能够回答。因此,个体能够在承诺上得高分,不仅因为他或她感知到与组织共同的命运,还因为组织是个人职业目标便利的载体。如果能够证明其他的组织更加便利,这样的个体就会在不牺牲他或她的目标的情况下转向另一个个体。然而,对于认同组织的个体,离开组织必然导致一些精神损失。(e.g.,Levinson,1970)

支持这个论点的是Mael(1988)对运用商业和心理学学生的研究。他基于目前的表述构建了组织认同的6项测量(比如,这个组织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p. 52),并提交了这6项测量和15项组织承诺调查表以进行验证性分析。由双因素模型的产生的x2比为2.03:1(即328.13/188),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825;由单因素模型产生的x2比为2.46:1(即465.14/189),调整拟合优度为0.780。双因素模型的优越性表明认同和承诺构念确实是有微弱差别的。

总之,作为共享身份的组织认同的社会认同理论概念对组织行为来说是新颖的。到目前为止,认同的概念已经和组织目标与价值观的内在化混淆,并且与组织行为和情感混淆。这是组织承诺最清楚的研究。不幸的是,这种混淆已经妨碍了将社会认同理论的丰富发现运用于组织。

组织中社会认同的前因后果

前因

社会认同理论与群际关系的传统观点是相互矛盾的,因为根据群际关系,偏好更倾向于组内发生,即使在没有较强的领导或成员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或凝聚的情况下。利用社会认同理论最小群体范式的实验研究已经证明,简单地给个体分配群组能够最有效地产生组内偏好。(Brewer,1979;Tajfel,1982)偏好并不独立于人际相似或相像的前因观念,它甚至发生于没有互动的组内或者组间,发生于组员间是匿名时,发生于自身利益和群体应对没有关联时。Turner(1984)甚至明确地将个体随意地分配给群体也会导致群体外歧视并增加群体内合作和凝聚力。(比如,Billig&Tajfel,1973;Locksley,Ortiz&Hepburn,1980)

这引导Turner(1984,p. 530)提出了“心里群体”的存在,他将其定义为

5

“共享相同的社会认同或以相同社会类别成员定义自己的人群的集合。心里群体的成员并不需要与其他成员互动或者相同,或者被其他成员相同或者接纳”。他或她存在的概念,比如忠诚的爱国者或体育迷就是以他或她在社会认同中的合作地位为基础的。个体似乎用心理现实具体化或者信任群体,以此来区别他和成员之间的关系。(Turner,1984)

社会认同理论文献表明与组织直接相关几个因素最有可能增加对群体认同的倾向。第一个就是组织价值观和与可比较群体相关实践的独特性。(Oakes &Turner, 1986;Tolman,1943)独特性将“图形与背景”区分,将该群体与其他群体区分,并提供一个独特的身份。Mael(1988)抽样调查了一个宗教学院的校友,发现学校价值观感知的独特性与实践和学校认同呈正相关关系。独特性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通常由组织成员显示的传教士热情,当然这种组织是新的,具有创新性的(比如 Perkins,Nieva,& Lawler,1983)或者是追求独特目标的(e.g:Hall 等人1970对美国林务局的研究)。

在组织内部,群体价值观和实践的独特性需要通过群体领域或边界的清晰度和渗透性使之合格化。例如,以功能为基础的两个次单位的价值观和实践很可能比两个以市场为基础的价值观和实践更加不同,这暗示了独特性;前者更可能是连续或者相互依存以及身体相接触的,这暗示了模糊性。(Brown,Condor, Mathews,Wade & Williams,1986;Brown& Williams,1984;Oaker& Brown,1986;Skevington,1981)

有趣的是,即使是消极的价值观特质也与认同相关。被视为是消极的群体通常会利用这种防御机制将消极的特质重塑为一个积极的特质(黑色是美丽的),最小化或者支撑一个消极的特质(我们不受欢迎,因为我们不玩弄政治),或将外部群体与比较的内部群体相交换。(Lemaine,Kastersztein&Personnaz,1978;Skevington,1981;Wagner等1986)(即社会创造力Tajfel&Turner,1985)对群体的威胁越强烈,防御偏差越强烈。(vanKnippenberg,1984)这种计谋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人们带有反文化的激烈认同(e.g.,Martin &Siehl,1983)或在组织中带有强烈的不满(e.g.,Jackall,1978)

与提升认同相关的第二个因素是群体的威望。(Chatman, Bell&Staw,1986;March & Simon,1958)这是基于早期的争论,群际比较、社会认同会影响自尊。

6

Mael(1988)发现感知组织威望与社会认同相关,这是从对大学学生和宗教学院校友的抽样研究得出来的。个体往往从认知(如果不公开)上认为自己是赢家。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从众效应通常在组织中被目睹,大众对个体或观点的支持瞬间获得动力和升级,因此创造出来一个冉冉升起的新星。对积极认同的渴望有效地创造了冠军,并将多个微小的符号转换成了绝大多数。(Schelling,1957,p. 32)

第三,认同很可能与外群体的突出特点相联系。(Allen et al.,1983;Turner,1981)外群体意识强化了一个人的内群体意识。Wilder(由Wilder引证,1981)将一组受试者分成了两个群体(内群体环境和外群体环境),一组是以对某种绘画的偏好为基础,第二组分配到另一个群体(仅有内群体环境)。受试者被假定为当外群体存在的时候(内群体/外群体环境),他们在内群体中会比没有具体外群体凸显时(仅有内群体环境)更具有同质性。外群体意识强调界限的存在,并指引受试者假定内群体的同质性。同样,Kanter(1977)发现在男性主导销售力中女性的存在促使男性夸大感知的男性特征和性别差异。

对内群体认同的群际知名效应(e.g., Friedkin&Simpson,1985)是这一原则的特殊情况。在竞争中,群体界限被描绘的更加尖锐,价值观和规范得到了强调,并且我们/他们的差异更加鲜明。(Brown & Ross,1982;van Knippenberg,1984))(c.f认知差异假设,Dion,1979)例如,Skevington(1980)发现当处于高地位的护士(这里的地位是以培训为基础的)被指导相信他们将和低地位的护士混合时,他们就增加对内群体的偏好,强调他们的独特性和与低地位相比的群体优势。

最后,与群体形成(人际互动、相似、相像、接近、共享目标或威胁、共同的前因等等)一系列相关的因素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个体对群体的认同,即使社会认同理论表明他们没有必要为了认同而发生。然而,它应该被注意到,尽管这些因素促进了群体形成,他们也直接地暗示了个体心里群体,因为他们可以被用来作为心理分类的依据。(Hogg & Turner,1985;Turner,1984)

在复杂的组织中,前因的普遍性—个体的分类,群体的独特性和威望、外群体的凸显以及群体形成因素—表明群体认同很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同样,虽然社会认同理论文献表明分类对于认同的发生分类是必要的,组织中正式群体与非正

7

式群体的普遍性表明分类并不是认同的唯一因素。因此,由社会认同理论提出的认同的后果,将在下文中得到探讨,这可能会在组织中加强。

后果

社会认同理论文献指出了与组织相关的三个普遍后果。第一,个体倾向于选择与突出他们身份一致的活动,他们也支持体现这些身份的机构。Stryker和Serpe(1982)发现宗教角色显著的个体会在那个角色中花费更多的时间并从中获得满足感。Mael(1988)发现校友与母校之间的认同,预示着他们对这所学校的捐赠,预示着他们对后代和其他人的招募,预示着他们出席的职务,预示着他们对母校的满意度。因此,对组织的认同很可能会增强对组织的支持和承诺。

第二个相关的后果是社会认同影响与群体形成相关的传统后果,包括群际凝聚力、合作和利他主义;同时,社会认同也影响群体的积极评估。(Turner, 1982,1984)预测认同对相关群体和活动的忠诚也是合理的。但是,应该被指出的是,鉴于我们讨论的心理群体,这种相似性并不需要人际关系或者基于互动。Dion (1973)证明道:一个人可能会像其他群体的成员,尽管他们简单地凭借共同的成员资格获得消极的个人属性。(cf. 个人和社会吸引力相比较,Hogg & Turner,1985)简言之,“个体作为群体成员可能会像其他人,与此同时作为个体他与其他成员又不相像”。(Turner,1984,p.525)

认同也可能在态度和行为上促进和提高群体内在化的价值观、标准以及同质性。正如其他人社会分类产生的固有看法,对自己的分类和后续的认同也产生了对自己原型特征的归属感。(Turner,1984,1985)这种自我刻板印象导致自我人格解体(即个体被认为是群体的解体),这种自我刻板印象也增加了与其他群体成员感知的相似性以及符合规范的可能性。

最后,社会认同很可能强化了认同最早期的前因,包括群体价值观和实践、群体威望、外群体的竞争意识、群体形成的传统成因。随着个体对群体的认同,内群体的价值观和实践变得更加突出,并被认为是与众不同和独特的。(e.g.,Tajfel,1969)

或许,关于组织行为的社会认同理论做出的最大贡献是识别心里群体远远超过人际关系的扩张(Turner,1985):即使在缺乏人际凝聚力、相似性或者互动时集体认同也会提升,并且对情感和行为造成强有力的影响。正如下文讨论的,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