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文士的优伶观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晚清文士的优伶观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论晚清文士的优伶观

摘要:晚清之际,优伶群体的壮大和其表演艺术的广泛性,使士优之间的交往变得密切起来,但因为“优伶”角色和地位的独特性以及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又使文士在与优伶交往时产生不同心理。文士或……;或……;或……;(将

下文中论述优伶观的几小点用叙述性语言表达出来。)文士这种心理的出现,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自行用叙述性语言说清楚)

关键词:晚清;文士;优伶观;

“优者,戏名也,??戏为可笑之语,而令人之笑也。”①它的本意是调笑戏弄的行为,后引申为从事这种行为的人也称为“优”。“伶”者,乐工也,专门演奏音乐的人“。“优伶”为“优”、“伶”的合称,在中国古代用于专指那些以音乐、舞蹈、歌唱、戏曲,戏谑等艺术表演为职业的人。

加一段文字陈述:晚清之际,文士与优伶展开频繁交往的具体状况;并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

然后说明,对于晚清文士与优伶频繁交往这一文化现象,已引起学者之关注,比如某某在《某某》文中指出,某某在《某某》书中认为,某某在《某某》中强调,等等;这些已有之研究成果看到了什么什么,成绩在何处,然而他们对文士与优伶交往中所体现出的观念与态度问题,亦即文士的优伶观问题,却缺乏足够之讨论,有鉴于此,本文拟如何如何——————

一、晚清文士的优伶观

加一节文字从总体上概括晚清文士的优伶观,亦即,对以下诸点进行概括论述,然后再逐一剖析。

(一)、平等与尊重

首先,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与优伶之间友好往来的关系上。在《辛壬癸甲录》中就提到了京城地区文人、士大夫与优伶交往的这一状况:“薰卿居京师,从士大夫,长揖不拜”“浣霞与安次香为莫逆交”④“独京师诸伶人谒士大夫,或治酒馔邀乞过临,其柬必曰‘门下某某拜’”⑤道光年间的安次香与伶人结为非常要好的朋友,伶人对于士大夫也可以“长揖不拜”、还可自称“门下”,可见对于他们来说彼此之间的平等关系。

文人在仕途和生活上的不得志,往往也会使他们和优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得彼此之间心心相惜。《清代野记》上就讲了这样一则故事,咸丰年间,桐城地区的方朝觐入京赶考,在偶遇京城伶人巧玲之后,便对其念念不忘,每日往来,风雨无阻,最终花光了盘缠,没办法连衣服也典当了,而巧玲在得知方朝觐并非富家公子后,不但将其衣服全数质出,还赠与盘缠嘱咐他好好应考,数月之后方朝觐病故,巧玲去吊丧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之客皆以优伶待我,虽与我厚,狎侮不免。惟方谓我不似优伶,且谓我如能读书应试,当不在人下。相交半年,未尝出一狎语,我平生第一知己也。”⑥由此可见,与优伶之间和谐交往的关系也间接地体现了文人的对优伶的尊重。再者,光绪时期的风流才子李叔同和名伶杨喜翠也成就了一段经典,李叔同擅唱歌,懂音律,他每晚都到杨喜翠唱戏的地方捧场,不仅为杨喜翠解说戏曲历史的背景,更是指导杨喜翠唱戏的身段和唱腔,两人结成了亦师亦友的至交,虽然最后被迫分离,但却成就了文人与优伶平等和谐,情感交流的典范。

其次,士优交往的和谐还体现在优伶艺术的创造上,文人通过编写戏曲脚本,将自身感情寄托在文本中,然后再经由伶人的表演传播出去,生于道光时期的戏曲作家余治先生就编写了诸如《后劝农》、《海烈妇记》、《英雄谱》等众多作品,以此来劝诫人们多多行善,宣扬忠孝节义,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最后,文人士大夫对伶人的尊重还体现在对优伶艺术价值的肯定上。 第一是肯定优伶具有传递文化信息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文人至始至终都与

优伶,与优伶所代表的优伶艺术结下了难以分割的缘分,尤其是在元明清时期戏曲文化成熟以后更为强烈,明代的祝枝山在观赏完杂剧《持汉节苏武还朝》以后就写下了“勿云戏剧微,激义足吾师”两句,体现了他对戏曲文化的看法。这些大量表现伟大品格和高尚气节的作品,对文人自身的品质也有极大地教育和激励作用。而到了晚清时期,由于戏班结构趋于成熟和完善,大批著名梨园子弟的演出更是极大地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例如京城名伶程长庚出演《群英会》,余三胜出演《凤鸣关》,谭金福出演《定军山》等等,这些人都在将戏曲文本以舞台演出的形式娱乐大众的同时,传播了《三国演义》这一文学大著,与此同时也科普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知识;

第二是认为优伶艺术可激发人们情感。优伶的表演在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的同时,其表演的内容对人们来说往往也有激励和启示的作用。如上演《西厢记》就可能会使广大青年女子们意识到自身的不幸,从而激起她们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上演《鸣凤记》则可能引起人们的正义之情。近代杨啸谷就在《竹扉闲话》中描述了这样一件事: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我国的北洋水师在黄海打了败仗,面对人民大众此起彼伏的舆论声,慈禧太后迫于压力逼不得已下了剥夺李鸿章黄马褂命令,想要以此来敷衍了事,平息民愤。有一次,刚好在北京文昌馆有一出水漫金山寺的戏,当时的著名丑角杨鸣玉在其中扮演的是水族龟丞相的角色,而且巧的是因为剧情需要,恰恰扮演鳖大将的人就要穿黄马褂,于是杨鸣玉便借机嘲讽,让鳖大将当先锋率先攻打前阵,并大声呵斥道:“如有退缩定,将黄马褂褫夺不贷”,这一随机的嘲讽行为引起了观众们的强烈共鸣。没过多长时间,杨鸣玉因病去世,人们对此表示深深的惋惜,与此同时一副巧妙的对联也在北京城内迅速扩散:“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⑦优伶艺术的启示教育作用激起了人们心中的爱国情感和明辨是非的正义之感。

(二)、捧——“明星效应”

晚清时期,随着戏班演出商业化、结构化的形成,有一现象也迅速生成,那就是演员的“明星化”,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优伶都能成为名角,那得靠自己的本事取得外界观众的认可才行,被公众认为是享誉著名的优伶就可称之为名伶。名伶产生同时也意味着另一行为的产生,那就是“捧”——观剧的人对自己喜欢的角色呐喊助威,出谋划策,送钱献礼,甚至是愿意为他做任何事。捧角与戏剧一同生长,角色得有人看,有人捧才能继续存活发展下去,而有人也愿意看,愿意捧。晚清一些文人官僚就充当了这样的角色。捧角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把优伶视为自己的私有物,不惜花大力气,大功夫来将他们捧红。道咸年间,京剧形成规模以后,就盛行这种风气,称为“私坊”,也称“相公堂子”——优伶们上台

演戏,下台则陪客。据说首开这种模式的是号称京剧三鼎甲的张二奎,这一类名伶除了要教他们唱念做打等演戏的基本功夫外,还要教给他们一些交际应酬的礼仪,以便出台陪客,而这些人大多是容貌姣好,眉清目秀,唱旦角的十四五岁左右的男童。专门蓄养童伶的地方很多时候会以“某某堂”冠名。

另一种则是出于对演员或者是对戏剧艺术的喜爱,大肆进行推崇和热捧。或写文章发表自己对名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赠送大量珠宝钱财讨好名伶。根据李慈铭在《越缦堂菊话》中的记载:“光绪三年”,“八月二十日:晚,赴心泉及张霁亭府尹景和之召。是日,梅蕙仙生日也。坐客甚杂,无憀之甚??就散后,诣景和以钱二十千为蕙仙寿。”,“时琴香者,名小福”,“今年(光绪二年)其三十生日,百镒之金,十日之馔,豪客接坐,豪毂塞门。”,“光绪五年三月初八日:为霞芬书楹联两联。一云:霞呈宝镜双花霭,芬染银鑪白福云。首尾藏其名字也。一云:绿鹦款语宜春榭,玉燕新巢称意花。切其新居也。”⑧文人、士大夫、豪客们不仅给名伶写楹联表示赞美,过生日时还大型操办,都去捧场,送礼祝贺,可见他们对名伶的追捧程度。《宣南零梦录》中也描述了谭鑫培成名后,观众大肆追捧的场景:“光绪甲午??十一月初一后,谭伶忽然振刷精神??自是座为之满。“正在演唱,西楼上有三四人大声喝彩,其声如连珠铳,又如驴鸣,如犬吠,后台各人迭出讽言。??一时楼上下观者咸抱不平。”⑨对谭鑫培进行追捧的还有另外一人——晚清贵族那桐。有一次,庆亲王奕劻要给福晋庆祝生日,就在家中举办了堂会,谭鑫培应邀献艺,奕劻出门迎接谭鑫培时和他商量说:“谭老板,今天可不可以请您给我唱个双出?”谭鑫培说:“可以啊,但是得有哪个大臣给我磕头才行。”奕劻面露难色,谁知,那桐立马双膝跪地,虔诚地说:“请谭老板赏脸。”谭鑫培十分惊讶,最后就唱了双出。或许我们可以说,那桐的行为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追星”。

(三)、仅止于赏其艺、亲其色。

人们对优伶的喜爱主要体现在对其技艺和容貌的赞赏上,在看重优伶的歌声,舞蹈,言语以及绝活等技艺的同时,对优伶的外貌也有要求。古时候,人们对优伶的姿容要求艳而不媚,丽而不靡,体态则强调要风姿绰约,清代小铁笛道人在《日下看花记》中就曾说到:“余论梨园,不独色艺,兼取性情,以风致为最。”这就不但强调先天素质,还看重后天修养。但文人士大夫们对优伶的看法也仅止于赏其艺、亲其色而已,当他们认为自己的尊严受到侵犯时,同样会毫不留情地对伶人们给予处罚。光绪十年时,谭鑫培因为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被授予了“内廷供奉”的官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位居四品官员,却在一次堂会上受到羞辱。当时一位和慈禧太后关系还不错的王爷的老婆生了孩子,王爷高兴便招当时京城的一些名伶到家里演出,谭鑫培和汪桂芬两人都在招演名单中,然而不巧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