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生分析

省会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3.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一)组织教学,事例导入

师:我们知道,自然界中的生物多种多样。请大家想一想,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每种生物是不是孤立存在的?(答:不是)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个实例。在我国某地草原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人们在搞人工种草的实验时,为了防止鸟吃草籽就用网子把实验区罩了起来。过一段时间以后,人们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了,而未加罩网的天然草原,牧草却生长良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讨论并交流。

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问题中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二)师生互动,探究学习 (二)师生互动,探究学习

1.首先观察描述什么是生态系统。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阅读课本第20页的资料分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列举身边的实例,教师进行强调和鼓励性点评。然后进行环节过渡:这些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员组成呢?

2.观察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 教师层层设问: ①昆虫、树、啄木鸟之间是什么关系?②腐烂的树桩会消失吗?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为进一步探究埋下伏笔。由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分析讨论,归纳出其组成及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如找出树→虫→鸟这样的关系引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所扮演的角色。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从腐烂的树干上长出的许多真菌 引出分解者这个角色。

3. 教师进一步设问: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如果没有分解者,自然界会出现什么局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4.观察探究生物部分三者之间的关系图(课本21页图I-16),教师设问:①哪些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② 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是什么关系?③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是什么关系?④除了植物、动物和分解者这些生物,生态系统就能维持下 去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食物链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并举出身边的实例。

5.小组合作连食物链。出示草原上部分生物图,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利用各种生物图片用箭头连出它们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并提醒学生注意:①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连到最后。②箭头指向取食者。③时间1分钟。各小组交流展示合作的结果,小组之间先进行 互评,教师再进行鼓励性评价。

6.展示上述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教师提出探究的问题:①有多少条食物链?它们之间互不相关吗?②如果蛇的数量大大 减少,其他生物的数量有变化吗?学生数食物链,小组讨论这些生物之间数量的变化关系,以引出食物网的概念。教师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在这张生命大网中 “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其他生物的数量。

7.进一步探究。在一般的情况下,生物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以食物链:草→兔→猫头鹰为例,4人小组合作从不同 角度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各小组交流合作的结果,同学之间互相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师生一起归纳出:生物的数量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但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8.学生阅读课本23页资料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① 能量随着食物链的流动而逐渐减少

② 有害物质随着食物链的流动而在逐渐累积。 活动3【活动】(三)情感教育 (三)情感教育

师:通过分析课本23页的资料分析内容,你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分析、讨论)在食物链中,有毒物质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

师:很好。那么这些有毒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工业排放的废水,废电池随手扔入水中,生活污水排入水中…… 师:这说明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威胁人类自身,所以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地球的生存,让我们珍惜环境吧!

师:有人说:“破坏环境是眨眼之间的事情,而恢复生态环境则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一个伐木工人砍伐一棵大树仅需要几分钟,而我们栽种一棵小树直至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则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因此,我们再也不能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了。现在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如何呢?我们来看下面的实例:在美国的阿拉斯加有这样一个自然保护区,人们为了保护一种珍稀的鹿种,就把它的天敌统统杀掉了,实际情况如何呢(教师出示两种选择)?4人小组展开讨论,自由想像,多角度思维。在此基础上明确:我们在保护环境的时候,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与自然界应和谐发展。 活动4【活动】(四)归纳总结 (四)归纳总结 (五)巩固练习

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 . 池塘中的水草 B. 池塘中的鱼 C.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D. 一个池塘 2.维持生态系统的存在,下列不是必需成分的是 (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水、空气等

3.在“草→兔→鹰”这个食物链中,如鹰被大量捕杀,则草的数量会( ) A . 增加 B. 减少 C.先少后多 D. 先多后少

4.捕杀森林中的全部肉食动物后,鹿、兔等植食动物的平均奔跑速度将会( ) 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先减后增

5.某地大量捕捉青蛙,以至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水稻减产,生态平衡失调,原因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食物链

活动6【测试】(六)目标测评 (六)目标测评

1、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 ( )

A .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B .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组成 C.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D. 阳光、空气和水组成 2、植物生活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 ( )

A. 呼吸作用 B. 光合作用 C. 人类提供 D. 动物提供 3、生物圈具有自我维持相对稳定的能力这种能力是( ) A.无限的 B.不受影响 C.有限的 D.永不改动 4、能量在食物链的传递中递减,而农药残留在食物链中却 ( ) A.少量增加 B.富集 C.减少 D.不变

5、下列是一些池塘中常见的生物①鱼类②藻类③水生甲虫④池边杂食动物⑤水蚤将上述各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其次序为( )

A.④→①→②→③→⑤ B.②→⑤→③→①→④ C.③→②→①→⑤→④ D.②→⑤→④→③→① 6、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

A.草→兔子→狐狸→狼 B.植物遗体→真菌→动物 C.猫头鹰→老虎→种子 D.青蛙→蛇→鼠→猫头鹰 活动7【作业】(七)布置作业 (七)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1、2、3题 教学反思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也有趣味性。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在本节课中我认为必须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独立完成作业,要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在选择事例应更贴近实际,有一定操作性,在学写食物链时注重引导,了解生物习性等。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不断的教学反思,一切以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