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湖义门张氏宗族概述修改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张家湖义门张氏宗族概述修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张家湖义门张氏宗族概述

张家湖——湖北省黄石市“义门张氏宗族”的特称,亦是其族民、地名、湖名的统称,是“张家湖张氏”的母亲湖。张家湖义门张氏宗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瓜瓞绵延,鄂东南名门望族。

张家湖义门张氏宗族是唐玄宗时期国子监祭酒(现教育部长)宁公之后裔,视江西武宁三溪为“老籍”,是为“三溪张氏”。尊宁公为唐分支后张氏一世祖,宁公六子瓘公之子澹公为三世分支后嫡祖。六世祖九皋公于后唐五代纷乱时期“以曲江进士致仕来冶”,十世祖佑公于北宋中期“南海罢,但载罗浮石以归”,十七世祖志仁、志和二公于南宋中期居石灰窑闻名冶邑一方,二十三世祖荣四公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避“朱、陈”战乱,由黄荆山中端大张儒庄迁团山墩建仙湾(后称新湾)。综归历史,张家湖义门张氏宗族自先祖皋公来冶传后世至今,有千余年历史,自荣四公至今亦有650年历史。

张家湖素有“围湖一圈多张姓,湖、田、山地张家湖”之誉称。公元1949年前,张家湖湖面13平方公里(现8.6平方公里),张氏宗族环湖有湾庄70余座,人口两万余人,拥有田、地、山、林面积数万公顷,跨越现黄石市中心三大城区(下陆区、黄石港区和西塞山区)。在鄂州市洋泽(碧石镇)、汀祖及大冶牛角山颈和清美庄,以及黄石下陆等地亦有家族及田、地、山、林万余亩。

张家湖义门张氏宗族的发展史,是黄石市区前身发展史的标志和缩影,是黄石市历史的真实写照(现仅古坟、墓志和古老樟树及祖堂达500年以上的诸多)。其宗族为黄石市历史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以及城市建设和改造,作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为黄石市谱写了一部丰功载伟的历史篇章,将铭记史册,传承后世,万古流芳。

一、张氏宗族源流序

张家湖义门张氏宗族自得姓始祖挥公传至现“先”字辈为止,共有一百五十六世,按不同历史阶段分别称挥公为张氏一世祖;称自唐朝分支后宁公为《张氏大成宗谱》“孝友堂”一世祖(挥公一百零六世);称荣四公为《义门张氏宗族》“睦族堂”一世祖(挥公一百二十八世,宁公二十三世)。

1

1、宁公以前张氏源流序

据《张氏大成宗谱》载:“挥按张氏本姬出,自轩辕第五子青阳氏,择始造弦矢,张罗以取禽兽,封为弓正,主祀孤星,世掌其职,赐姓为张。”即挥公为得姓始祖,尊称为张氏一世祖,在公元前2300年以前居冀、豫交界的清水河一带,是为张氏宗族“清河堂”堂号的来历。以“孝友传家”为典范的张仲公,在宣王时(公元前827年以前)事为大夫,中国第一个有史记载的张氏,是为张氏宗族“孝友堂”堂号的来历。张老公在晋献公时代(公元前651年以前),享有“善颂善祷”之誉称,是张氏善德仁义之祖,其后五世为相。张良公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公元前189年以前)为汉留侯,是中原大地嵩公五子和道教天师祖道陵公及其弟道宏公的宗祖,其后裔是张氏大宗族中最大亦昌盛的一支,遍布中原大地和海内外。

根据《中华姓氏通书·张姓》邓洪波撰及吾族《张氏大成宗谱》载,宁公以前吾族源流序为:

(1)一世祖挥公→五十二世仲→六十五世老→君臣→趯→骼→唐相(孙)→抑塑→开地→平→良(汉留侯)→不疑(从张老公开始,世代后推相符)。

(2)七十五世祖张不疑公生有二子,曰:典、高。典公一支序为:典公→默→金→乘→嵩→五子:壮(留守关中)、讚(迁河北)、彭(迁南阳)、睦(迁吴都)、述(迁沛国),共六世,谱载述公(亦为通)为嫡祖。高公一支序为:高公→迪(亦为通)→无妄→皓→大顺→二子:道陵(公元34-156年)、道宏、共六世。谱载道宏公为嫡祖。从以上两支源流序看,吾族通公应为高公二传迪公的一支(因谱载道宏公实为吾族嫡祖)。

(3)八十四世祖道宏公→觉→嗣→匏→湛→起→文→璁→谦→景淳→材→炬→瓒→元俊→辉→恂卿→权→景→世英→阵良→杰→朴→安、宁(从道宏公传至宁公,其世系源流在宁公谱系中最为统一)。安、宁二公为吾族一百零六世祖,《张氏大成宗谱》将宁尊为吾族一世祖。综上所述,从六十五世张老公至一百零六世宁公世系较为清晰。

2、宁公家族概况

根据江西武宁和瑞昌两地《张氏宗谱》所载,主要是记载宁公六子所传四世出生在武宁三溪的分支,没有宁公六子琼、王告、、玿、瑗、璇、瓘的后裔在粤、桂、川所传世系源流的资料。从江西武宁《张氏宗谱》显示,宁公家族概况如下:

2

(1)宁公之父朴公。朴公祖居河南洛阳,在湖南长沙县任县尹时,因避“安史之乱”不克归葬长沙万绶村,将祖谱遗失,其长子安公服满后居此地至今传为巨族。

(2)宁公。宁公,字康叔,生于唐开元十九年辛未(公元731年)九月初九日(张家湖俗传“太公生”为九月初三日),殁于唐长庆四年十月(公元824年),享年93岁(见《张氏大成宗谱》谱首:大唐长庆四年十月日颁《驰赠宁公??诰》和《大司成张康叔传》),墓葬“书堂山口琵琶峰”。公于唐肃宗至德丁酉年(公元757年)任国子监祭酒,至公元782年因避当朝丞相卢杞所害,归隐于江西武宁紫鹿三溪袁家坪卜宅落居(传宁公寻隐途经此地,见有紫鹿岗和青牛涧同在,公感叹,曰:这是不贪名利的世外人居地也。故称青牛涧主)。因当地正是三溪交汇之处,故凡宁公之裔统称为“三溪张氏”,视江西武宁三溪为“老籍”。公始娶聂氏,生子二,曰:琼、王告。聂太君居武宁本年殁,公继娶刘氏,生子四,曰:玿、瑗、璇、瓘。吾族嗣甲、隆忍二人于1989年九修《义门张氏宗谱》时,携吾族祖传“世代源流”与“老籍”核对至瓘公吻合。

(3)六监齐荣。宁公六子俱为进士,均为广西地方长官。其中长子琼公先为广西上谷太守,改任梧州知府(公元796年),服满封东京国子监祭酒。次子王告 公初为广西全州太守(公元812年),后升广东廉访使。三子玿公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授上谷太守,东京国子监兼司空。四子瑗公宝历三年(公元828年)任柳州安抚使。五子璇公任两广廉访使(公元822年中进士后)。六子瓘公任广西柳州安抚使(公元829年中进士后)。目前,在广东和广西等任职之地有宁公之后裔(据2013年《瑞昌张氏宗亲联谊会》所悉,有一支宁公后裔来自广西)。宁公后裔目前仅红丁有数十万,人口逾百万,除两广及川以外,尚还有的遍布在赣、鄂、皖、湘四省边缘一带,成为望族之地。吾省鄂州、黄石、咸宁、黄冈、荆州等地市均有六监传人,以宁公继娶刘氏太君所生四子后裔居多。

(4)瓘公传人。张瓘公,字大怀,生于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于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为柳州安抚使,娶瑞昌王氏,生子六,曰:彦、敏、雕(彫)、载、连、烦。公妣俱葬江西紫鹿白坟冲鸡山嘴。目前,瓘公长子彦公在江西武宁、瑞昌和大冶、阳新等地,五子连公在武宁横路、上张庄和湖北黄冈市等地,六子烦公在江西德安前山大湖庄等地均有后裔传人至今,其宁公派下世系较为清晰。瓘公

3

二子敏公、四子载公在江西武宁、瑞昌谱系中只有三传记载,唯有雕公无后裔世系记载。

公元二零一四年元月十三日,吾族族长张嗣林,十修谱局局长张桂生和张昌明、张昌美、张树平一行五人赴江西武宁横路、杨州、德安等地核查,且张昌美、张树平再次赴瑞昌谱局查询《张氏宗谱》。经反复查核和研究吾族和武宁系《张氏宗谱》,吾族澹公实为瓘公三子雕公,非为彦公。其由:(1)瓘公六子唯有雕公谱载娶妻王氏与澹公谱载妣王氏一致,“雕”为谱名,“澹”为字号。(2)澹公约出生在唐文宗大和年间(约公元835年以前),吾族谱载官居仕吏部书郎。宁公长子琼公之孙瑾公在续修宁公系《宗谱》时(一修),正值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为唐末政局不稳之期,而澹公在外为官,与家无通牒,亦是吾支而失之因,故雕公谱系无后裔记载。(3)吾族是宁公系唯有一支不是直接从江西武宁或瑞昌迁徙到冶邑间,而是由广西富川经粤迁徙到冶邑的(二修谱载吾族为“粤稽”,见二修谱《伯还公传》和八修谱《续修宗谱序》吕学楷敬撰)。(4)吾祖祖传“世代源流”与宁公系“世代源流”一致。

(5)老籍《宗谱》与祠宇。老籍祠宇和重续《宗谱》源于宁公长子琼公三传瑾公之手,其官居翰林院知制诰,《宗谱》通过族祖、叔辈老人拾遗补缺完成。老籍从乾宁三年(公元896年)至吾族首修(公元1751年)已共续修十次《宗谱》。即:乾宁三年、宋天禧三年(1019年)、宋仁宗大圣八年(1030年)、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明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化十年(1464年)、明嘉靖二年(1523年),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乾隆三年(1739年)。

(6)“瓦西坝”(亦有称瓦碎坝)为交通便捷之古渡口。宁公后裔外出为官或迁徙他处多经江西瑞昌(宁公后裔第二发源地)或德安,至九江莲花县瓦西坝渡口,或逆江而上,或顺江而下,故外居武宁、瑞昌后裔多传从江西瓦西坝外出迁建。

3、宁公至荣四公宗族源流及宗族迁建发展概况

宁公至荣四公,历二十三世,经历了多次迁徙。即:宁公(江西武宁三溪)→瓘公(任广西柳州安抚使)→澹公(任仕吏部书郞)→兆太→合明、公艺(三世两广之地)→九皋(由曲江进士致仕来冶)→帆→济(清、淮)→诚(谏公迁徐州知州、议公任嘉兴知县,传有福公)→佑公(广东带罗浮石以归)→世宇(宁、宙未详)→猷公(任下江馀姚知县)→松→麒→凤→彪→志仁、志和(几世居冶邑黄荆山北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