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能力训练:十八 含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能力训练:十八 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专题能力训练十八 传统文化经典(B)

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第1~2题。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二、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完成第1~2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

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

②③

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日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

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一专,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婴论和与同》) 注①献:进言指出。②干:违背。③据:指大夫梁丘据。 1.上面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和晏婴 的思想。 2.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和”与“同”的差异。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材料一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

材料二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墨子》)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

1.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在“爱”的问题上,孟子主张 爱,墨子主张 爱。(各用一个字概括)

2.结合材料,简析孟子之“爱”与墨子之“爱”的区别。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邹与鲁拱。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注①邹与鲁拱:邹国与鲁国交战。②穆公:即邹穆公。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

1.成语 出于上文,与现在常用的意义大不一样了,它在这篇文章中的意思是:

2.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对“有司”与“民”关系的理解。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材料一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

①②③④

材料二 子张问曰:“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

注①崔子:齐君的臣子崔柕。②陈文子:与崔柕同朝为官,两者地位相当。③乘:一辆四匹马拉的大车叫一乘。陈文子有马十乘,在当时应算极其富有。④违:避开,离开。 1.材料一体现的是儒家 的精神。

2.面对弑君事件,孔子与陈文子的做法有何不同?你更赞成哪一种做法?为什么?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③

。”(《论语·卫灵公》)

④⑤

孟子曰:“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

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孟子·尽心上》)

注①兴:起,这里指起身。②固:坚持,安守。③穷斯滥矣:斯,就。滥,泛滥,指胡作非为。④所性:指他的本性。⑤大行:指理想、抱负行于天下。⑥分:本分。

1.选段《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行为有怎样的要求?请简要概括。

2.以上两个选段中,孔子和孟子对于“穷”的看法有何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1)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②③

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

④⑤

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

(2)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论语·公冶长》)

(3)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4)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 注①佛肸(bìxī):晋国大夫范氏或中行氏的家臣,中牟城地方官。②畔:叛,谋反。③磷:损伤,这里为变薄。④涅:一种矿物质,可用作颜料染衣服,染黑。缁(zī):黑色。⑤匏瓜:这里指不能食用的苦葫芦。⑥九夷:指商末箕子隐居之地,即朝鲜半岛。

1.面对春秋末期的时代环境和个人处境,孔子对政治先后流露出哪些思想倾向?

2.孔子的这些思想倾向是否矛盾呢?结合材料,简单谈谈你对其思想倾向的认识。

答案:

一、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

2.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

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他的理想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

二、1.“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2.“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的人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三、1.中庸

2.(1)“和”,讲究原则以寻求各方的统一与平衡,如材料所言,国君认为可行之事而实则有不可行的因素,大臣应加以指出,切不可君云亦云,反之亦然。“同”,则是无原则的调和,君云亦云。(2)“和”的结果是达到整体的和谐,使可行的更加完备,而不可行的也能从中汲取积极的因素。“同”的结果,则因异口同声而趋于单调沉闷,给事业带来损害。

四、1.仁 兼

2.(1)孟子之“爱”:由己及人有差等;以血缘为基础,出于天性。(言之成理即可) (2)墨子之“爱”:视人如己无差等;以利益交换为基础,出于功利心。(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材料一 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抱仁爱之心,但谈不上亲爱之情。只有亲爱亲人才能仁爱百姓,只有仁爱百姓才能爱惜万物。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