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常识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地震勘探常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有效波与干扰波的区别?分别用什么方法压制?答:A有效波与干扰波在传播方向上有可能不同,可以用组合检波来压制。B频道上有差别,可以采用频率滤波来压制,即带通滤波。C在动校正后剩余时差可能有差别,可以用多次叠加。D在他们出现的规律上可能有差别,可以用组合方法压制。

2.礁在地震剖面上的基本特征:(1)外形呈丘状或透镜状。(2)礁体内部反射紊乱,连续性差,或呈无反射的空白。(3)礁与相邻地层间存在速度差异,礁速度低时,下伏层反射略下凹;礁速度高时,下伏层反射略上凸。(4)礁体上覆地层形成批覆构造(5)礁与周围沉积间有岩性差异,形成较强波阻抗差,礁面能产生较强反射。

3.火成岩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1)外形多不规则状,有筒,丘,蘑菇,线状。(2)顶为强反射,但连续性差。(3)有时可见底,有时见不到底。(4)内部波形杂乱,或无反射,但更多为断续强短。(5)有时可见火山口反射(6)在水平切片上,火成岩与沉积岩的反射不同,沉积岩反射波形稳定,排列有序;而火成岩体内的波形呈揉皱状或絮状。(7)火成岩体周边的反射大多没有明显上翘现象

4.由炮集地震记录获得偏移剖面的基本步骤(1)对CSP记录进行去噪处理。(2)抽道集(从CSP中抽出CMP道集)。(3)静校正。(4)分析速度。(5)动校正。(6)水平叠加。(7)剩余静校正。(8)重复4-7。

- 1 -

5.干扰波调查的几种方法:(1)小排列土坑炸药。(2)直角排列(3)方位观测(4)三分量观测

6.地震勘探测线布置基本要求:(1)根据地质任务,整体规则(2)测线要尽量为直线(3)测线足够长能控制构造形态和地质目标(4)测线应沿构造的倾向走(5)测线要通过主要深井。(6)注意和邻区及早年测线的连接。

7.时间剖面与地质剖面存在哪些差异:(1)由钻井资料获得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和出现位置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2)时间剖面纵轴是双程旅行时,地质剖面纵轴是深度,需要用速度将其转换,但速度精度会对其有影响。(3)反射波振幅,波形及同相轴是包含了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但它不是与地层的简单对应关系,而与界面两侧的介质参数有关。因此,必需经过特殊处理(波阻抗反演等)才能把反射波所包含的“界面”信息转换成与“地层”有关的信息。(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通常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大小不同,极性有正有负,到达时间有先有后的地震子波干涉叠加的复合波。因此,其层数少于地质剖面。(5)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常出现各种特殊波,如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这些波的同相轴形态并不表示真实的地质形态,它们在三维偏移剖面上可见到。

8.低速带对反射波及构造形态的影响。

地表附近的岩石,由于长期遭受风化而变得比较疏松,地震波在

- 2 -

该岩层中传播,速度很低,故称为低速带;低速带对地震具有较强的吸收性,对波的高频部分有很强的吸收作用,使波的频率变低,能量变弱,在低速带很难激发较强的地震波;低速带的存在使反射波产生时间滞后,当其速度和厚度横向变化较大,对构造形态真实性偶较大影响,因此,在地震工作中, 必须调查和收集低速带速度和厚度资料,在处理中作必要的校正,消除低速带对构造失真的影响。

9.如何提高地震勘探垂直分辨率?(1)选择合适激发和接收条件,设计合适的观测系统,提高地震波主频和频带宽度;(2)在资料处理中采用反褶积等方法,压缩地震子波延续时间;(3)采用横波勘探也可提高垂分辨率。

10.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形成及其主要特点?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个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的信号,经过动校正后叠加起来即可得到水平地震加剖面。其主要特点有;(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0。(3)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构造和岩性信息,如振幅的强弱与地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有大有小,极性有正有负,到达时间有先有后的反射的波叠加,复合的结果而复合子波的形成取决于地下地层结构的稳定性,如薄层厚度岩性。砂泥岩地等(5)水平叠加

- 3 -

剖面上常出现各种特殊波,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这些波的同相轴形态并不表示真实的地质形态。

11.振动图:固定空间位置,观察r处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形。

12.波剖面:固定某时刻,观察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形。 13.等效速度:在均匀介质条件下,理论双曲线与实际反射波时距曲线最佳拟合的介质速度。

13.静校正:对因地表起伏或基准面变化引起的校正。

14.几何地震学:研究地震波传播时间与前波空间位置的关系,采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规律,研究地震波时距曲线及解释理论,速度对波的传播路径和时间的影响等。 15.地震反射界面的意义:地震反射界面是物理界面,其地质意义是年代地层界面,而不是岩性地层界面。只有沉积表面是空间连续的具有波阻抗差的界面。虽然由于沉积环境,物质来源的变化,会使阻抗差在空间上有所变化,但这些变化只影响反射度和连续性的变化,不会影响它的延续性。反之,岩性地层界面在客观上是之状交互的,不连续的,不平整的界面。测井分层垂直分辨率高,地震分层受分辨率限制,与测井分层并不一定有一一对应关系,测井分层有可能会形成“穿时现象”。要使二者有对应关系。

16. 组合检波频率特性的副作用(1)组合检波使地震分辨率降低。由于组合检波具有低通滤波作用,会滤掉高频成分,使地震波频

- 4 -

谱变窄,波形变展宽,这会降低地震分辨率,n越大,?x越大,组长越长,低通滤波作用更强烈。(2)组合检波使有效波畸变。组合检波相当于频率滤波器,有的频率成分被相对增加有的被减小,使组合后的波形与组合前波形不一样,n越大,?x越大,组合的方向特性越强,畸变越严重。17.断面波的特点:A.同相轴很陡与周围正常波穿插交叉B.波形不稳定,能量不稳定C.连续性差时断时续,忽隐忽现,断面波是断层的重要标志。18. 地震绕射波特点:A.在共炮点记录上绕射波同相轴成双曲线状,极小点在绕射点正上方。B.绕射波在其时间极小点处能量最强,向两边逐渐衰减。C.绕射波同相轴在极小点两边相位相反。 19. 回转波的特点:A.只在水平叠加剖面上,或共炮点记录上可以看到,偏移叠加剖面上看不到回转波。B.在水平剖面上,回转波同与之相连的正常界面反射波同相轴常呈环圈状或牛角状。C.凹曲界面的曲率越大深度越大,回转波范围越大。D.回转波的能量分布,在凹曲界面段产生的回转波能量与同深度水平界面正常反射波能量能量大体相当。

- 5 -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