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中高考开放性作文命题的优缺点及建议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基础教育中高考开放性作文命题的优缺点及建议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基础教育中高考开放性作文命题的优缺点及建议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主要国家的普通中等教育都在进行课程改革,其中包括考试选拔制度,以适应社会特别是世界范围内的高新技术的发展需要。英、美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对考试制度提出种种改革方案。当今中国,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人们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高考考试制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高考考试的内容应该考查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和满足学生个性多样化的需求。因此,自1999年高考开放性的作文命题应运而生,高考开放性的作文命题所占比重在近几年都处在上升的趋势。自开放性的作文题目出现以来,它就表现出特有的优越性,也收获了应有的成效,但它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有待改进。 一、高考作文开放性作文命题的优点

首先,开放性的作文题目符合了新课标的新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表达与交流” 中指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述的过程。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这也是开放性作文题命制的理念。自1999年至2012年,从写作要求上看,高考开放性的作文题目大多数都是给考生一个开放的“话题”,考生围绕话题进行写作,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给了考生极大的写作空间。如2002年全国卷的话题作文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2005年的上海卷新材料根据主题是“武侠、韩剧等对你成长的影响”的材料谈体会。2007年江苏卷的新命题作文是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文章,虽然题目是固定的,但文章的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这些开放性作文命题的写作要求开放而包容,鼓励创新与个性,给考生提供更大的施展才能的空间,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力的表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师大出版社 ,2011:9.

其次,开放性作文命题关注生活和理性思维,渗透人文性。高考作文开放性题目考查的内容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实现语文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语文化,如2004年湖南卷的高考作文以“家庭教育”作为话题,考生从出生就生活在家庭中,自然也受到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2004年上海卷是以“忙”为话题,正是人们对上海这座国际性大都市的生活节奏加快的精神体验,也是很多考生三年高中生活的真实体验。关注理性思考,考查考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如2004年全国卷Ⅰ的高考作文题是讨论如何看待挫折和痛苦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考生的理性辩证思维。2007年江苏卷的高考作文题目“怀想天空”,显然“天空”是意象,实在广阔,不可捉摸,这也说明关于“怀想”的内容还是很多的,例如, 如果把“天空”作为个科技研究的事物,可以进行科技文的在写作;再如果把“天空”作为忠历史的证人,可以进行论说文的写作??思路能否顺利打开,关键在于创新和想象。高考开放性作文评分标准设定了“特色分”的规定,目的就是鼓励学生敢思考敢写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考开放性作文题目还渗透着人文性,这一点在近几年的作文题目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如2009年浙江卷的作文是以“绿叶对根的情意”为话题,这样的话题,引导学生学会感恩,这就是开放性作文命题渗透人文性的表现。

最后,开放性的作文命题具有功能上的优越性。从考查功能上看,一方面表现在以能力考查为重点,但它考查的不是一般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而是中高层次的能力,例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现实问题的能力,实践与探究能力等。如2006年全国卷Ⅰ的材料作文,提供了一则“乌鸦学习老鹰的俯冲姿势而不得”的寓言故事材料,要求考生分析材料进行写作,这就要求考生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国卷Ⅱ的材料作文提供了“关于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情况调查”一文,这是对考生实践与探究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查。另一方面是对考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开放性作文命题的立意很自由,立意开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作文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融入到高考作文命题当中去,使考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受到教育。如2004年辽宁卷的作文话题“平凡与自豪”,讨论如何看待平凡,天津卷“材与非

材”,讨论如何看待才能。这些作文命题对考生有没有自己的价值观,有怎样的价值观,进行了考查。

从导向功能上看,开放性作文题目由于它自身的开放性,题目考察的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能够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体察和感悟。如2011年四川卷的作文“总有一种期待”,将考查重心移向考生的内心诉求和美好未来的期待中,其自我体察和感悟的导向不言而喻。再如2011年上海卷的高考开放性作文以“一切都会过去PK一切都不会过去”为话题就考查了考生积极生活的思想境界,蕴含着极强的思辨色彩。开放性的作文题目对教学也有导向功能,开放性作文命题立意深刻,内容开放,文体灵活,评分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引导教学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高考作文开放性题目的局限性

在我们对开放性作文题目的出现欢呼雀跃的同时,根据近年来高考开放性作文命题的自身表现及对教学、考生的影响,这种开放性的作文命题是有局限性的。

首先,高考的选拔功能限制了高考作文的开放性程度。从命题的指向看,高考开放性作文命题注重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考查的创意要抵抗的是那些容易被写成千篇一律的“模版文”命题形式,但这种导向一旦与高考联系在一起,事情就变得和命题者想象的不太一样。在中国,高考是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一些人进入大学的同时很大一部分人也失去这种机会,竞争非常激烈。众多关注高考开放性作文的包括家长、教师、辅导机构等在内的人员,开始摸索开放性作文命题的写作套路,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一系列研究高考作文书籍的畅销。于是,又会出现新一轮的“八股”范文,这样就间接限制了高考作文的开放性程度。从高考作文的评价方面看,高考的作文评分也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开放性作文命题的特点在于减少审题障碍,淡化文体,题材广泛等,于是各种简单模仿甚至抄袭别人作文的现象也相应增加,高考作文的阅卷老师不可能读过世上所有的文章,在评卷时不一定都能够评阅出来。这种情况使命题者不得不加大对作文命题的限制,减少抄袭文。再加上考生答卷的多样化、个性化,必然导致改卷的不确定性,

如关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作文,一位评卷者因考生的文章新颖而给予高分,而另一位改卷者认为考生的文章是胡编乱造而给予低分,评卷的公平性就降低了。 其次,开放性的高考作文命题开放度、创新度、难度把握失准。在开放度上,如 2000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是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命题延续了1999年开放性命题的思路,从材料给出的提示中可以看出命题几乎没有限制,大千世界的变化,生活中的疑问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这些考生都可以写。但命题过于开放,材料的提示过于直白等不足也影响了考生的发挥,考生的作文的整体质量降低。黄子在《开放与限制——2000年高考作文命题得失谈》中谈到:“‘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本就是人们熟知的常识,极为普及的常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老生常谈矣。”②可见,2000年全国卷的高考作文题过于开放的缺点也会造成题目的创新度不够。从创新度上看,近几年的高考开放性作文命题重题率过大,创新度不够,如2011新课标卷的作文题目“中国崛起”与2005年辽宁卷“今年花胜去年红”相似。2011年上海卷“一切都会过去PK一切都不会过去”与2007年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以及2005年全国卷“忘记与铭记”这些话题作文的立意本就同根。这种不同年限的重题会间接造成考生提前进行写作,因为考生会把历年的高考作文题当作练习来做,造成高考作文的抄袭率会增加,雷同作文也会增多。这些开放性作文命题毫无新意,没有体现出新课改精神。从难度把握上看,高考作文题目包括两种要求:显性要求、隐性要求。显性要求考生很容易就能理解,而隐性要求需要考生有较高的理解能力。部分高考作文命题的隐性要求超过了考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造成考生审题难度,导致高考作文题晦涩难懂。例如2011年浙江卷的作文考题先是给出一段材料,其中概念众多,“偶像”“模仿”“励志”“道路”“未来”“认识自己”“做好该做的事”等,经过这些概念的“引诱”,最后终于绕到“我的时间”这个固定的题目上。考生根据材料的选择角度是应该立意“励志追求成功”还是立意“该怎样认识自己的成功”。而

[5]黄子.开放与限制——2000年高考作文命题得失谈[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1(1):23.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