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精品】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精品】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平面镜要垂直于白纸 镜面不垂直,不容易找到重合的像 成的像是虚像 在光屏上显示不出来

1大小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是相等的○2左右相反:像和物的左右是相反的 结论:○

3线面垂直:物体和像的连线和平面镜垂直 ※※※ ○

4距离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5像为虚像: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 ○

1作图法:实际光线相交得到的像为实像;虚线相交得到的像为虚像。 30.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2实验法:可以用光屏接收到的像为实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得到的像为虚像。 ○

31.光的折射规律:一点二角三线 1平面同2居两侧○(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角不等(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当入射光线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 ○

1不论是光的反射还是光的折射,光路都是可逆的,这是光的可逆性 注意:○

2不论光是从空气射入水还是玻璃, ○还是反过来入射,都是空气中的角度大于其他介质的※※3不论光是从空气射入水中还是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像的位置都比实际位置要高一点 ※○

例:河水看上去更浅;海市蜃楼;水中倒影比景物本身暗一点;水中的物体“分

32.

33.三条特殊光线:

34.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和焦距f的 u>2f u=2f(大小分像距v和焦距f的关系 f

界) f2f v>u 正立 倒立 放大 平行光线不成像 放大 实像 投影仪、幻灯机 探照灯 放大镜 1物近像远像变大(实像成立)透镜规律简记 ○,二倍焦距见大小,一倍焦距见虚实 2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3物理距焦点越近像越大(虚、实像都成立) ※※※ ○,且物体和像的移动方向相同 4物体不论距凹透镜多远,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35.眼睛: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还有睫状肌 近视眼 远视眼(老花眼) 症状 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产生原因 睫状肌拉紧,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减弱 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变薄,折光能力加强 成像位置 视网膜前方 视网膜后方 矫正方法 佩戴凹透镜 佩戴凸透镜 36.望远镜和显微镜都由目镜和物镜组成,靠近眼睛一端的叫目镜,靠近物体一端的叫物镜

1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照相机,能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能成一个正立○

放大的虚像。因此,相对于物体而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倒立、缩小的虚像(左右也相反)。由于视角变大了,我们感觉像变大了。

2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投影仪,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能成一个正立、放○

大的虚像。因此,相对于物体而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倒立、放大的虚像(左右也相反)。放大的倍数是目镜倍数和目镜倍数的乘积。

3物体两端向眼的光心O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叫视角 ○

物体的清晰程度和视角有关,视角越大,物体越清晰,视角的大小于物体本身大小和物到眼睛的距离有关,物体自身越大,离人眼睛越近,人观察该物体的视角也就越大,看到的物体就越清楚

1白光(太阳光)被分解成多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37.○

2只由一种色光组成的光叫单色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单色光组成的光叫复色光 ○

3光的色散现象表明:第一,白光是复色光;第二,不同的色光其折射能力不同,红光的偏折能力最弱,○

紫光的偏折能力最强;第三,光谱排列顺序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38.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等比例混合在一起变成白色。不同比例可混合成各种色彩; 颜色的三原色:红、绿、蓝,等比例混合在一起变成黑色,不同比例可混合成各种颜色。

39.物体的颜色: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或透过的色光决定的;物体吸收和它本身颜色不相同的色光,反射或透过相同的色光;无色透过所有色光,白色反射所有色光,黑色吸收所有色光。

第五章 物态变化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温度计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工作。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分度值是0.1℃。体温计有缩口,使用前用力向下甩。

4、温度计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5、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升华(吸热) 6、熔化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汽化(吸热) 熔化(吸热) 晶体:(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金属)

凝固(放热)

6

液化(放热) 凝华(放热)

t/℃ t/℃ t/℃ t/℃

t/min t/min t/min t/min

非晶体凝固图像 晶体凝固图像 晶体熔化图像 非晶体熔化图像

7、晶体熔化特点:固液共存,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8、非晶体:(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等)非晶体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9、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10、晶体凝固特点:固液共存,继续放热,温度不变 。 11、晶体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12、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13、非晶体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14、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15、蒸发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6、影响蒸发快慢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蒸发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18、沸腾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9、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温度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20、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21、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热气遇冷液化放热)

22、液化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液化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23、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 24、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放热。 25、从物质的宏观特征来识别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1固态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又不易发生形变 ○

2液态具有一定的体积,但形状随容器而变,且易流动○3气态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

26、地球上的水循环:

水(汽化)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冷放热(液化)变成小水滴或(凝华)变成小冰晶,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就成了云,当云到达一定程度,承受不了它们的重量,就下落,小冰晶直接下落就是冰雹和雪,如果下落时遇到暖空气流吸热(熔化)就变成了雨;同样,小水滴直接下落也就成了雨。

27、晶体熔化过程的规律: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过程的条件:到达熔点,不断吸热。 凝固点和熔点类似,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 28、汽化分为2种类型:蒸发和沸腾

7

1蒸发:只能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汽化现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没有任何条件限制 ○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a液体的温度b液体的表面积c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 液体蒸发时,不断从外界吸收热量

2沸腾:可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的激烈的汽化现象。 ○

条件: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水沸腾后温度不变,停止加热,沸腾即停止

现象: 液体沸腾时不断从外界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气压增大,沸点升高

1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29、使气体液化的2种方法:○

1“白气”2雾、○3露水、○4“冒汗”液化的几种表现形式:○、○、“出汗”、“冒气”

不论是哪种表现形式,都是高温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霜是高温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30、温度(t)表示液体的冷热程度。温度高低不能依靠感觉,必须用温度计测量猜准确。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分为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三种。 1实验室温度计内径是个直管,○因此使用时不能脱离液体读数。且测量时玻璃泡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2体温计内径有个细而弯的“缩口”○,所以可以脱离人体读数。且体温计在使用时水银柱只能上升,不能下降,所以使用前必须要甩一甩。要在玻璃凸面的那侧读数,那面相当于放大镜,使示数更清晰。

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

1、质量: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3 33

2、单位:国际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kg、g、mg 1t =10Kg 1Kg =10g 1g =10mg。 3、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 一只鸡约2kg 4、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5、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观察天平的量程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这时天平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天平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 = 盘中砝码总质量 +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如果放反)

6、密度定义: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叫做组成物体的这种物质的密度(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7、公式: ρ?m 变形:m=ρv v?m v?3

3

3

1m3=103dm3=106cm3 3

3

3

-3

3

8、单位:国际主单位kg/m,常用单位g/cm。 单位换算关系:1g/cm= 10kg/m 1kg/m=10g/cm

333

水的密度:1.0×10kg/m,读作:1.0×10千克每立方米,

1g/cm3=1?103kg/m3 3

物理意义: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千克。 3-33 1kg/m=110g/cm?m 9、理解密度公式: ρ= V 不变,m与 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

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10、利用图象比较密度:右图所示:ρ甲 >ρ乙 11、测体积——量筒(或量杯) m ρ甲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排水法、针压法等)

⑵使用方法:

3 3ρ乙 “看”:单位:毫升(ml)=厘米( cm )、 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的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V 1方=1立方米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