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比较阅读学习卷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河中石兽》比较阅读学习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一、《河中石兽》与《卖油翁》比较阅读复习

复习两文,完成表格

比较点

文体

人物刻画的方法

引出道理的方式

二、 [ 甲 ]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

[ 乙 ] 陈康肃公善射, ?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 《卖油翁》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A )颔:点头

A.山门圮 于河 圮:倒塌 但微颔 之 颔:下巴

. .

B.阅 十余岁 阅:经历,经过 不亦颠 乎 颠:颠倒,错乱

. .

C.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但手熟尔 但:只,只是

.. .

D.可据理臆断 欤 臆断:主观地判断 康肃笑而遣 之 遣:打发

.. .

2.语翻译( 1)是非木 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 2)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口,(然后)用勺舀起油慢慢滴入葫芦。

3.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讲学家没有从水流的冲击力的角度分析

A.甲文讲学家嘲笑和尚们的方法,并从石性、沙性以及水流的冲击力的角度分析,认 为应该在石兽落水处的沉沙中寻找。

B. 乙文以陈尧咨的善射但骄傲自矜,衬托卖油翁虽也身手不凡,但沉着、冷静、自信的特点。

C.甲乙两文都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 乙文还运用了动作描写,故而更加生动形象。

D.两文都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甲文通过作者的议论总结道理:实践出真知;乙文借买油翁的嘴告诉人们熟能生巧的道理。 三、黔之驴

黔无驴,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却)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偷看)之。稍(渐渐)出近(接近)之, 慭慭 (y ì n y ì n 小心谨慎)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逃走),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

异能者。益习(同 ?悉?熟悉)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击,扑)。稍近益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荡(碰撞)倚(靠近)冲(冲击,冲撞)冒(冒犯)。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于是,就)喜,计(盘算)之曰: ?技止此耳! ?因跳踉( li á ng)(跳跃)大阚( h ǎ n)(同 ?吼?,怒吼),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 请用? / ?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⑴ 石必倒掷 / 坎穴中 ⑵有好事者 / 船载以入 2. 解释⑴棹数小舟 棹 : ⑵湮于沙上 湮:⑶庞然大物也 庞然: ⑷尽其肉,乃 去 去:

⑴划船 ⑵埋没 ⑶巨大的样子 ⑷离开

3. 与?其反激之力 ?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 .蔽林间窥之 B .无案牍之劳形 C.大言数主之失 D.子之听 夫志

4. 翻译。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探求事物的规律,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

5. 用?只知 ,不知 ? 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 ?知? 与?不知? ,归纳天下事相同原理。概括: 只知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 ?,不知 ?反激之力 ?会让 ?石必 倒掷坎穴中 ?。只知 ?庞然大物 ?而?大骇 ?,不知驴并无 ?无异能 ?。

相同原理:天下之事不能简单按常理作主观臆断,天下之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多。 四、【甲】沧州南,、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

1

《河中石兽》 《卖油翁》

子患之,告其父曰: ?盍去诸①? ?其父曰: ?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②,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译文:有一个赵国人家里患鼠,他去中山国讨要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一只猫。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 一个多月了,老鼠被猫吃了,但是鸡也被猫吃光了。他的儿子觉得猫是祸害,告诉他的父亲说:

?为何不

赶走猫呢? ?他的父亲说: ?这不是你所想的那样。我所担忧的是老鼠,不是在于鸡。有了老鼠,它就偷窃我们的粮食,毁坏我们的衣服,穿破我们的墙壁,破坏我们的器具。我们将会挨饿受冻,不是比没有鸡吃的害处更大吗?如果没有鸡的话,不吃鸡罢了,我们距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像这样为什么(还)要赶

走那只猫呢?? 【注释】 ①盍去诸: 何不把它赶走呢?②垣墉:

墙壁。(刘基《郁离子〃 捕鼠》)

1、选出下列句子中 ?之?字的词性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D )( 3 分)

A、闻之 笑曰 B 、沿河求之 C 、当求之 于上流 D 、吾之 患在鼠

. . . .

2、解释⑴山门圮 .于河(倒塌)⑵棹 .数小舟(划船)

⑶遂反溯流 逆上矣(逆水流而上)⑷其子患

.. .

3、翻译⑴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 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 不知道深层原因的例子很多, 难道可以依据自 己知道的道理主观地推断吗?

⑵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饥寒交迫还很远。 4、我们看问题需要正确的方法,请你谈谈甲、乙两则故事给我们的启发。( 4 分) 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凭自己的主观推断;同时又要看到问题的两面性,凡事有利亦有弊,要善于做出正确的判断。

七、【甲】《河中石兽》【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

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 其母上书言于王曰: ?括不可使将。 ?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

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译文: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人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

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曰∶ ?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打败赵军的人必定是赵括自己。?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的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指挥奇兵,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

之(担心 )

亲自指挥精兵博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他们活埋了。

(1 山门圮于河()( 2 然则天下之事()( 3)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4 )秦悉坑之)( 1)

(2)既然这样 那么 ( 3 )曾经 倒塌 ( 4)活埋

24. 翻译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 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冲走呢?

使赵不将括即已; 若必将之, 破赵军者必括也。 假使赵国不让赵括担任将军也就罢

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26. 对于河中石兽,甲文中寺僧 ?求之下流 ?,讲学家认为 ?求之地中 ?,作者通过他们的 错误, 告诉读者山门道理?请你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乙文中赵括最终兵败身死, 葬送了赵国 军队,请你用一个相关的成语概括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甲:最后一句 乙:纸上谈兵 27. 请根据甲乙两文中讲学家和赵奢所说的话,分别概括他们是怎么样的人。

讲学家是一个虽一知半解,但好为人师,自视甚高而轻视他人的人。赵奢是一个熟知用兵之道,了解儿子并能作出客观评价,有远见的人。八、【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可据理臆断欤?

【乙】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 mò死)数

年矣。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 cù)然如抱深忧。

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 zhě红褐色)土,诈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 dà i 欺哄)取数文钱供口食耳。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竞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盗

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方拜谢间,一盗忽擗( p

2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