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过程控制试卷B答案和评分标准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10-2011过程控制试卷B答案和评分标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 ? ? ? ? 号?学? ? 线 ? ? ? ? ? 名?姓? ? 班?? ? 订 ? ? ? 业?专?? ? ?? ? 装 ? ? ? ?系? ? ? ? ? ? 南阳理工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系

13、进入S7-300 PLC中A/D转换的数字量范围是 0-27648(约5530-27648) 。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 14、在S7-300 PLC中调用 FC105 进行标度变换。

课程名称 过程控制工程 试卷编号 B

得 分 二、选择题(共25分,第15、16、17题 5分,第考试方式 闭卷 满分分值 100分

评卷人 18题10分)。

15、试述直接数字控制系统的系统结构与特点。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 分 得 分 答:直接数字控制系统(Direct Digital Control,DDC)它使 用一台计算机代替工程控制中的模拟控制器,并不改变原有的生

得 分

产过程,计算机首先通过AI和DI接口采集数据,把检测仪表送评卷人 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

来的反应各种工艺参数和过程状态的标准模拟信号、开关信号转1、“被控变量”的英文全称是 Controlled Variable,CV 2、“误差”的英文全称是 error

换为数字信号及时送往计算机主机;主机按照一定的控制规律 3、“伺服控制”的英文全称是 Servo Control 进行计算,发出数字化的控制信息;最后通过AO和DO接口把主4、“开关量控制”的英文全称是 Switch Control 5、“连续量控制”的英文全称是 Continuous Control 机输出的数字信号转换为适应各种执行器的控制信号直接控制生6、“连续时间控制”的英文全称是Continuous-Time Control 产过程。

7、“离散时间控制”的英文全称是 Discrete-Time Control 8、“常规控制”的英文全称是 Conventional Control 特点:计算灵活,不仅能实现典型的PID控制规律,还可以分时9、“先进控制”的英文全称是 Advanced Process Control ,APC 处理多个控制回路,能方便的对传统的PID算法进行改进或实现10、“PID”的英文全称是 Propo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 11、S7-300 PLC中OB35的“OB”的英文全称是 Organization Block 其他的复杂控制算法,但价格昂贵,而且计算机速度难以满足快 数据块“DB”的英文全称是 Data Block 在本次的过程控制课程设计中:

速过程实时控制的要求。

12、你所在设计组使用的电加热丝功率是 2.5KW(4.5KW) ,采用铜(铂)热 电阻测温,它的分度号是 Cu50(Pt100),AI-818仪表中分度号设置数据是 20(21),CtrL设置数据是 0 ,变送输出的信号范围是 4-20(0-20) mA。

第 1 页 共 4 页

? ? ? ? ? 号?学? ? 线 ? ? ? ? ? 名?姓? ? 班?? ? 订 ? ? ? ?业?专? ? ? ? ? 装 ? ? ? ?系? ? ? ? ? ? 16、在本次的过程控制课程设计中,使用AI-818仪表进行温度信号变送。18、在FB43模块的算法设计中,算法的时基信号是OB35的定时中断时间,说明为什么使用三线制,画出三线制测温的原理电路。 设为100ms。如何实现对PER-TM=5s的定时?如何实现对INV=30的输出时答:为了进行引线电阻补偿。 间比例控制?FB41.cycle和FB43.cycle设置为多少?

电桥电路: 答:PER-TM定时的实现是靠对时基信号的循环计数实现的。设置 计数器cnt1,为了实现PER-TM=5s=5000ms的定时,须设计数器 的初值为5000/100=50。每个OB35周期,cnt1减一计数,直至为 0,本PER-TM=5s周期结束,重装计数初值,开始下一个周期计数。

或INV=30的输出时间比例脉冲宽度=(30/100)*5000ms=1500ms, 补偿线设置计数器cnt2,其计数初值设为1500ms/100ms=15,每个OB35 周期减一计数,直至为0,即实现QPOS为ON的输出脉宽控制。

FB41.cycle=5000ms,FB43.cycle=100ms。

17、画出本次过程控制课程设计中,你所在设计组的控制系统的控制回路接线图。

得 分

评卷人 三、计算题(共25分,第19题15分,第20题10

分)

现 场架 装端子柜控 制 站操作台19、已知两只水箱串联工作(如题图2-2所示),其输入量为Q1,流出量为Q2,

Q3。H1,H2分别为两只水箱的水位,H2为被控变量,A1,A2分别为两

TE TIT 101 101上位监控计算机个水箱的截面积,假设R1,R通信电缆2,R12,R3为线性液阻。

口口(1)列写过程的微分方程组; (2)画出过程的方框图;

模块 力控6.112SSRG1(3)求液位过程的传递函数1JB3101G2触Ws)?H2(s)加热丝发o(R红311Q)

2G11(sS红4SSR触 T Y3102发T红5G22 101N蓝6触12SSRG1发33102G22PXU6RV5SW4TN3N

解:(1)根据物料平衡方程,可列出如下微分方程:

第 2 页 共 4 页

? ? ? ? ? 号?学? ? 线 ? ? ? ? ? 名?姓? ? 班?? ? 订 ? ? ? ?业?专? ? ? ? ? 装 ? ? ? ?系? ? ? ? ? ? ???AdH1(t)1d(t)?Q1(t)?Q2(t)?Q12(t) 方法二:

AdH(t)d(t)?Q1(t)?Q2(t)?Q3(t)

根据流体运动方程可得:

Q1?H2

12?HR;QH1H2?;Q3?2.12R2R3

T2?1.5(t0.632-t0.283)?1.5*(5.2-1.9)?4.95

(2)上述微分方程经拉普拉斯变换得:

我们用两种方法求平均:

A1?H2H11SH1(S)?Q1?HR?12R2T?T1?T2H1?H22?5.2?4.952?5.075

A2SH2(S)?Q12?Q3?R?H212R3

?Q180?0K?Qmax?Qmin0.01?0500.01?3.5 0.1?0.020.1?0.02

传递函数:

G(S)?K3.5TS?1?5.075S?1

得 分 四、控制系统设计题(共20分,第21、22题5分,

评卷人 (3)

第23题10分)

21、单回路系统中其他参数不变,仅加速PI控制器的积分作用,试回答如W(H2(S)下问题。

0S)?Q?R2R31(S)A1A2R2R12R23S?(A2R2R3?A2R12R3?A1R12R2?A1R2R3)S?R2?R12?R3 (1)在相同的外界干扰作阶跃变化情况下,最大偏差是否增大?振荡

是否加剧? 20、有一流量对象,当调节阀气压改变0.01MPa时,流量的变化如表。 (2)为了获得与以前相同的系统稳定性,可适当调整K 若该对象用一阶惯性环节近似,试确定其传递函数。

c。Kc问应调

大还是调小?Kc调整后环路静态增益是否改变,是变大还是变小?

答:(1)最大偏差不增大,振荡加剧。

解:方法一:作图得,T1=5.2S;

(2)KC调小,KC调整后环路静态增益变小。

第 3 页 共 4 页

? ? ? ? ? 号?学? ? 线 ? ? ? ? ? 名?姓? ? 班?? ? 订 ? ? ? 业?专?? ? ?? ? 装 ? ? ? ?系? ? ? ? ? ?

22、在某生产过程中,需求参与反应的甲,乙两种物料保持一定比例。若已

制。下图中应该采用串级控制,这样副对象为一阶系统且具有小知正常操作时,甲流量q31?7mh,乙流量q2?250Lh,两个流量均采

的滞后,而主对象为两个大惯性环节的串联,这样副回路可以发用孔板测量并配用开方器,甲流量的测量范围为0~10m3h,乙流量的测量范围为0~300Lh。根据要求设计保持q2q1比值的控制系统,试采用DDZ-

挥快速调节作用,抑制d1扰动的影响。

Ⅲ型仪表组成系统时的比值系数K。

得 分

解:因为两个流量均采用孔板测量并配用开方器,所以流量与测五、控制系统分析评卷人 (共10分,每题5

量信号成线性关系。

分) 24、有时前馈-反馈控制系统从其结构上看K?kQ1maxQ2Q1max250L/h10m3/h与串级控制系统十分相似。试问如何来区 Q?2maxQ*1Q?2max7m3/h*300L/h?1.2

分它们?试分析判断下图所示的两个系统采用DDZ型仪表组成系统时的比值系数K=1.2

各属于什么系统?说明其理由。

23、下图表示了二个动态过程的方框图。为了改善闭环品质(d1干扰时),答:前馈反馈控制系统对主变量的扰动检测并进行补偿控制,而哪一个过程应该采用串级控制,为什么?对应该采用串级控制的系统,试画出相应的方框图(假设Gv(s)?G串级控制没有对主变量的扰动提前检测和补偿,上图为串级控制m(s)?1)

系统,因为温度主回路的输出对燃料油流量进行调节,为了实现燃料油流量的稳定,设置了流量调节副回路,所以为串级控制系统。

25、推导史密斯预估补偿控制的传递函数 答: ?kp

Y'(s) R(s)??gp(s)e??ps?Gs(s)??Gc(s)1??k?kpgp(s)Gc(s)pgp(s)e??ps?Gs(s)?Gc(s)1?kpgp(s)G答:上图如果采用串级控制,副对象为两个大惯性环节的串联,??c(s) k(s)?kg??spgppp(s)ep?Gs(s)且时间常数较大,而主对象为1/(0.1s+1),且时间常数较小, Gs(s)?kpgp(s)???ps?这样副回路难以发挥快速抑制扰动d1的作用,故不宜采用串级控

?1?e?

第 4 页 共 4 页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