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研笔记中国通史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历史考研笔记中国通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历史考研笔记

中国古代史

1、中国历史的开端(原始社会) 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

远古时代:夏前史,原始社会,石器时代。

原始群, 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野蛮时代)

注:原始群指为生存以血缘关系组成的松散群体。 氏族公社

特点:1族外婚

2血亲关系

3特定名称、固定信仰、原始共产制

确立:同祖母,特定氏族符号,族外婚为前提,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共同信仰的比较牢固的经济生活社会单位。

产生的社会基础:定居和族外婚

猿人(旧早) 杂交 京谋田 原始群 古人(旧中) 血缘婚(同辈婚) 马丁长大

原始社会 新人 母系(旧晚) 族外婚(氏族内部禁婚)山河柳 河畔羊

氏族社会 对偶婚(主夫主妻)

父系 一夫一妻制 家住纹龙 注:京谋田:北京、元谋和蓝田。马丁长大:马坝、丁村、长阳和大荔。山河柳(新人):山顶洞、河套和柳江。河畔(半)羊(仰)(母系):河姆渡、半坡和仰韶。家渚(住)纹(汶)龙:齐家、良渚、大汶口和龙山

1农为主,现畜牧

经济 2磨石器,南稻北粟 3手工制陶 母系 1族外婚,对偶婚

组织 2定居村落 3母权制

图腾:象征,族徽,母系盛行,需求保护。

1铜器发明

经济 2第一次(农业和畜牧业)

父系 3第二次社会分工(手工业和农业)

组织: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禅让制

氏族制的瓦解:生产力-剩余-贫富分化-私有制-阶级-国家 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特点:氏族部落间的冲突与联盟中形成。 我国远古社会的传说

黄帝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炎帝阪泉之战。 三皇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禅让制:民主-推举-承认-确立。

1

2、夏商西周(奴隶社会) 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

二里头文化:59,徐旭生,河南偃师二里头,系统发掘,夏文化。 兵礼器(国家确立的重要标志),制骨,陶窑,农业工具原始,陶酒器,贝,墓葬分化,宫殿,建筑群。

夏商周断代工程:人社自结合,科技手段,学科交叉,解决年代,96-00。 夏朝的巩固和发展

自禹始,入文明,奴制立,都阳城,迁阳翟。 涂山之会:对禹朝贡,行臣服礼。 钧台之享:阳翟,“所以示诸侯礼也,诸侯所由用命也” 太康失国:启子太康,不恤民事,东夷后羿,得拥夺权。 少康中兴:寒浞灭羿,少康灭浞,恢复夏统。 “孔甲乱夏,四世而陨”。注:乱夏为改变传统做法。

1设百官,典制,赋税制(任土作贡: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交纳贡赋)

2军队,刑罚,监狱 国家机构 3地域分区 4王都宫殿

注:禹刑为中国最早的刑罚。禹分天下为九州,四正,四隅和中央。 商族的起源

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商族和夏族是东西并列,同时发展起来的,契和禹是同时代的人。汤以前经济文化落后于夏,是夏的附庸。

成汤任用伊尹,励精图治,鸣条之战,夏桀惨败,都于亳邑。 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

九世之乱:仲丁至阳甲,多次发生“诸子争相代立”。

1天灾:当时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比较小(工业革命以前,人类抵御自然的能力都较小)

背景 盘庚迁殷 2人祸:政治动乱

过程:盘庚英明,迁都求定。软硬兼施,力挫反对

评价:转折点,由衰转兴。

注:标准模式为:背景+过程(人物、措施及结果)+评价(影响、意义) 过去+现在+++++++++++将来 原因+经过+++++++++++结果 背景:盘庚迁殷,国势上升。 1广采民意(民)

2知人善任(人)

武丁中兴 过程 励精图治的杰出人物武丁领导 人民兵政

3改革政治(政) 4对外用兵(兵)

评价:版图和政治影响扩大。

周族的兴起和灭商

2

渭水中游,黄土高原,姬姓,始祖名弃,号曰:后稷。 古公亶父业绩:迁于周原和开始翦商。 有亡荒阅:文王,清查逃亡奴隶。

牧野之战:1046,商军主力远征东南,武王牧野之战,纣王兵败自焚。 三监:“以殷治殷”,封纣王子武庚于殷,武王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于殷都周围建立三国以监视。后武庚乘武王子成王年幼,周公旦辅政,联合三监叛乱,三年后败。

宗周、成周:镐京-宗周-西都-周族兴起的根据地

洛邑-成周-东都-保卫宗周,镇抚东方(周公东征后营建,迁“殷顽民”于此,驻兵监视)

西周后期的社会矛盾及灭亡

1土地所有制变化。 土地国有制开始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2社会矛盾激化。 国人暴动-共和行政(前841)-宣王中兴(料民于太原,引起反抗;不籍千亩,公田租民)

3周边民族矛盾尖锐。 军事冲突。

1生产资料所有制。原始(公有)-奴封资(生产资料私有加深,

人身依附渐弱)

1内因:生产关系变化 1统治阶级不同阶层的矛盾(弱化统

治势力)

标准格式 (源于生产力的发展 ) 2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1新经济

势力求变政治

2对立阶级间的矛盾 2新势累

积,偶然引发

2外因:不同民族和国家间的关系变化。(战争与和平) 3先进组

织引导胜利

平王东迁:幽王宠褒姒,欲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申候联合犬戎等攻破镐京,杀幽王于骊山,宜臼即位为平王,镐京残破,外有犬戎威胁,乃于前770年东迁雒邑。 商、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商:在夏代国家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奴隶制的政治制度。

1继承制(前期多是兄死弟及,后期多是父死子继)

2方国林立 制度 3文武宗(文职官、武职官和宗教官三大类) 4军队、刑罚和监狱

1奴隶主集团:商王(自称予一人,余一人),同姓贵族(血缘关系),异姓贵族。

社会结构 2奴隶(盛行人殉和人祭) 3平民(当兵、纳税和服徭役) 周:奴隶制国家机器进一步强化。

1中央权力机构:周王号称天子,设三公六卿。世禄世卿:官吏世袭,采邑世享。 2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国”,四类对象(同姓贵族,异姓贵族,元老重臣和圣王后裔)。 3军队和刑罚:宗周六师(驻镐京,卫京师),成周六师(驻洛邑,镇东方),殷六师(驻朝歌,镇

殷民)。量刑主要有五:墨刑、劓刑、刖刑、宫刑和大辟。注:( 刑不上大夫指可以或赦或赎)。

4周王与诸侯的权力与义务:权力(统治权,任命官吏,巡狩,保护,调解)

3

义务(兼任卿士,戍守征讨,纳贡,服役)

5井田1夏商已存,西周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形似“井”,故名。(背景)

2具有土地国有的性质,不能随意转让买卖。具有公有和私有两重性,趋势为私有因素 渐扩大。(生产资料所有制)

3分公田和私田,分配方式在“野”为“助”,在“国”用“彻”。 公田收获归国家或奴隶主贵族,私田的收获归公社成员所有。(分配方式)

4劳动者称庶人、庶民,随土地被封赐,实为奴隶,但地位高于家庭奴隶。(劳动者)

6宗法制:1血缘为基,父权家长制演变,处理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力的制度。 2分封制为基础,本质不在区分血统关系,而在确定权力和财产的分配原则,稳定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3特征:从天子到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别子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长承别封

7周礼:调解内部关系,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等级制度。

1政治经济据点――同姓贵族为主体,普遍联合异姓贵族遍布全国的统治网――明确天下共主--朝向统一。

分封 2联系、交流和开发

3武装殖民,非有机体和蕴含分裂。(蒙古,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等)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工商食官:官府统一经营和管理,生产者多为官奴隶,产品归奴隶主贵族,生活费由官府供给。 夏、商、西周的文化

3、春秋战国(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 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

背景:1铁器和牛耕(生产力)

封建生产关系和剥削方式(经济基础)-各国变法(上层建筑变化) 2私田(生产关系)

3竞争(上层建筑)-诸侯从事霸业的需要

过程:春秋时代:前658,齐桓公+管仲 政治:1三其国而五其鄙,四民分业分居(地域划分)

经济:2相地而衰征

军事:3作内政而寄军令 鲁国“初税亩” 晋国“作爰田” 郑国“作丘赋” 秦国“初租禾”

战国时代:魏文侯+李悝 政治:1食有劳而禄有功

2法经

经济:3尽地力之教

4平籴法

楚悼王+吴起 政治:1限制封君,三世而收其爵禄

2损不急之官

军事:3武卒制 韩昭候+申不害(术)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齐威王+慎到、邹衍和孙膑

前359,秦孝公+商鞅 县督军旅,农量井,书有鱼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