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美学论述题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自考美学论述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论述题目录 1.1.分析鲁迅小说中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 1.2.分析鲁迅对阿Q的塑适。

1.3.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看客”群体。 1.4.分析鲁迅小说中的“觉醒者”形象。 1.5.结合《起死》、《非攻》、《采薇》分析鲁迅对消极无为、虚无主义思想的批判。 1.6.分析鲁迅小说的纯客观叙事与讽刺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 2.1.为什么说“《虹》是一部近代中国最初觉醒的知识女性艰难曲折又绚丽多姿的心灵变迁史”?

2.2.为什么说《腐蚀》是茅盾心理剖析的集大成之作? 2.3.分析茅盾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审美特征。 2.4.分析茅盾笔下的“时代女性”。

2.5.分析茅盾所受陀思妥耶夫基的影响。

2.6.论述茅盾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价值。

2.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对作家创作心理进行剖析:“老实说罢,我的苦闷是一种昏晕状态的苦闷。我在时代的巨浪中滚着,我看见四面都是一片灰黑,我辨不出自己的方向;我疲倦了,我不愿意再跟着滚或者被冲激着滚了,我希望休息,我要个躲避的地方,我盼望那浩淼无边的黑涛中涌出个绿色的小岛,让我去休息一下??”--《色盲》 3.1.结合《四世同堂》中祁老太爷谈老舍对老派市民形象的塑造。 3.2.结合《月牙儿》中的“我”谈老舍对城市贫民形象的塑造。 3.3.分析《骆驼祥子》的悲剧意蕴。 3.4.分析老舍市民世界的悲剧色彩。 3.5.分析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3.6.对下面一段话进行分析:“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的描画它。”--《三年写作自述》 4.1.试析高觉新思想性格的表层特征。 4.2.分析高觉新思想性格的多重矛盾。 4.3.试析巴金家庭小说的总体风格。 5.1.分析闻一多诗歌的艺术成就。 5.2.分析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内涵。 5.3.分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风格。 5.4.分析朱湘诗歌的创作内涵。

5.5.结合下面一首诗谈闻一多诗歌中的爱国情思: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6.1.试析艾青《诗论》的主要内容。

6.2.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对人民(农民)的感情。 6.3.试析艾青“土地”系列诗篇的思想内容。 6.4.试析艾青到延安以后“土地”诗篇的新突破。 6.5.试析艾青诗作“忧郁”情愫产生的原因。 7.1.分析废名小说的艺术特征。

7.2.论述京派小说家独特的艺术风貌。 7.3.论述京派小说的悲剧性。 8.1.分析戴望舒前期诗歌的内蕴。 8.2.分析戴望舒后期诗歌的内蕴。 8.3.分析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征。

8.4.分析卞之琳“诗的非个人化”理论及创作。 8.5.结合下面一首诗谈何其芳诗风前后期的不同:“我爱那云,那飘忽的云??”我自以为是波德莱尔散文诗中,那个忧郁地偏起颈子望着天空的远方人。我走到云下。农民们因为诚实而失掉了土地。他们的家缩小为一束农具。白天他们到田野间去寻找零活,夜间以干燥的石桥为床榻。我走到海边的都市。在冬天的柏油街上,一排一排的别墅站立着,象站立在街头的现代妓女,等待着夏天的欢笑,和大腹贾的荒淫,无耻。从此我要叽叽喳喳发议论,我情愿有一个茅草的屋顶,不爱云,不爱月,也不爱星星。 9.1.分析家庭生活及时代背景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9.2.分析张爱玲小说中“疯女人”形象。

9.3.分析鲁迅与张爱玲面对人生虚无所采取的不同态度。 10.1。分析方鸿渐人生旅途的四大阶段。

10.2.论述方鸿渐的病态人格及其文化根源。 11.1.试析七月派小说家的总体风貌。

11.2.分析《财主底儿女们》中蒋蔚祖的形象。 11.3.分析《财主底儿女们》中蒋少祖的形象。 11.4.分析《财主底儿女们》中蒋纯祖的形象。 11.5.分析《财主底儿女们》的艺术成就。 12.1.试析“百花文学”出现的原因。

12.2.试析王蒙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中刘世吾的形象特征及意义。 12.3.试析丰村小说《美丽》对季玉洁爱情结局的处理。

12.4.分析评价宗璞小说《红豆》中江玫在爱情与理想方面的矛盾。 12.5.分析“百花文学”的局限性。

13.1.试析郭小川“政治抒情诗”的内蕴。

13.2.试析郭小川诗歌“艰难探索”的具体表现。 13.3.分析郭小川诗歌在艺术方面的执著追求。 14.1.试析王蒙小说的表现手法。 14.2.试析王蒙小说的语言风格。

14.3.试析王蒙小说《活动变人形》中倪吾诚的形象。 14.4.试析王蒙小说《活动变人形》中姜静珍的形象。

15.1.分析池莉的“新孩子”意识及其与池莉生活意识、审美方式之间的关系。 15.2.试析池莉小说《你是一条河》中辣辣的形象。 15.3.试析池莉小说《你是一条河》中王贤良的形象。 15.4.试析池莉小说在90年代中期以后的变化。

16.1.试析20世纪中原文化和小说创作由中心走向边缘的复杂因素。 16.2.试析师陀的“果园城家族”。

16.3.试析李辈小说《黄河东流去》中春义、凤英的形象与意义。 论述题答案 1.1.分析鲁迅小说中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答: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民众特别是农民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表现对象。鲁迅小说最富于人民性的地方,就是里面首次出现了生动深刻的农

民形象。我们中国被称为“乡土中国”,主要是一个乡土社会,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历史与财富的创造者,可是自古以来,他们的形象,在文学艺术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把农民生活作为表现对象,使鲁迅小说具有了乡土品格。鲁迅对农民有深切的了解,在小说中,他不但展示他们外部的艰辛与不幸,更揭示出他们精神上的病痛;在表现封建政治经济制度施加给他们肉体的伤害之外,更关注封建意识形态对他们精神上更严重的戕害。《故乡》中的闰土就是被“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折磨成为一个木偶人,“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生活的艰辛与丑恶给他肉体造成极大侵蚀,更使他精神麻木。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他面对着“我”——多年不见的老朋友,那一声“老爷!”的称谓。封建政治经济制度造成闰土生活的贫困与形体的丑陋,而封建等级意识更在我和闰土之间划开了一道鸿沟,少年闰土已永远地消失了。在《祝福》中,鲁迅深刻地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成因并不是来自物质生活的贫困,而是来自无形的封建意识的精神迫害。《离婚》中的爱姑则由于受封建意识形态的禁锢,不能认清封建统治者及其帮凶的残忍本质,她性格的泼辣、大胆并不能使她摆脱奴隶人格。《阿Q正传》正是揭示农民精神世界和异化的生命状态的经典之作。鲁迅对作为农民的阿Q精神世界的剖析,其实也是对中国国民性的反思和批判。鲁迅在关注农民精神痼疾的同时,他的眼光并不仅仅停留在农民身上,他对农民形象的塑造是和他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义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1.2.分析鲁迅对阿Q的塑适。答:《阿Q正传》是鲁迅揭示农民精神世界和异化的生命状态的经典之作。阿Q是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农民,只靠两手帮工挣碗饭吃:“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没有家,没有孩子,甚至连姓赵的权利也被赵太爷剥夺了,处于处处受人欺压的地位。这一切固然令人痛心,但更令人痛心的则是这种贫困压抑的生活,给予阿Q巨大的精神创伤。小说对阿Q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1)扭曲的精神世界。极度贫困的生活,处于社会底层、动辄受人欺压的命运,扭曲了阿Q的精神,在不幸的生活中他发明了一套聪明应付的方法——精神胜利法,现实世界中的失败,在虚幻的精神世界里却被换算成胜利。现在失意,便求助于过去:“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或求救于将来:“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被别人打了,一句“我总算被儿子打了”便立刻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实在连“精神胜利法”也不能安慰自己时,阿Q还有其他办法:自己打自己嘴巴,打完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刺刺,——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另外,阿Q还有一件祖传的法宝,即“忘却”,别人对自己施加的屈辱,一会儿便可忘记的。处处失败的命运扭曲了他的精神,使他生活在一个倒错、虚幻的精神世界当中,永远不能正视惨痛的现实。(2)动物般退化的生命状态。阿Q“儿子打老子”的精神胜利法被人们知道后,别人打他时必须让他先承认是“人打畜生”,阿Q竟以“我是虫豸”的自轻自贱求得别人的放手。自轻自贱以及扭曲的精神使阿Q的生命呈现出动物般退化的状态,由人沦为非人,即畜牲和虫豸。动物世界是弱肉强食的世界,阿Q也奉行同样的法则,以弱小者的身份去欺压更弱小者。在王胡和假洋鬼子那里吃了亏时,便去欺负更弱小的小尼姑,通过摸她的头皮和面颊,来赢得众人的喝彩;动物是不讲爱情的,阿Q的“爱情”也是十足动物性的,他向吴妈那突兀的肉体要求与畜生何异?既荒唐可笑又丑陋可怕;动物是没有自我意识的,阿Q也完全忘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根本丧失了人所特有的自我感知能力。阿Q的健忘显示了一种极度退化的生命状态,他从根本上丧失了对自我行为的记忆、从而进一步进行自我反思、观照和评判的能力。最后,当他被押往刑场时,看客们比饿狼更凶狠的眼睛咬着他的灵魂和肉体,极度的惊恐终于激起他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可是已经晚了。(3)封建意识形态的自觉接受者与卫护者。阿Q是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身受以赵太爷为首的地主阶级压迫,可是,他和赵太爷一样卫护

着封建意识形态,对于一切不合封建礼教的,他一概斥之为逆端,如在男女关系上,他严守男女之大防,认为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是想引诱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说话,一定要有勾当了。革命是为了阿Q这样的被统治者,可是头脑受封建三纲五常禁锢的阿Q认为革命是大逆不道,是造反,够杀头的罪;但从举人老爷等人恐慌的行为中,他又朦胧地感到革命对自己这样的穷人是有利的,于是也想革命了。鲁迅在这里揭示了阿Q革命的必然性:无法生活的状况使阿Q们具有自发的革命倾向。可是,辛亥革命不注意发动阿Q这样的群众,反而使假洋鬼子等革命的对象混进了革命队伍,革命的领导权被窃取,终于造成了阿Q被杀的“大团圆”结局。鲁迅的深刻之处在于:他通过阿Q对革命的理解,暴露了农民作为一个革命阶级所固有的局限性。鲁迅揭示了:封建政权和意识形态,扭曲了阿Q的精神,使他沦入非人的存在状态,从而也使他丧失了起来改变自身命运的能力。退一步说,阿Q式的“革命”即使成功了,带给社会的不过是更为残酷的封建统治罢了,因为阿Q本身便是封建统治意识形态的卫护者。鲁迅对作为农民的阿Q精神世界的剖析,其实也是对中国国民性的反思和批判。

1.3.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看客”群体。答:在鲁迅小说里,“愚弱的国民”以个体形象出现时,是被侮辱被损害者。但是,当他们成为多数,以看客的姿态出现时,便一变而成为侮辱者与损害者。他们以“看”的共同爱好暂时聚合成一个有着荒诞意味的群体,鉴赏、咀嚼、玩味、咬啮和吞噬被看者的灵魂和肉体,显示出比狼更凶狠的个体。《阿Q正传》中,当阿Q被押往刑场时,有大群蚂蚁般的看客在路边围观,他们为阿Q发出豺狼嗥叫一般的喝彩声。鲁迅通过阿Q的视角,把看客恐怖的一面揭示出来。阿Q其实并不是死于刽子手的屠刀,而是死于看客们比狼还凶残的眼睛的吞噬。《祝福》中的鲁镇人,也是一群看客。封建的意识形态在祥林嫂身上制造着不幸,而鲁镇人却把这不幸作为生活的调味品加以咀嚼。《示众》是鲁迅专门刻画看客嘴脸的作品,它揭示了看者之间、看与被看者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置身于示众的场景中的每一个人,在赏玩别人的同时,也在作为客体被别人赏玩,他们生命的意义仅在于赏玩别人并被别人赏玩。在《药》中,作者通过华老栓的视角,呈现了看客们赏鉴夏瑜被杀头的场景。客观场景的冷静呈现,既包含着鲁迅对看客们的鞭挞与愤怒,又包含着他对觉醒者、启蒙者悲剧命运的同情与思考。

1.4.分析鲁迅小说中的“觉醒者”形象。答:(1)在中国由古代向现代社会转型中,先进知识分子是一个重要社会群体,他们既是思想领域的启蒙者,又是政治领域的革命者,是铁屋子里已觉醒起来的少数人。他们敢于否定封建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思想性格上具有强烈的叛逆色彩,因此,他们或自视为“狂人”,或被社会称为“狂人”。(2)鲁迅在《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中,就塑造了这样大胆反叛的“狂人”形象。《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表面上是个患“迫害狂”的病人,但鲁迅用他象征觉醒的“革命者”、“启蒙者”。他深刻认识到中国封建历史只不过是“吃人”的历史而已。他不但认识到自己哥哥吃过人,甚至发觉自己也于无意中吃了人。他高叫“从来如此,便对么?”以充满怀疑的批判精神,对整个封建专制主义“吃人”制度和文化进行剖析,坚信“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最后寄希望于下一代,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长明灯》中青年人也象征着革命者,他要吹灭封建权威和迷信的象征——长明灯,村里人阻拦他,不让他进庙门,他就要放火一并烧了放长明灯的大庙,“他似乎并不留心别的事,只闪烁着狂热的眼光,在地上,在空中,在人身上,迅速地搜查,仿佛想要寻火种”。最后,即使被群众关押了起来,他还是高喊着“我放火!”在这两篇小说中,鲁迅对觉醒者的革命精神给予了毫无保留的歌颂。(3)鲁迅歌颂觉醒者革命精神的同时,对他们的悲剧处境有更清醒的认识。鲁迅看到,这些觉醒者的悲剧并不在于他们身受专制主义统治的镇压和杀戮,而在于他们被民众所摒弃、所赏玩的命运。革命者的所作所为无不是为了拯救民众,可是身受封建专制文化毒害的民众却把他们的思想行为看成是“大逆不道”,把他们当作“狂人”、“疯子”、“不肖子孙”来看待,视之为“仇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