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基本知识护理基础知识1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护理基本知识护理基础知识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61.

(1)遇热易破坏的生物制品、抗生素等,如疫苗、免疫球蛋白、青霉素应置于干燥阴凉处或冷藏于2~10℃处保存。

(2)易挥发、潮解、风化的药物,如乙醇、过氧乙酸、酵母片、糖衣片等需装瓶盖紧。

(3)易燃、易爆的药物,如环氧乙烷、乙醚、乙醇等需密闭,并单独存放于阴凉低温处,远离明火,以防意外。

(4)易氧化和遇光变质的药物,如维生素C、氨茶碱、盐酸肾上腺素等用深色瓶子盛装,或放在黑纸遮光的纸盒内,置于阴凉处。

(5)各类中药均应置于阴凉干燥处,芳香性药品需密盖保存。 62.临床死亡又称躯体死亡。此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已由大脑皮质扩散到皮质下部位,延髓处于极度抑制状态。表现为心跳、呼吸完全停止,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但各种组织细胞仍有微弱而短暂的代谢活动。此期一般持续5~6分钟,超过这个时间,大脑将发生不可逆的变化。 63.

(1)根据医嘱给药:给药中护士必须严格按医嘱执行,不得擅自更改,如对有疑问的医嘱,应了解清楚后方可给药,避免盲目执行。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①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查七对的内容);②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时间。

(3)安全正确用药:合理掌握给药时间、方法,药物备好后及时分发使用,避免久置引起药物污染或药效降低。给药前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并给予相应的用药指导,提高自我合理用药的能力。对易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使用前应了解过敏史,必要时做过敏试验,使用中加强观察。

(4)密切观察反应:用药后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做好记录。

(5)发现给药错误,应及时报告并处理。 64.全范围关节运动(range-of-motion,ROM)是指根据每一特定关节可活动的范围来对此关节进行屈曲和伸展的运动,是维持关节可动性的有效锻炼方法。ROM可分为主动性ROM和被动性ROM。主动性ROM指个体可以独立开始并完成全范围关节运动;被动性ROM指个体依靠护理人员才能开始并完成全范围关节运动。

65.护理效果是指病人接受治疗或护理后的反应结果。反应结果包括达到预期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出现不良反应,或措施实施后,效果不是很快出现,而是需要护士继续认真观察,所以记录护理效果时不仅仅是记录最后结果,本班实施护理措施后的结果也应该及时记录,记录的原则是只要有护理措施就应有护理效果。

66.休克病人应采取中凹卧位,即病人头胸部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抬高

头胸部,有利于保持气道通畅,增加肺活量,改善缺氧症状;抬高下肢,可促进静脉血回流,增加心输出量而缓解休克症状。

67.

(1)解释留置导尿的目的和护理方法,鼓励其主动参与护理。

(2)鼓励摄取足够的水分和进行适当的活动,以减少尿路感染的机会,预防尿结石的形成。

(3)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导尿管受压、扭曲、堵塞。

(4)防止泌尿系统逆行感染:①保持尿道口清洁,每天1~2次用消毒液棉球擦拭外阴及尿道口;②每日定时更换集尿袋,及时排空集尿袋,并记录尿量;③每周更换导尿管。

(5)病人离床活动时,妥善固定导尿管,以防脱出。集尿袋不得超过膀胱高度并避免挤压,以防止尿液反流。

(6)间歇夹管,每3~4小时开放一次,训练膀胱反射功能。

(7)观察尿液情况,发现尿液混浊、沉淀、有结晶时,做膀胱冲洗,每周检查尿常规1次。 68.疼痛是伴随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主观感受,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具有以下3种特征:疼痛是个体身心受到侵害的危险警告;疼痛是一种身心不舒适的感觉;疼痛常伴有生理、行为和情绪反应。引起疼痛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温度刺激: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作用于体表,引起组织损伤,如灼伤或冻伤。受伤的组织释放组胺等化学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疼痛。

(2)化学刺激:如强酸、强碱可直接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疼痛;化学灼伤使受损组织释放化学物质,作用于痛觉感受器,使疼痛加剧。

(3)物理损伤:刀切割、针刺、碰撞、身体组织受牵拉、肌肉受压、肌肉挛缩等,均可使局部组织受损,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

(4)病理改变:疾病造成体内某些管腔堵塞、组织缺血缺氧、空腔脏器过度扩张、平滑肌痉挛、局部炎性浸润等可引起疼痛。

(5)心理因素:心理状态不佳、情绪紧张或低落、愤怒、悲痛、恐惧等都能引起局部血管收缩或扩张而导致疼痛,如神经性偏头痛。此外,疲劳、睡眠不足、用脑过度可导致功能性头痛。 69.

(1)稽留热:体温持续高于正常,24小时波动不超过1℃,多见于肺炎、伤寒、儿童肺结核等。

(2)弛张热:体温持续高于正常,24小时波动在1℃以上,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等。

(3)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很大,可突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又反复发作,多见于疟疾、成人肺结核等。

(4)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持续时间不定,多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70.溶血反应是指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为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溶血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输入了异型血:供血者和受血者血型不符而造成血管内溶血,反应发生快,输入10~15ml即出现症状,后果严重。

(2)输入了变质血:输血前红细胞即被破坏溶解,如血液贮存过久、保存温度过高、血液被剧烈震荡或被细菌污染、血液内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或影响pH值的药物等,均可导致红细胞破坏溶解。

(3)Rh因子所致溶血:Rh阴性者首次输入Rh阳性血液时发生溶血反应,但输血2~3周后体内即产生抗Rh阳性的抗体。如再次接受Rh阳性血液,即可发生溶血反应。Rh因子不合所引起的溶血反应发生较慢,可在输血后几小时至几天后才发生,并且较少见。

71.尿失禁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或不受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地流出。尿失禁可分为3种类型。

(1)真性尿失禁:膀胱稍有一些存尿便会不自主地流出,膀胱处于空虚状态。见于昏迷、截瘫等情况,因排尿反射活动失去大脑皮层的控制,膀胱逼尿肌出现无抑制性收缩;还见于因手术、分娩所致的膀胱括约肌损伤或支配括约肌的神经损伤,病变所致膀胱括约肌功能不良。

(2)假性尿失禁(充溢性尿失禁):膀胱内贮存部分尿液,当膀胱充盈达到一定压力时,即可不自主地溢出少量尿液。当膀胱内压力降低时,排尿即行停止,但膀胱仍呈胀满状态而不能排空。

(3)压力性尿失禁:当咳嗽、打喷嚏或运动时腹肌收缩,腹内压升高,以致不自主地有少量尿液排出。多见于中老年女性。

72.意识障碍是指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缺乏正常反应的一种精神状态,表现为精神活动的不同程度的改变。依据程度的不同,意识障碍可分为:

(1)嗜睡:最轻程度的意识障碍。病人持续处于睡眠状态,但可被轻度刺激或言语唤醒,醒后能正确、简单而缓慢地回答问题,但反应迟钝,停止刺激后又可入睡。

(2)意识模糊:意识障碍程度较嗜睡深,表现为定向力障碍,思维和语言不连贯,可有错觉、幻觉、躁动不安、谵语或精神错乱。

(3)昏睡: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病人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虽在压迫眶上神经、摇动身体等强烈刺激下可被唤醒,但醒后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且很快又再入睡。

(4)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活动,对光、声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可有痛苦的

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吞咽反射、眼球运动等可存在。呼吸、心跳、血压无明显改变,可有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5)深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各种刺激甚至是强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深、浅反射均消失,偶有深反射亢进与病理反射出现。呼吸不规则,可有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或潴留。机体仅有维持呼吸与循环的最基本功能。

73.尿频、尿急、尿痛为膀胱刺激征。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增多称尿频,是由膀胱炎症或机械性刺激引起;病人突然有强烈尿意,不能控制需立即排尿称尿急,是由于膀胱三角或后尿道的刺激,造成排尿反射活动特别强烈;排尿时膀胱区及尿道疼痛为尿痛,为病损处受刺激所致。有膀胱刺激征时常伴有血尿。

74.

(1)去除病因,如为肠道感染则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2)卧床休息,减少肠蠕动,注意腹部保暖。

(3)调理膳食。鼓励饮水,酌情给予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油腻、辛辣、高纤维食物。严重腹泻时暂禁食。

(4)防治水和电解质紊乱。按医嘱给予止泻剂、口服补盐液或静脉输液。

(5)保持皮肤完整性。每次便后用软纸轻擦肛门,温水清洗,并在肛门周围涂油膏以保护局部皮肤。

(6)密切观察病情。记录排便的性质、次数等,必要时留取标本送检。病情危重者,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如疑为传染病则按肠道隔离原则护理。

(7)心理支持,促进舒适。

(8)健康教育。讲解腹泻的有关知识,指导病人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75.

(1)病人的主诉。

(2)原有及新出现的症状、体征。

(3)对病人目前病情或状况判断有明显意义的资料。

(4)病人的自觉症状、情绪、心理。

(5)有助于病情观察的实验室阳性结果及特殊检查结果。

(6)病人新出现的情况,如入院、手术、出院等情况。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