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汉语语法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国古代汉语语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古代汉语语法

(9)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庄子骈拇》 (10)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诗经小雅伐木》 “对宾动”:主语对宾语施行某种动作行为(“朝、向”宾动) (1)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郑伯克段于鄢》

(2)君三泣臣也,敢问谁之罪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3)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 “因宾动”:宾语是主语发出某动作行为的原因,因宾而动。 (1)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崤之战》

(2)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3)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史记信陵君列传》 (4)诸侯归其德只,非归其尸盟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5)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吴子治兵》 “以宾动”:主语用宾语为工具或材料而动作,动词多以名词活用。 (1)褚师出,公戟其手曰:“必断尔足。”——《左传哀公二十五年》 (2)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狱中杂记》

(3)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史记货殖列传》 二 词类活用的语法条件: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要鉴别一个词是不是已经活用为另一类词,主要看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这可以从它们语法条件的变化看出来。可资参考的语法条件有以下数种格式(主要是名词的活用,形容词主要是“高、贵、尊、卑、贱”等词,例略): (1) 名词+名词

正常关系(词性均不变):A 并列 B 偏正 C 同位 D 判断句主谓 活用关系(其一活用为动词): A 动宾:

(1)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公孙丑下》

(3)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战国策赵策》 (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史记屈原列传》 (5)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

(6)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B 主谓: (1)

第 9 页 共 87 页

古代汉语语法

(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上(较上例6)

(3)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4)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C 动补:

(1)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公孙丑下》 (2)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史记高祖本纪》 “军霸上”

(2)名+代词 人称代词“之”、“我”

(1)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一》 (2)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三国志诸葛亮传》 (3)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史记项羽本纪》 附着性代词“者”、“所”

(1)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稚兔者往焉。——《孟子梁惠王下》 (2)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梦溪笔谈采草药》 (3)此非明主之所臣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4)寡人未知所过也。——《韩非子难四》

(5)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苏洵《易论》 (3)副词、助动词+名词

(1)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师说》

(3)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孟子公孙丑上》 (4)初,梁伯好土功,亟城而弗处。——《左传僖公十九年》 (5)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史记廉蔺列传》

(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史记刺客列传》(形容词) (7)非敢后也,马不前也。——《论语雍也》 (8)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 (9)寡人欲相甘茂。——《史记甘茂列传》 (4)名词+介宾结构 (1)刑(通“型”)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孟子梁惠王上》 (2)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宁毋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中山狼传》

(3)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第 10 页 共 87 页

古代汉语语法

(5)“名而动(动而名)”结构

(1)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论语子张》 (2)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左传》 (3)进诚梯而下之。——《资治通鉴》

(4)??去今之墓而葬焉——张溥《五人墓碑记》 三 理论的发展:

随着人们对汉语语言特点认识的深入,近年来,“词类活用”的理论受到了很大的挑战。理论界对此展开了一场大讨论,有人从跟本上否定其合理性,主张取消“词类活用说”,有人则审慎地对其进行修正。事实上,很多教科书和语法著作把“词类活用”的范围划得过宽,把一些本来是正常用法的用词现象视为“活用”,尤其是“名词用如动词”一类,如果我们以历史的眼光来认识词义的引申和词性的变化,就会看到很多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仅是名词的词,历史上它们曾经是动词或动名兼类词。如“衣”、“雨”、“军”、“贼”、“鞭”等(简析)。 要想对这一理论有深刻的理解,一方面需要我们有建立在阅读大量历代典籍基础上的纯熟的文言文语感,又需要有较为扎实的语言理论知识(汉语特点的把握、汉语史的观念)作支撑。 本章思考题:

1 什么是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哪些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2 使动用法是怎样表达语句含义的? 3 意动用法是怎样表达语句含义的? 4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有何异同?

5 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哪些内容?

6 应当如何从语法角度辨别文言语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第二章 古代汉语的词序

一 词序及词序的功能: (1)词序:也叫“语序”,词在句子中的排列顺序。

(2)词序的功能:词的排列顺序,反映着词与词的各种关系。因而,词序是语法规则的具体体现,是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但在不同的语言里,词序发挥的功能并不一致,如俄语主要靠词形变化表达词的语法意义,语序对它的约束力并不大。各种语言的基本语序有共性,也存在差异。如,汉语的正常语序是“主谓宾”,而日语的正常语序是“主宾谓”。

词序不仅是重要的语法手段,往往也是修辞手段。通过词序的变化,可以强调句子语义的重点,给读者或听者以更为明晰、强烈的印象。如《论语雍也》“贤哉,回也”,把谓语提到主语之前,强调了谓语“贤”,突出了颜回所具有的不同凡响的品格。

第 11 页 共 87 页

古代汉语语法

(3)汉语的词序特点:

1. 地位突出:因为汉语是一种孤立语,词(语素)缺乏形态变化,所以词序在汉语中就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法手段,无论词、短语或句子中都是这样。如“语法”、“法语”,“人情”、“情人”,“人君”、“君人”,“学习汉语”、“汉语学习”,“我爱他”、“他爱我”。在古汉语中由于单音节词为主,更是出现了象“回文联”、“回文诗”这样特殊的语文体式。(例见卡片)

2. 词序固定:汉语虽然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其词序却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变化。一般是:(1)主—谓,(2)动—宾,(3)定—中,(4)状—中,(5)中—补。这些基本词序自古至今保持了巨大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二 古汉语的特殊词序:

古汉语里也有部分特殊词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这些特殊词序实际上主要存在于先秦上古汉语中,自汉代以后逐渐变化,后来大都从口语中消失。但由于历代写文章的人习于仿古,也由于有些句式富于表现力而为历代人们所喜爱,因而特殊词序在中世以后的古文中仍不乏其例。词序变化的特殊性与基本词序的稳定性相结合,使语言显得波澜起伏、生动活泼。掌握这些特殊词序的变化规律不仅使我们对古今汉语的变化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理解和欣赏古汉语的能力。这些特殊词序主要有宾语前置和行为数量的表达法。 (一)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基本的动宾、介宾词序和现代汉语是一样的,即宾语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某些条件下,宾语要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这也是古汉语的语法特点之一。 A 疑问代词作宾语: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诗经?唐风?鸨羽》 (3)骊姬曰:“吾欲为难,安始而可?”优施曰:“必于申生。”——《国语?晋语一》

(4)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庄子?骈拇》 (5)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6)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7)藐藐孤女,何依何恃?——陶潜《祭程氏妹文》 (8)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9)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梁惠王上》

(10)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11)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12)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

第 12 页 共 87 页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