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汉语语法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国古代汉语语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古代汉语语法

(2) 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 (3)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c “孰”和介词“与”结合,构成固定格式“孰与”,表示比较。 (1)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2)我孰与黄帝贤?——《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3)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论语?颜渊》

d 在使用“孰与”的句子里,谓语的核心谓词可以不出现。 (1)君料臣孰与舜?——《战国策?楚策》 (2)救赵孰与勿救?——《战国策?齐策》

e“孰与”有时出现在反问句中,已经不表疑问。

(1)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2)惟坐待亡,孰与伐之。——《后出师表》 二 指事物: “何”、“胡”、“曷”、“奚”主要用于指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A “何”使用最广泛,可以充当宾语、定语、谓语;有时也充当主语、状语。可以指事物,也可询问原因和方法,意义相当于“什么”、“怎么”、“为什么”。例如:

(1)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城濮之战》 (2)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许行》 (3)是何言也?——《夫子加齐之卿相》

(4)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许行》 (5)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哭什么呢)”——《史记?魏公子列传》 (6)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

——《左传?昭公三年》(公:齐景公;子:指晏婴。)

例①“何”充当动词谓语的宾语;例②“何”充当介词的宾语;例③“何”充当定语。这三例中的“何”都可以译成“什么”(指事物)。例④“何”充当谓语,可译成“什么原因”。例⑤“何”充当状语,可译为“什么”。例⑥“何”充当主语,可译成“什么东西”。“何”充当主语的情况比较少见。 B “胡”、“曷”、“奚”的使用范围比“何”小,主要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的意思。例如:

(1)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诗?魏风?伐檀》 (2)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潜《归去来辞》 (3)吾子其曷归?——《左传?昭公元年》 (4)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第 49 页 共 87 页

古代汉语语法

(5)既自以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陶潜《归去来辞》 这几个例子中的“胡”、“曷”、“奚”都充当状语。例(3)中的“曷”是“何时”之义,并不是“归”的宾语。“曷”在《诗经》中经常用来询问时间,也是“何时”之义,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例如:

(1)怀哉怀或!曷月予还归哉?——《诗?王风?扬之水》 (2)我日构祸,曷云能榖?《诗?小雅?四月》“我每日都遭受祸患,怎能说命运会好呢?” 例(1)“曷”充当定语;例(2) “曷”充当状语。 C “胡”、“曷”、“奚”作宾语,常和介词“以”、“为”组成“奚以”、“胡为”、“曷为”这样的介宾词组,在句中充当状语,询问原因,也是“为什么”的意思。例如:

(1)奚以为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2)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陶潜《归去来辞》

(3)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李白《蜀道难》 (4)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门人曰:“曷为三遇齐王而不言事?”——《荀子?大略》 D “何”、“奚”有时也可以称代所,相当于“哪里”、“什么地方”。例如: (1)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吕氏春秋?贵因》

(2)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庄子?人间世》 三 指处所:“安”、“恶”、“焉”主要用来称代处所,在句中充当宾语或状语。 例如:

(1)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2)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无形,则天地安从生?” ——《列子?天瑞》

(3)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

(4)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庄子?知北游》

(5)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战国策?魏策一》 (6)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列子?汤问》

第 50 页 共 87 页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