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整册教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整册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

第 二 课 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小孩拆积木的flash动画。收集人狼吞虎咽吃饭的情景图片,几种常见胃药的图片,斯帕兰札尼研究胃的消化作用的图片等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2.教具准备: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探究实验的实验用品和胆汁对脂肪的消化作用的演示实验用品。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进行角色扮演,展示上节课课后调查报告。学生都拿出自己的报告积极踊跃地发言,热情高涨。学生甲扮演比较瘦弱的人:我喜欢边看电视边吃饭,还特别挑食,不喜欢吃的东西一口不吃,喜欢吃的东西就狼吞虎咽。时间一长胃就出问题了,经常胃痛,身体怎么也胖不起来。学生乙扮演比较胖的人:唉!走路好累,跑也跑不动,穿衣服又难看,真羡慕你们那么苗条。哼!平时我还没有他们吃得多,可是就是胖,真是喝水都要长肉啊......

2.提出问题,引导激疑:为什么甲同学特别瘦,乙同学吃得不多却比较胖呢?同学们帮他们找找原因。

3.预学静思,导入新课:根据课前调查,同学们不难找出原因:甲同学有胃病,消化不好;乙同学吸收太多。看来人体的消化吸收与体态的胖瘦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探究,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被消化的?

二、探究激趣,学习新知 (一)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 1.亲身体验,质疑激趣:

(1)体验:请同学们拿起桌上的馒头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有什么感受?学生咀嚼,组内交流,发表感受:馒头越嚼越有甜味。

(2)质疑:馒头进入口腔后被进行了哪些处理?学生总结出:被牙齿咀嚼、舌搅拌后和唾液混合在一起。那么,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有关,还是与唾液有关?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问题提出后,学生兴趣高涨。

2.实验探究,寻找答案:

(1)制定计划:学生分组根据上面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本小组的实验计划。可以参考课本,也可有自己的创意,并合作完成探究报告。

(2)交流计划:汇报交流实验方案,评选出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方案作为最佳方案。然后将小组最佳方案展示,让全班其他同学点评,小组再根据大家的建议修改完善自己的探究方案。老师参与到学生小组的讨论之中,对于学生设计的极具个性化的探究方案应充分肯定,并加以鼓励。下面是一位学生的探究方案。

精品

.

探究之路 一、提出问题: 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有关?还是与唾液的分泌有关? 二、作出假设: 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无关,与唾液的分泌有关。 三、制定探究方案: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三块,将其中的两块分别用小刀切碎、拌匀,另一块不作处理。 2.用清水漱口,将一块消毒的脱脂棉含在口中。约一分钟后,用镊子取出脱脂棉,将其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3.取3支试管编号1、2、3。在1号试管内放入馒头碎屑和2ml唾液,并充分搅拌;在2号试管内放入馒头碎屑和2ml清水,并充分搅拌;在3号试管内放入馒头块和2ml唾液,不搅拌。将三支试管放入37度的温水中恒温5 分钟。 4.取出三支试管,分别滴加2滴碘液并摇匀,仔细观察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四、观察实验现象: 五、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3)实施计划:分组按最佳实施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学生制定方案、实施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4)得出结论:组内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进一步体味科学探究的严谨性,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争论,最终得出探究结论: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的分泌都有关,淀粉在口腔内被消化成麦芽糖。

(5)表达交流: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后,要与其他组的同学交流分析,引导学生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教训。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教师还要指导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修改自己的方案利用课上或课余时间再次实验。

3.回顾总结,再上台阶:

(1)媒体展示第一课时“小孩拆积木”的动画,提出问题:①、食物进入口腔后,牙齿、舌、唾液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②、馒头在口腔内怎样被“拆”开了?学生根据探究实验掌握的知识很容易回答出:“拆”的过程实际就是消化的过程,消化又分为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属于物理性消化,唾液所含的唾液淀粉酶对淀粉起到化学性消化,将淀粉消化成麦芽糖。本课时的三个概念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轻而易举的被攻克了。

(2)媒体展示一个人狼吞虎咽的吃饭情景,并联系刚上课时学生甲的表演,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以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进行健康知识的教育。

(二)食物在胃中的消化 1.创设情景,提出质疑:

(1)媒体展示几种常见胃药的广告图片(斯达舒、胃必治等),提出问题:①、胃不好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影响?②、对于一些对胃有刺激作用的口服药品,怎样才能减少这些药品对胃的刺激?

精品

.

(2)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并结合日常生活积累的经验,总结出:胃对食物有消化作用,胃不好会影响到摄入食物的消化,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2.分析讨论,探索新知:

(1)媒体展示“斯帕兰札尼研究胃的消化作用”资料,要求同学们阅读资料后分组讨论。

(2)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并结合日常生活积累的经验,总结出:胃对食物有消化作用,胃不好会影响到摄入食物的消化,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2.分析讨论,探索新知:

(1)媒体展示“斯帕兰札尼研究胃的消化作用”资料,要求同学们阅读资料后分组讨论:“进入胃的食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提示学生结合胃的形态结构特点(胃液和胃壁发达的肌肉层)来推测出胃在消化食物时所起到的作用。

(2)学生发表本组的推测,教师鼓励其他同学加以补充和完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胃的消化作用。①、胃壁内有许多胃腺,胃腺分泌大量胃液,胃液的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消化的作用,能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②、胃壁发达的肌肉层收缩时能引起胃的蠕动,可以研磨和搅拌食物,对食物进行物理性消化。

3.迁移深化,拓展思维:

(1)提出问题:猪胃也叫猪肚是很多人喜欢的美味佳肴,为什么人胃液中的蛋白酶可以消化猪胃,却不能消化自己?

(2)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到胃之所以不会被自己分泌的酸性胃液所消化是因为胃有相应的结构来防止胃酸的腐蚀(胃分泌的黏液物质和胃内表面的黏膜上皮)。在此认识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第二个问题可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对于学生说出的各种各样的方法如:可以在药物外面包一层淀粉制成的糖衣膜;可以由口服改为注射等等,老师都应予以鼓励。以开拓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三)食物在小肠中的消化

1.承上启下,引出新知:食物经过口腔和胃的消化作用后,被完全“拆”开了吗?可以进入细胞了吗?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结论:在口腔和胃内只是分别对淀粉和蛋白质进行的初步消化,食物还没有完全被拆开,接下来还要进入小肠继续被消化。

2.情景设疑,探究新知:

(1)设疑激趣: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说出小肠在消化系统中的两个之最。学生回顾第一课时“手拉手”游戏,尝试总结出两个之最:①、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器官,长约6米左右。②、小肠是消化道中含消化液种类最多的器官,自身具有肠液,还有肝脏分泌的胆汁、胰腺分泌的胰液都经导管流入小肠。

(2)尝试推断: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小肠的这些结构特点决定了小肠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功能?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后勇敢地尝试推断出:①小肠很长,②、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肠液、胆汁、胰液)。所以,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

①实验探究胆汁对脂肪的作用:请两位同学进行实验操作,其他学生饶有兴趣地观察。操作完成后小组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胆汁对于植物油起了什么作用?其意义何在?

精品

.

”。并由学习小组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师生共同总结出: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可以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增加脂肪和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②联系实际,开拓思维:患肝病的人在饮食上应注意什么问题?

3.归纳总结,梳理知识: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用图解的方式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形象直观便于学生掌握。

酶 酶

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胆汁 酶

脂肪 脂肪微粒 甘油和脂肪酸

蛋白质 氨基酸

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知

1.媒体展示课本P16页思考与练习2图,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下问题:①、图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了哪种物质的消化过程?②、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作用分别开始于哪一区域?③、说出A、C、D三个区域中所含有的消化液的名称及来源。完成后,同学们之间进行交流,老师及时地进行查漏补缺,巩固新知识。

2.课后用生动的语言写一篇科学短文《西瓜籽儿历险记》,挑选出好的作品展示于学校的科普橱窗中。

第三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示意图,观察小肠绒毛演示实验视频,小肠皱襞和小肠绒毛结构示意图,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一、情景质疑,导入新课

常常听到一些比较瘦的人说:“我吃饭不少,也没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可是就是不胖,这是为什么?”还有一些比较胖的人却说:“我吃得不多,可是就是胖,只喝凉水都长肉!真没办法!这又是为什么?”这两个有趣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有关。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

精品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