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学》习题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国际金融学》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逆差时,本国货币的存量相对减少,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引起资金外流减少或资金内流增加,从而使国际收支得到改善。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只有在纯粹的自由经济中才能产生理论上所描述的那些作用,政府的某些宏观经济政策会干扰自动调节过程,使其作用下降、扭曲或根本不起作用。

2、西方具有代表性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包括弹性论、吸收论、货币论和结构论

等。其中弹性论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法指出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必须满足一定条件,货币贬值才能起到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吸收论特别重视从宏观经济的整体角度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货币论政策主张的核心是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应注重国内信贷的紧缩;结构论则指出经济结构落后和发展不足是某些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几种理论互为补充,但也都有各自的偏颇之处。

3、国际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能随时用来干预外汇市场、支付国际收支差额的 资产。

国际储备的作用,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第一个层次,是从世界的范围来考察国际储备的作用。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储备也相应增加,它起着媒介国际商品流动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第二个层次是具体到每一个国家来考察。各国持有国际储备的主要目的如下:第一,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维持对外支付能力。第二,干预外汇市场,调节本国的汇率。第三,信用保证。

4、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1)促进成员国在国际货币问题上的磋商与协作;(2)促进汇率的稳定和有秩序的汇率安排,借此避免竞争性的汇率贬值;(3)为经常项目收支建立一个多边支付和汇兑制度,努力消除不利世界贸易发展的外汇管制;(4)在临时性的基础上和有保障的条件下,向成员国提供资金融通,使它们无需采取有损于本国和国际经济繁荣的措施的情况下,纠正国际收支的不平衡;(5)争取缩短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持续时间和程度,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发展,实现就业和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及生产能力的扩大。 5、满足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美圆的供应必须不断地增长;美圆供应的不断增长,是美圆同黄金的兑换性日益难以维持。美圆的这种两难,是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于50年代首先提出的,故又被称为特里芬两难。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是美圆的双重身份和双挂钩制度。美圆既是美国本国的货币,又是世界各国的货币,即国际货币。所谓“双挂钩”,即美圆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圆挂钩。

6、国际金融市场的构成:(1)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货币市场的主要业务包括银行短期信贷、短期证券及票据贴现市场。(2)国际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指1年以上的中长期信贷市场。资本市场的主要业务又两大类,即银行贷款和证券交易。(3)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是从事外汇买卖的场所。外汇市场交易包括即期交易、远期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4)国际租赁市场。国际租赁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操作租赁、金融租赁、货币加成租赁等。(5)国际黄金市场。黄金市场可以分为实物黄金市场和期货期权市场两部分。

四、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直接标价法下,远期汇率=即期汇率—贴水 1.3425-0.05=1.2925 ;1.3525-0.04=1.3125 一个月后的汇率为1英镑=1.2925——1.3125美圆 10万英镑×1.2925=12.925万美圆。 2、1.98×(9.5%—7%)×3/12=0.0124 1.98—0.0124=1.9676

英镑与美圆3个月的远期汇率为1英镑=1.9676美圆 五、论述题(每题20分)

1、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是多方面的。汇率下浮(贬值)与上浮(升值)的方向相反,作用也正好相反。关于汇率下浮对经济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汇率下浮(贬值)与物价水平。货币贬值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对物价水平

的影响。传统的理论认为,在需求弹性比较高的前提下,货币贬值可以提高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降低出口产品的价格。通过这种相对价格的

变化,进口可以减少,从而使生产进口替代品的国内产业得以扩张;出口可以增加,从而使生产出口商品的产业得以扩张。因此,贬值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在不产生对国内物价上涨压力的情况下,带动国内产业和就业的增长。但是,在实践中,贬值不一定真能达到上述的理想效果。因为,贬值通过货币工资机制、生产成本机制、货币供应机制和收入机制,有可能导致国内工资和物价水平的循环上升,并最终抵消它所可能带来的全部好处。

(2) 汇率下浮(贬值)与外汇短缺。虽然外汇短缺的根本原因不是货币

性的;但是,贬值会影响外汇短缺的扩大或缩小。通过货币供应机制,下浮导致国内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货币发行增多,使人们预期本国货币将进一步贬值,从而出于保值的目的将资金投向外币,加剧外汇市场的缺口。这是货币供应——预期机制。从更深层次看,货币贬值过度还会起到保护落后企业,不利国内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的提高,不利改善产业结构,从而从根本上不利消除外汇短缺,这是劳动生产率——经济结构机制。

(3) 汇率下浮(贬值)与货币替代和资金逃避。所谓货币替代,是指在

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居民因对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失去信心或本国货币资产 收益率相对较低时发生的大规模货币兑换,从而外币在价值储藏、交易媒介和计价标准等货币职能方面全面或部分地替代本币的一种现象。从理论上讲货币替代和资金外流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但是,单方面的货币替代往往导致资金外流或资金逃避。就币值风险和收入风险而言,精确地说,决定货币替代的因素不仅仅是相对通货膨胀率和金融资产的相对名义收益率,还取决于本国货币的汇率,用简单公式表示:(本国金融资产名义收益率—通货膨胀涨率—本国货币的预期高估率或+预期低估率)=(外国金融资产名义收益率—外国通货膨胀率)。由此可见,在名义收益率和通货膨胀率既定的前提下,汇率水平能影响货币替代的程度。在不考虑国家风险等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前提下,汇率的低估有助于减低货币替代的程度。

(4) 汇率下浮(贬值)与进出口贸易收支。贬值对贸易的影响,主要取

决于三个因素:一是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二是国内总供给的数量和结构;三是“闲置资源”,即能随时用于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生产品的资源,存在与否。

(5) 汇率下浮(贬值)与国际贸易交换条件。所谓国际贸易交换条件,

实质出口商品单位价格变动率与进口商品单位价格变动率之间的比率。当比率上升,称为贸易条件改善,它表示由于进出口相对价格的有利变动,使相同数量的出口能换回较多数量的进口;反之,当这一比率下降,称为贸易条件恶化,它表示由于进出口相对价格的不利变动,使相同数量的出口只能换回较少数量的进口,这意味着实际资源的损失。当贸易条件改善(或恶化)时若进出口数量依旧不便,则贸易收入必将改善(或恶化)。货币汇率的变化会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化从而影响贸易条件,但贸易条件恶化不一定是货币贬值的必然结果。

(6) 汇率下浮(贬值)与总需求。比较传统的理论认为,成功的汇率下

调对经济的影响是扩张性的。在乘数作用下,它通过增加出口、增加进口替代品的生产,使国民收入得到多倍增长。但是,汇率变动与总需求的关系比较复杂。贬值在对经济产生扩张性影响时,也有可能通过“贬值税效应”、“收入再分配效应”、“货币资产效应”和“债务效应”等同时对经济产生紧缩性影响。

(7) 汇率下浮(贬值)与就业、民族工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结构。货

币贬值具有明显的保护本国工业的作用。贬值通过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削弱了进口商品的竞争力,从而为本国进口替代品留下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但货币的过度贬值,也鼓励了那些以高成本低效益生产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品的企业。因此,它具有保护落后的作用,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同时也使社会资源的配置得不到优化。同时,货币的过度贬值使本该进口的那些商品,尤其是高科技产品或因国内价格变得过于昂贵进不来,或进来了但同时加重了进口企业的成本,不利于经济结构的改组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